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83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819—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太太的公寓和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沙龙为主线,退休面条商裔里奥老头被他的两个进入巴黎上流社会的亲生女儿遗弃为基线,展开故事情节。作者通过对拉斯蒂涅性格塑造,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金钱就是一切的人际关系;批判道德沦丧、精神堕落的现实;言论那种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穷极贪婪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政治野心,揭示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作品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巴黎社会生活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论述高老头与伏脱冷两形象,窥探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及其所揭露的金钱在社会中的罪恶。  相似文献   

3.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从道德角度看,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从悲剧审美角度看,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 ,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 ;从历史的角度看 ,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 ;从道德角度看 ,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 ;从悲剧审美角度看 ,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将自己的作品定名为《人间喜剧》。《人间喜剧》包含着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一部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二者是有机联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九三四年发表的《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被称为《人间喜剧》的序幕。 小说以一八一九年底和一八二○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基本平行而又间或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面貌。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塑造了一个“父爱”的典型——高老头。虽然高老头和他两个女儿的故事是作者用心铺陈的主要典型事例,但高老头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事实上本书真正的主人公是拉斯蒂涅,真正的主题是拉斯蒂涅的学习社会。  相似文献   

6.
巴尔扎克的不朽作品《高老头》中,塑造了一个特殊的反面人物的典型伏脱冷。他凶狠、狡诈、野心勃勃,是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揭发者,又是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制造者,对社会的破坏性极大。作为邪恶化身的伏脱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是当时资本主义金钱社会的土壤滋养了他,二是以人性失落为代价的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孕育了他。  相似文献   

7.
章对高老头形象作如下解读:第一,高老头是为女儿奉献了一切的“父爱”的典型,第二,高老头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是完全“值得人们同情的对象”,第三,作在高老头悲剧中谴责的主要对象是他的两个女婿,第四,高老头悲剧的直接意义在于揭露了王政复辟时期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互相勾红,一面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一面把中小资产一步步逼上绝路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8.
鲍赛昂夫人是巴尔扎克笔下贵族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她生活在社会新旧意识交替的时代.她不满于虚荣浅薄的上流社会及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勇敢地冲破旧制度的樊笼释放真我个性,大胆地追求自由真挚的爱情生活,但她生活的典型环境又决定了她必然毁灭的悲剧命运.她的悲剧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学课本中有《高老头》这部巨著的节选。为了帮助师生教学这个“节选”。我们有必要谈谈拉斯蒂涅这个人物的性格及形成原因。 《高老头》由两个故事组成:一个退休的面条商人,由于超乎常情的父爱被挤出巴黎生活舞台;另一个故事是:外省的没落贵族青年,怀着重振家业的希望来到巴黎,闯进了生活舞台。这是两个基本线索,互相纽结在一起,构成小说的基础。另外,作者安排伏脱冷  相似文献   

10.
《高老头》中出场的五位主要女性,正如各种花期的罂粟花,对应着它的四种花语:维多莉·泰伊番的无知娇弱,阿娜斯大齐·特·雷斯多伯爵夫人和特·纽沁根太太的虚荣享乐,特·鲍赛昂子爵夫人的失意隐退,老姑娘米旭诺小姐的阴冷狠毒.串联她们的各种经历,品读她们的各色传奇,大致可以窥见19世纪30年代法国女性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1.
歌德的小说《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在表现主题和运用艺术手法上是不同的,但它们却塑造了两个极为相似的人物——靡非斯特和伏脱冷。这两个人物既有共同的本质特点,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一下作家的世界观、社会观和文学观。歌德的《浮士德》从狂飙突进的一七七三年起到一八三一年完成,以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写于一八三四年,反映的是一八一九年末至一八二○年初的巴黎生活。也就是说靡非斯特和伏脱冷都生活在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不同的只是靡非斯特生长在德国,伏脱冷生长在法国而已。这一时期,欧洲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各种矛盾斗争错综复杂。十八世纪  相似文献   

12.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1):25-27
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葛朗台和高老头这两个人物形象.他们的人生因金钱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分别从居住环境和条件,女儿面临困难及金钱观三个角度对葛朗台和高老头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揭示金钱的罪恶这个主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中,不仅仅取得的是卓越的创作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在其作品中,体现了他夏杂而又矛盾的世界观。就《高老头》来说,《高老头》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成熟,主要体现在他以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的夏杂而矛盾的态度上,尤其突出是他对高老头式伟大父爱的同情,反映了文章主题,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最终,巴尔扎克在其作品中,有机地将其世界观和创作在矛盾中流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全部集中在父爱的欲念上,通过高老头爱女儿却被女儿抛弃的悲剧性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一部杰作,着力描写了高老头的父爱,以此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对此评论家们历来看法不一。那么,究竟如何评价高老头的父爱呢?高老头的父爱是一种痴情的爱。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使他们格外崇拜金钱。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巴尔扎克另一篇小说中的人物葛郎台,都是拜金主义者。为了钱,夏洛克可以置独生女的出走于不顾;葛郎台则断送了女儿的一生。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与父亲的关系也是以钱为标准的:有钱则亲,无钱则疏。高老头是个资产阶级暴发户,他是懂得金钱的价值的。但是,他爱自己的女儿却胜过了…  相似文献   

16.
欧爱萍 《考试周刊》2013,(90):14-14
巴尔扎克是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作了鸿篇巨制——《人间喜剧》,把现实主义文学推向发展顶峰。《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是《人间喜剧》的基石,拉开了《人间喜剧》的序幕。《高老头》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批判了金钱对人心、社会的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瑞那夫人爱上了于连,而强烈的阶级意识阻止于连去爱瑞那夫人;其次是于连为了报复和反抗德·瑞那先生以及上流社会而去占有瑞那夫人,最后才是真挚的相爱;于连与玛特儿的关于是一种斗争、征服和占有,主要是为了反抗贵族阶级和等级制度。以往把于连与瑞那夫人和玛特儿的关系看作是为了金钱和权势向上爬而勾搭、诱惑她们,这恰巧是当时教会以及上层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仅从阶级角度将高老头的父爱归结为封建宗法道德的体现或认为是父性基督之爱都是片面的,高老头的父爱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本文将结合《高老头》的文本细节,从两个方面探究巴尔扎克赋予高老头如此复杂人物特性的原因:一是巴尔扎克本身的宗教思想具有矛盾性,二是作者从小父母之爱和金钱的体验缺失。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仅从阶级角度将高老头的父爱归结为封建宗法道德的体现或认为是父性基督之爱都是片面的,高老头的父爱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本文将结合《高老头》的文本细节,从两个方面探究巴尔扎克赋予高老头如此复杂人物特性的原因:一是巴尔扎克本身的宗教思想具有矛盾性,二是作者从小父母之爱和金钱的体验缺失。  相似文献   

20.
《圣经》中的撒旦是恶魔的原型,这一原型在歌德的《浮士德》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得以“置换”和“变形”。磨非斯特和伏脱冷不仅体现了恶的本质属性,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整合着作家的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是一首色彩繁杂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