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晚清法学大家沈家本从早期"以律鸣于时"到晚年"会通中西",不仅反映其本人独特的法思想发展轨迹,而且实乃近代中国法律演进的缩影。传统律学家的身份和"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时局,使当时年事已高的修律大臣沈家本不得不纠结于"迥殊"的中西律法之间,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思想之旅中,沈家本努力探寻着近代中国法律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清末法律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法学和西方新兴法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和总结,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思想。沈家本在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接受了近代西方主权理论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深切认识到法权统一对于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在法律规定方面、执法方面和司法主权等方面都提出了必须统一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批判封建主义等级特权观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清末的法制改革和促进传统律学向近代法学的最终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家本是运用西方法律来改造中国的第一人,研究中国的近代法律思想大多从其开始。沈家本的法律观念可以从其著作中表现出来,本文通过以沈氏的代表著作为出发点,对他的法律思想进行评析,为现代法制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清朝晚期,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许多仁人志士提出了以变法图强为目的的改造社会方案。法学大家沈家本的法学教育理念独树一帜,其法学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在学习西方先进理念、尊重中国法律传统、多层次办学和重视监狱的教育作用等四个方面。沈家本的法学教育理念虽然对晚清中国的社会改造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但却蕴藏着许多智慧的思想火花,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6.
比较法学作为法学之一独立的研究领域,早在中国近代就兴极一时。先有沈家本、伍廷芳、梁启超等比较法之先行者,后有吴经熊、王世杰、钱端升、李祖荫等后继者。《比较宪法》、《比较民法》及东吴法律学院的《中国法学杂志》,现在仍是我们研究比较法的重要参考。当20世纪80年代,比较法学在我国再度兴起时,大量的国外比较法学专著被译介过来,  相似文献   

7.
沈家本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第一人,他毕生从事法律实践和法学研究工作。他的法制思想中一定程度体现出人权观念,如平等思想、人身自由权和人的生命健康权等。虽然与现代的人权思想相比,沈家本对人权的理解显得很不成熟,但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西方法学知识以传教士、中外贸易、不平等条约及会审制度为载体传入中国.随着近代西方法学知识的输入,中国留学生通过自费、官费两种途径远赴西洋、东洋,以学习近代法政知识,掀起了法政留学高潮.留学生回国后,迅速进入政治、教育、法律等领域,成为进一步传播西方法学知识的主要力量.法学留学生通过译介欧美、日本法律书籍,移植日本法学概念,引入西方法律文化,向社会传播西方法学知识,为民国大陆法系法律制度的创设奠定了基础,也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论王国维对中国近代学术的三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对王国维于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的贡献缺乏专门研究。他对中国近代学术有三大贡献:第一,他构建起“无中西无新旧无有用无用”的新学术,从理论上解决了学术的中西新旧之争和学术经世与求真的矛盾,后来的学人继此而推促中国学术走上比较参证、融贯创新之路;第二,他对中国传统的治学手段与西方近代的科学方法浑然一体的娴熟运用,为近代学界树立了典范,“互证法”和“因疑得信法”影响深远;第三,他关心国运世变,以中国学术之存亡为己责,奋然兴学以图强国,这种“遗世而不忘世”的学者态度,在近代学术界极有回应。  相似文献   

10.
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法律准则,在清末沈家本所主持的法制变革中获得了正当性。作为一位坚定的司法独立主义者,他既是当时司法独立的理论阐述者,同时又是一名勇于实践者,他在清末提出并付之于司法实践的司法独立思想,体现了近代以来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法律文化自觉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历史趋势。他的司法独立思想不仅对近代司法改革具有直接的理论推动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还要继续推进的司法改革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了沈家本“贯通中西”的法治改革道路的合理性、先进性,逐步推导、探究其法治观的高尚性,充分肯定了其法治思想和法治理想,反驳了认为沈家本思想是一种没有超越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西亚非洲法制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研究体系和研究团体.这确立了西方在西亚非洲法制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我国对于西亚非洲的法制主要是从伊斯兰法和非洲法两个路径进行研究,目前还有研究力量薄弱、学术成果匮乏以及存在内在理论冲突等问题。我国开展西亚非洲法制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法制建设以及提高我国法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等都具有积极意义。结合我国法学家成熟的学科划分或研究方向.未来对于西亚非洲法制的研究将沿着西亚非洲法制的基本法学理论、宪政和人权、国际法、国别法、部门法不断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3.
陈刚 《唐山学院学报》2013,(1):64-66,70
学界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启动,一向将之归功于沈家本及其主持下的修订法律馆。然而,在此之前中国早已开始了对西方国际公法的翻译与引介,其初衷就在于希望借用国际法规则在与外国办理外交事宜时占据主动。而随着国际法书籍的大规模引入,西方的法律概念、法律思想也一并传入中国,引发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历程。而引发这一历程的特殊历史契机,也使得中国法律近代化自始就带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阻碍了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制史上最杰出的法学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以清末修律为契机,对中国法律进行了近代化的改革。他潜心研究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舍弃当时在各个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英国法,以日本为跳板,采择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使中国法制迈向了近代化的轨道。这一改革虽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其大方向是正确的。清末的法律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法律落后的现状,而且决定了中国此后法律发展的方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建设法治中国最重要的就是要建设法治社会。而软法是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应当根据法制统一的原则,把民间规则等整合为软法,并纳入国家的法治体系,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以适应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并回应法治中国的新要求。软法与国家法治体系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制约软法、保障软法的实施。软法与国家法治体系整合的途径:一是创立软法制定与实施的程序规则,作为与国家法治体系接轨的桥梁;二是完善软法实施的组织机构体系,并与国家法治体系执行系统接轨。  相似文献   

16.
清末修律是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撞击几十年之后,作为晚清新政的一项内容开始的。20世纪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情况决定了晚清修律比以往修律更加实质,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开端。晚清修律历时不到10年,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这一成果的取得和修律主持人沈家本的思想和活动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德国民法是世界立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国民法对中国民法的重要影响已是法学家的共识。德国民法在以下方面对中国民法产生了影响:翻译德国法律、《中华民国民法》编纂模式及主要内容;德国民法的思想精神影响了我国民法的发展;我国民法在祖国法律的统一问题、法律移植问题、抽象物权行为理论问题、民商分立问题、五编制问题上借鉴了德国民法。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了人性正义的理论,并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将人性的正义等同于国家的正义。他以法律概念的二元论为依据,提出了人治乌托邦的理论。在政治实践受挫后,他又发展了自己的法律理论,走向了法律概念的一元论,提出了法治乌托邦的理论,最终实现了法律理论的转变。柏拉图的人治乌托邦和法治乌托邦在最终目的上是统一的,即实现国家正义,在逻辑上也是相通的。他的法治理论奠定了西方法治思想的价值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法律并不是一个自足的整体,法律的基本精神和根本原则不可能靠法律自身来提供。一个社会只有依靠建立起统一的整体性的,并被民众认同的道德规范体系,才有可能获得法律的整体性和正当性。西方德法关系的处理范式经历了一个从自然法到实证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法律的整体性问题已逐渐破裂。因此借鉴中国传统思想中处理道德和法律关系的礼法范式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