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中国文化有一种基于历史感的时间意识 ,春秋二季最能使人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秋来成为悲秋情绪 ,春至则为伤春情绪 ,但不论伤春也好 ,悲秋也罢 ,它们在内在情感上却是相通的 ,此时的“春”“秋”已非自然之春秋 ,而是人抒发悲情的对应物 ,是人生之“春” ,“秋” ,心理之“春”、“秋”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学问与文章,不外平政治与人生。尤其在社会动荡、民生多艰之际,国家命运与个人身世之叹便成为文人关注的焦点。《古诗十九首》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评议人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求,游子的羁旅别恨,仕途的坷坎无望,人生的短促易逝,是他们心中永远难解的情结,然而他们并不因此沉沦,而是在黑暗中艰难地抗争,谱写了一曲曲沉重而又奋进的人生咏吧调。  相似文献   

3.
羔羔 《音乐世界》2012,(22):122-123
爱意满满和睦融融的YGFamily里也会有恨?其实正因为关系密切,所以总免不了小小摩擦。也正因为像家人那样亲密,所以能够坦然面对这些问题,能够彼此调侃捉弄。正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恨之切爱愈深,YG家族恨其实也是爱的另—种体现啊。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轶事》记载,一天,郑板桥应邀与几位秀才一起春游,兴之所至,边欣赏春花美景,边吟成一首嵌满“春”字的《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又只见几个农人笑开口:‘春短,春长,趁此春日迟迟,开上几亩春荒,种上几亩春苗,真乃大家春忙。’春日去观春景,忙煞几位春娘,头插几枝春花,身穿一套春裳,兜兜的春菜,篮里挎的春桑。游春闲散春闷,怀春懒回闺房。郊外观不尽阳春烟景,又只见一个春女,上下巧样的春装。满面淡淡的春色,浑身处处春香,春身斜倚春闺,春眼盼着春郎,盼春不见春归,思春反被春伤。春心结成春疾,春疾还得春方。满怀春恨绵绵,拭泪春眼双双。总不如撇下这回春心,今春过了来春至,再把春心腹内藏。大家里装上一壶春酒,唱上几句春曲,顺口春声春腔。满目羡慕功名,忘却了窗下念文章,不料二月仲春鹿鸣,全不念平地春雷声响亮。”由于技巧娴熟,所嵌“春”字自然流畅,不但无“重复”之病,而且生动、新颖,另有一番情趣。 (《特区时报》1998年1月15日转自《资料卡片杂志》)  相似文献   

5.
杜甫说:“读书难字过。”(《漫成二首》)这不过是他学五柳先生,故作疏犷的话。我们读杜诗,无论难字、易字,都不要轻易放过才好。“恨别鸟惊心”(《春望》)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恨别”被认为是好懂的易字,古注如仇注、浦注、沈注、杨注等都没有讲,今注也大都轻轻放过了。但仔细一琢磨,要把“恨别”讲准确却并不容易。按一般的讲法,恨指怨恨,是及物的,但怨恨与家人离别却不大妥当。诗人是被安史叛军捉到长安,才与家人离别的,他恨叛军的凶残,却不会怨恨家人。恨还可讲为悔恨。悔恨倒是自身的行为,但诗人是自愿与家人离别,主动奔赴国难的,虽然被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这四部小说的探析,阐述张恨水在这一时期思想和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张恨水的恨而醒世创作主旨,肯定张恨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羡慕嫉妒恨     
偶尔听到后辈说"羡慕嫉妒恨",煞是新奇,一打听才知已是流行之语。这三个词本身词义明确,关联性很差,但生生被今人捏在一起,中间没有缓冲,直接黏合,读之反而颇具文学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多少恨》是张爱玲尝试通俗小说的作品,但主人公家茵的最后出走却“意外”地带来了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格的提升与脱俗。文章欲以“多少恨”为线索,逐一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从《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到《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薇龙到《封锁》中的翠远再到《多少恨》中的家茵以及《十八春》中的曼桢这些同样有恨却又有着不同恨的女性心路历程的求索。  相似文献   

