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存在和对自身的超越产生了对道德的需要,现实中的道德教育脱离生命需要,走向了生命的另一面,成了对生命的控制和桎梏。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引发生命的道德体验,才能使道德内化于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2.
生命与道德息息相关.生命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则关怀生命,滋养生命,满足生命的需要,提升生命的意义,完善生命的品格,为生命"锦上添花",把二者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现实中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疏离.生命和道德都是人的内在需要,要做到两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命成长是教育的本质,道德成长是生命成长的核心。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道德成长。探究道德成长需要弄清楚它的理念架构、成长需要和实践策略。道德成长理念的架构包含道德成长的概念、过程、机制和价值。道德成长需要有完善生命结构的需要、呵护生存环境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道德成长实践的策略有:根据人的成长需要,建构适宜道德成长的课程,创设滋养道德成长的课堂,开展锤炼道德成长的活动;根据人的发展潜能,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践行。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相似文献   

5.
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道德因人的需要而产生。生命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国德育》2008,(4):1-1
道德源于对生命的自爱,道德的动力源于生命的律则,道德的价值根植于对生命的思考。因而,关注生命,理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从生命出发、通过生命进行并以生命为目标的德育,应聚焦个体生命的当前需要,其过程应关注学生的生命律动,其方法应丰实学生的生命历程,形成关爱生命的德育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7.
生命道德将“生命”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道德具有生命性,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因此,生命道德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源于生命内在的动力,旨在促进生命的优质发展。生命道德有其基本的道德需要,这些道德需要既包含于生命成长的多种需要之中,又成为生命道德特定的必要条件。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尊重”、“关怀”、“信任”在学生生命道德形成与发展中产生着重要而特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道德因人的需要而产生.生命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寄托生命关怀,渗透生命教育。具体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路径,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其中对生命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强化。生命教育是人们用来发展健康身心和人格的前提,也是培养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还不健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道德伦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教学模式出发,在以往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导,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情感和价值上的认知,使道德法治课程教育变得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生命体验视域里,主体性德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活动。其展开路径首先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其次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再者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和非道德践行为表现形式。生命叙事和生命省思最终以生命践行为落脚点,三者在创造真善美过程中使道德学习主体得以生命超越而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精神家园给人以价值方向和精神寄托,有了这一家园,人的生活就有了航向和目标。童年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就像一株蓬勃成长的树需要营养的土壤,童年的道德成长需要精神的家园。学校德育就是要为学生建构精神成长的家园,学生对道德的生命体验与内化并自觉地实践才是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作为一种使人向善的活动,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道德品性,道德性是教育的一种固有属性。对教育进行道德论证,首先需要论证教育是一个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领域。接着要论证教育活动在应然上是一种追求善的活动,是一种必须合乎道德精神的活动。最后,还要明确生命性是教育的基本道德品性,生命的自由发展是评判教育是否合乎道德精神的标准,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14.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07,2(9):14-19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之道德教育以生命个体的发展为目标,是一种理解和丰富生命意义、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生命德性生成活动。和谐社会中道德教育的展开路径有三:一是生命叙事,以对话和独白为表现形式;二是生命省思,以反思、阅读(聆听)、审美为表现形式;三是生命践行,以合道德践行(融通性道德体验)和非道德践行(有限性道德体验)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生命道德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生命的关注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教育学的“视界”.但教育究竟应当如何关注生命,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从多种视角深入思考的问题。从伦理层面梳理生命、道德、教化三者的关系.谈论道德的教化问题,关注教育整体对个体生命的基本态度是讨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18.
体验生活的道德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向青年学生日常生活资源开发的道德体验,既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又是寻求支持道德学习的条件。传统的道德教育由于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丧失了生活意义,而体验生活的道德学习起始于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贯通,使学生对生活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在日常生活历程中,收获人格发展与认同中所需要的体认。  相似文献   

19.
道德总是被习惯性地从社会惯例的角度去理解,即认为道德是一种带有一套可习得规则的社会惯例。社会化的道德观拥有易于采纳、方便接受的特点,但这种对道德的社会化却在事实上造成了道德的“祛魅”,从而忽视了道德的源头——生命。忽视了生命的道德是十分脆弱的,只有回归生命,从生命中去挖掘道德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认识道德,对实践做出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人的存在是一种道德存在,生命因道德的存在而有价值,生命因道德需求而充实.德育是满足人生命发展需要的一种德化过程,高校德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对于生命具有伦理功能.为此,本文提出适当的、全方位的德育解决方案,使高校德育真正发挥其伦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