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追求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高境界,但课堂教学的收与放,绝不是可以随便施展、率性而为的。从哲学的角度胥,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有一个“序”的问题。解渎收放之“序”,首先要涉及一个行为基点——课堂教学的收与放的出发点是什么?无疑,课堂一切行为都指向教学的主体——学生,而课堂中的放与收,是服从学习思维而设计的开放课堂与聚合目标的教学组织技巧。  相似文献   

2.
何军 《四川教育》2008,(5):37-37
在历史课堂中,“放”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收”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集中与提升。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然而,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使之有机结合,常常成为开放式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王伟思 《考试周刊》2013,(41):96-96
文章以课堂活动中的"收"与"放"为切入点,重点探究了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4.
柳召红 《成才之路》2014,(24):10-10
当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正在实行"学讲"方式的课改新模式,对于这一课堂新模式,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尤其对于其核心的"放"与"收"这两个教学环节。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于"学讲"方式下的"放"与"收"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并从"放"需要循序渐进、任务引领,"收"需要择准时机、提质增效两个方面展开,以使各位教师注意对"学讲"方式细节的精准把握。  相似文献   

5.
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让课堂教学更和谐,更“活”。体现在教师的引导重在“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学生学会“觅”。如何处理好“放”与“觅”的关系?一、老师“放”是学生“觅”的前提,学生会“觅”是“放”的目的;二、教师把握“放”的时机,学生学会“觅”的方法;三、教师做到收放自如,学生“觅”有所得。  相似文献   

6.
《四川教育》2008,(5):32-32
课堂,说到底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学堂”。一切的教学事件都指向学生的成长,并以一定的课程要素为之奠基。放在时代教育哲学背景下审视,作为导学的手段,课堂中的“放”与“收”。无疑具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从认知规律看,“放”指向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指向的是收敛思维;从课堂行为看,“放”是课堂的开放,“收”是课堂目标的聚合。  相似文献   

7.
宋奇奇 《河北教育》2007,(10):25-26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活”,“活”的课堂生机无限,学生爱学,乐学,教学效率高质量也高。那么应怎样才能构建真正“活”的小学英语课堂呢?教师不妨好好把握教学中的“收”与“放”。“放”指学习方式或学习内容的改变或拓展,从而维持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防止教学气氛沉闷。“收”指学习方式或学习内容的回归,从而使学生始终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有“放”必有“收”,  相似文献   

8.
张晓宁 《考试周刊》2009,(41):150-150
在教学实践当中,一些体育课堂出现"收"或"放"不得当的现象。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新课改下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如何把握收放的"度"的思考。我认为,无论是收还是放,都有各自的优点,最关键是把握好"度"。传统的体育教学明显体现出"收之过紧"。  相似文献   

9.
新教材 ,新理念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们深感课改的重要性 ,都渴望在改革的潮流中脱胎换骨 ,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在课改中大显身手。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往往难以把握自己 ,摆脱不了旧方式、旧形象的束缚 ,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 ?本人认为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放”“收”艺术 ,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何谓“放”“收”艺术呢 ?“放”就是在教学中能放得开 ,相信学生的能力 ,营造最开放的课堂气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就是收得拢。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引导、点拔 ,把各种讨论意见实行整合 ,让…  相似文献   

10.
韦道荣 《广西教育》2011,(23):26-2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着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新增的大量探究式教学内容,该怎样教?课堂上如何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如何落实探究性学习?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探究式教学应把握好七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1.
薛蕾 《现代语文》2013,(12):73-74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好教师”就是“好课堂”的“火车头”,课堂上恰当引导,收放自如,了解学生的课堂需要,尽力满足学生需求。学生们如入超市一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法,积极性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12.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化,就要准确地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既要看到放与收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和相互转化的一面。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怎样做到放收结合呢? 我认为,要进行放、收必须具备充分条件。放是有一定的基础作铺垫的,学生自身必须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老师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比如:课前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课文,那么学生就必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还必须让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预习,  相似文献   

13.
唐艳 《四川教育》2008,(5):37-38
在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放”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扩腱,在轻松、惬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课堂充分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精神。但也有个别教师,在“放”中不能适时地“收”,一“放”就成了放敞马,远离课程目标,成了放任自流,致使课堂陷入混乱,课堂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才能住教学收放之间让课堂绽放异彩呢?笔者曾执教过《四季》一课,对“放”与“收”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写作教学,前人早有“放”与“收”的论述.从学生写作的角度讲我们鼓励学生先写“放胆文”,再写“小心文”.写作课堂是师生交流写作思想的重要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写作的每一个细节.因此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课上也应处理好“放胆教”与“小心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吴必煌 《上海教育》2007,(5A):59-60
户外体验性教育活动的组织,是一个“放”与“收”的艺术。与“总——分——总”的活动过程相对应,在户外体验性教育活动中存在“放”与“收”的矛盾。这是校外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必然存在的矛盾,是由体验性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的。与课堂教育不同,在校外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一个大空间中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的一部分时间,教师必须让学生脱离自己去活动,必须给学生以活动的决策权。这就是教学的“放”。但教师又必须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活动上而不是分了心或干脆无所事事;不出安全事故;准时集合,按时完成任务等。这就是教学的“收”。“放”与“收”的矛盾,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东方绿舟的定向越野,拓展培训,野外扎营,智慧大道等课程中都存在。把握“放”与“收”的尺度,是一种教学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赵丽 《现代教育》2014,(11):108-108
风筝之所以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全在放风筝的人收放自如。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收",便会一头栽下来;把线扣住不"放",风筝因受到束缚也不会飞高。只有处理好"收"与"放",风筝才能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天地之间。班级管理亦然,如果说"收"是班主任集中解决问题,那么适当地"放"则是让学生暴露问题。为了整顿纪律,笔者曾经"严守死打"地听课、看课、课上课下守着学生,学生的情况"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只有恰当地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才能真正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时间上的“收”与”放”。一节课只有35分钟,这势必要求教师“吝啬”课堂中的分分秒秒,革除“大手大脚”浪费时间的陋习。另一方面又要能耐心启发、等待发现,舍得放长时间,例如在知识的关键处,重点、难点、疑点处,学生与学生或教师同学生的辩论处,创新火花的喷发处等。  相似文献   

18.
所谓的ABS系统即好车中的自动防锁死系统,原理是制车系统不是一踩到底,而是一刹一放,以保持直线行驶,避免意外。我认为语文课堂犹如一辆车,也要安装ABS系统,也要一收一放,不要把学生锁死,也不要把自己锁死,尽量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ABS系统即好车中的自动防锁死系统,原理是制车系统不是一踩到底,而是一刹一放,以保持直线行驶,避免意外。我认为语文课堂犹如一辆车,也要安装ABS系统,也要一收一放,不要把学生锁死,也不要把自己锁死,尽量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20.
<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收得太紧,数学课就会变得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只"放"不"收"也不行,放得太开,就会放任自流。怎样把握数学教学中"收"与"放"的度,做到"放中有收,收放自如",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与体会。一、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素养》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是教师素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