9.
刘辰翁以擅写春词和节序词著称,《柳梢青·春感》是其众多咏春词中的一首。词写春但不颂春,而是刻意写春临时节异族入城后出现的怪异景象,以及词人此时独特的情怀。作品充满了深沉的麦秀黍离之悲,荆棘铜驼之恨,是一首别具怀抱的咏春词。词作承载了家国兴亡的重大主题,思想内容更为深刻,情感更为丰厚,具有更高的立意和更阔大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仇恨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试选取《相见欢》一首略加解说。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中的李,杨之爱,经历了相守,相失,再到精神相融的曲折变化,赏美之短,思美之久,寻美之切构成了《长恨歌》情感运行的内在结构张力,仙,凡间无法超越的时空界限,既是“恨”的渊薮,又是“受”的源泉,由客观而非主观原因所造成的“恨”,只不过是“爱”的别名,它使“爱”不断裂变,升华,纯化,“恨”与“爱”在形式上相对,但在本质上却同一,正因有“恨”,才会有“爱”,“恨”愈久,愈浓,“爱”才显得愈悠,愈炽。因此,“此恨绵绵无绝期”便自然且必然兑换,转化为“此爱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即是“长爱歌”。  相似文献   

12.
作家总是易伤感的,“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特有的情结。自然界的山水花草、一鸟一虫,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是诗人对自然的感伤。而南宋末年诗人吴锡畴的一首《春日》更是道尽了作者无限感时伤春之情。  相似文献   

13.
“怨”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要的审美情感之一,“恨”也被韩国人看作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中韩古典爱情故事,尤其是其中的女性形象较多地体现了“怨”和“恨”的心理机制。对两国古典爱情中“怨”“恨”心理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帮助现代读者了解故事人物心理,同时可进一步理解两种心理机制的内涵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春望》一诗出现不很久,就蜚声诗坛,誉满天下。千百年来,它脍炙人口,众口皆碑。对于《春望》的诗句的内容,历代的文人有许多精辟独到的阐述,而少有理解上的歧义;尽管历代的学者对《春望》的推崇程度不一,但对它的主题,看法倒是比较一致,都认为是杜甫爱国忧民、恨别思家之作。前段时间,读了社诗专家傅庚生先生于去年出版的《杜诗析疑》一书,我得益非浅,的确释去不少多年一直存在的疑窦;但对其《春望》一诗主题的论述,却不敢赞同。现将我自己的粗浅看法提出来与傅  相似文献   

15.
司马相如创立的汉代大赋被认为是对西汉盛世的颂美之作,但从辞赋的抒情传统、西汉文人普遍的境遇以及司马相如自身的遭际来看,在司马相如的盛世颂歌里还有一种无法掩藏的盛世文人的失志之悲与幽怨情怀。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春望》在内容上呈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对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统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夸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忧国思家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淹仕宦经历的考察,认为《别赋》先出《恨赋》后作的可能性更大。《别赋》所写并非简单地按类排比,而融入了江淹本人与亲友、家人辞别的感受;《恨赋》也不仅仅是代古人申恨,其中秦帝、赵王等人都寓有特定的指向;故《别赋》或作于江淹赴吴兴途中,《恨赋》当是江淹自吴兴返京口后所为,二赋之写作动机及命意均与江淹特定经历,尤其是江淹与建平王景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循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别赋》为何而别,别者何人,《恨赋》为何而恨,恨者何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别》、《恨》二赋之写作特征及在江淹诗赋创作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创作中,"伤春悲秋"是最常见的情景构置模式之一.文章认为"喜聚不喜散"的独特民族心态,强烈的时间和生命意识,比兴寄托、情景交融的诗学传统是造成"春恨秋怨"弥漫诗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春树作为80后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中多以表现放纵青春作为她的成长方式,对欲望的追求是她面对成年社会的一种恐惧宣泄,我们通过探讨她小说中的欲望主题来了解春树为代表的残酷青春小说。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词人惜春、伤春,进而至于怨春、恨春,这种对季节的情感体验模式透析出宋人对人生如梦、韶华易逝的生命形态有一种更加清醒的死亡意识,体现了特定社会下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