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党派监督机制重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对执政的共产党的民主监督,是我国整个监督制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方面已初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而在民主监督方面则相对薄弱。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重塑民主党派监督机制,是合作型政党制度在新世纪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这个国家的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关系和谐是中国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安全网与和谐状态中,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与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利益共同体,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同样重要。当今中国政治生态和各民主党派所处的历史方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参政党建设涉及到许多实际的前沿问题,应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基本任务、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和职责、多党合作中“互相监督”的性质和功能等方面,论述了我国新时期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同时,它作为在改革进程中逐步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一大特色.作为目前仅有的几个民主党派之一,中国农工民主党(以下简称农工党)作为参政党,在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方面扮演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农工党指导思想出发,探索农工党在其从产生、发展到建国前后这段时期指导思想的变化及特点,最后指出其指导思想是与共产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各政党之间关系的和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既是整个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党际和谐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党际和谐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现实基础,其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利益表达和政治整合功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党际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一条最基本、最成功的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俱进地对民主党派的政治价值做出科学精准的定位。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到"参政党"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对民主党派科学的价值定位,极大地提升了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发挥了民主党派的政治功能。实践表明,只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科学地定位民主党派的政治价值,彰显民主党派的政治价值,才能顺利推进我国政党制度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 ,民主党派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和广泛性既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又是它们自身的政治特色和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主党派在建国以来从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转变为政治联盟性质的参政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经历了艰苦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从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给民主党派带来了生机,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使民主党派的工作得到了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多党合作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发展;随着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民主党派在两个文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友党,是參政党。”用参政党这个提法表述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是比较完整、比较准确的,也完全符合我国政党关系的实际状况。这是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政党理论结合中国实际独创的概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辟论述,是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和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称《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意见》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参政党”的提法,比较完整准确地表述了我国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这是中共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经验总结.它符合我国政党关系的实际状况,符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除了执政的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在这个政党体制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结成了一种新型党派关系,表现在:(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于执政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西方政党制度有明显的不同.政党制度是一种民主制度,各国政党制度虽然千差万别,但其价值追求和基本内涵大致相同.我国参政党作为政党制度中重要的行为主体,理应在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探索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创立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越性.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政党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需要从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巩固扩大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法制化的建设和不断加强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等方面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政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活动(执掌政权、参与政权或干预政治)的方式或状态。任何一种政党制度,都有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阶级条件、思想理论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些条件构成政党制度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即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其他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权,通过民主协商和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共同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自身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社会主义的参政党,在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民主党派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现阶段我国人民共同理想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梁侠 《中国考试》2000,(10):50-52
一、宏观把握知识框架现代国家政权一般由政党领导。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宗教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种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要求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必须提高自己的参政议政水平。而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水平,要求各民主党派必须首先明白自己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民主党派成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求在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帮助下、在各民主党派的努力下,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9.
参政党能力建设是政党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客观要求。建设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参政党,不断提高参政党能力,成为参政党建设与时俱进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我国的民主党派之一,是参政党,是进步性的政党,有自己的指导思想。纵观其历史,它在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时期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以后的指导思想发展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变化表明:中国农工民主党不仅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而且还能随历史的发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其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