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问题上,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前者主张保持审美的自律性和超越性,维护审美的无功利性和精神自由,却导致了审美与生活的脱节,审美成为资产阶级贵族的专利;后者主张消解精英主义文化观念,让审美回归普通大众的世俗幸福,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却加重了审美的商品化、犬儒主义和虚伪主义。面对现代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暴露出来的双重危机,马克思主义美学一方面以实践论强调审美的大众化而非审美的泛化,另一方面又从人类学的根基上阐释审美理想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内涵丰富,体现了美学的智慧。主要表现在现实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重要的审美基础,和谐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核心的审美内涵,统一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内在的审美要求,社会功利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重要的审美前提。  相似文献   

3.
当下流行的时尚模特文化,在消费资本的掌控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规置下,更多呈现出"虐恋之美"和"物化之美"的强制性、功利性审美价值取向,对中国整体文化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应在美学与时尚模特文化之间探索建立一种必要的张力关系,全方位构建引领时尚模特文化健康发展的人文性美学导向,以努力开掘其在对人体审美的解放以及对审美民主化的促进方面的时代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审美由少数人的专利变为大众的生活形式.当代审美文化日益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趋向.本文着重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功利性内涵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审美文化自20世纪末崛起以来,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毋庸置疑质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化的生活化趋势日益不符,迫切需要建构向日常生活回归的美学。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美学在美学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存在质疑和颠覆了传统日常生活的审美原则和价值,背离了传统审美文化。生活美学是在倡导现代生活的基础之上建构的,其既继承了传统美学中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和价值立场。因此,构建现代生活美学,既须与传统审美文化有机结合,又要超越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进而升华出新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显示出生活美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实用主义美学是杜威一生哲学思想的深化与完善。它超越了传统美学拘泥于纯艺术鉴赏的窠臼而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体验,为诠释其经验课程理论提供了最佳的哲学视角和方法。杜威美学视野下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着眼于创造美的体验,因为只有充分展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体验才最贴近教育的本质,具有最佳和最充分的效果。杜威美学的价值意蕴不仅可帮助人们超越功利性的课程思维,更为师生共同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课程体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衡量尺度。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审美和艺术的功利性、审美形式理论、新感性、艺术自律等观点拓展了现代美学的思维空间和发展前景 ,规范和引导了现代美学思潮的多元走向  相似文献   

8.
胡铂 《鸡西大学学报》2013,(8):150-152,156
旨在正确解读湘西古碉堡这一特定历史文化符号,重点从审美价值的角度出发,以湘西古碉堡为个案,梳理其历史和现状,综合分析古碉堡的功利性价值和美学价值,围绕以古碉堡中人们的生活事像为审美对象,追忆历史,抒发人文情怀,强化人们对古碉堡的审美关照。从外在审美形式、内在审美意蕴、当下审美价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美学价值探析,让外界正确理解湘西古碉堡的文化意蕴,并发掘其独特的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9.
把既有的艺术概念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对思考艺术的方法进行思考与研究,是布洛克《美学新解》的基本思想与新方法,而“自治——他治”命题是他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此外,他还阐述了概念与现实的关系,经验、解释与分析的关系,审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等方面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广告以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普遍性和审美性,使其成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作品。文章从纯粹审美的无功利性、广告目标的功利性以及广告审美的无功利性几个方面,分析了广告审美无功利性的特点。虽然广告本身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但对广告的审美却也具有纯粹审美的无功利性特点,这可以为广告作为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美学史上中外几大主要流派对美的本质的界定,和对审美超功利性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考察中,悟定禅宗同庄子一样,把审美超功利性与人的精神自由融通起来,把绝对的心灵自由作审美超功利性的内在本质来界定,与希洛和克罗齐把审美超功利性当作事物表象描述相比要准确、明白、深刻得多,从而认定在社会条件下,把主体审美态度和审美快感的超功利性当作审美的本质征来审视无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标举的无功利、无利害美学对后世美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席勒、斯宾诺莎等人都受到其美学思想的熏陶。但是,无功利美学思想在后现代不再被重视。因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大众文化审美,关注审美活动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强调审美思想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后现代主义审美从审美内容到审美体验完全不同于康德所谓的“理性美学”及“自由王国”,是对康德美学观的颠覆。  相似文献   

13.
"以彰显功利的方式超越功利",构成了当前时尚文化既与传统艺术根本一致、又有别于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充分显示了审美超越功利不仅有去功利的方式,而且有彰显功利的方式,从而揭示了审美与功利之间的双向性辩证关系,并将促使现有美学理论的"超功利性"观念摆脱其片面性,以适应和推动当前时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美学都是远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亦在同步发展,审美文化拉近了美学和生活的距离。本文对网络时代的小说审美文化进行分析探讨,从网络传播与小说写作的关系出发,对网络传播带来的小说审美文化内涵进行扩展。  相似文献   

15.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体。傩戏作为扎根于普通民众的仪式戏剧,在体现中国美学文化当中的共性元素之外,也因与农民、平民的紧密关联,体现出与其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礼”“善”审美观。它也许没有那么诗意、那么崇高,但却质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社会普通群体的为人处世、待客接物的人生审美实践观。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体性哲学美学成为反思历史、重塑个体的强大文化思潮;文学与美学也在不断地与政治分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审美的理想,呈现出从集体话语、个体彰显,再到诗化哲学、审美自由和审美文化的历史转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便成为"美学热"中从哲学到审美、从群体到自我、从机械反映论到主体实践论的理论动力,人道主义也不仅仅是思想解放的热情,更是以"主体性"的面貌成为系统化的理论表述和具有学科意识的理性思索。而此种回归人性、倡导自由和文化启蒙的美学思潮也将持续而深入地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17.
钢琴发源于欧洲,但纵观钢琴演奏艺术发展史,钢琴演奏艺术的历次跃升都与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和智慧紧密相连。21世纪的钢琴界在新时期应汲取新的文化养料,实现钢琴演奏艺术的更大提高。中国道家哲学美学中合乎规律又超规律的审美理想、超功利性的审美态度、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对提升钢琴演奏艺术中的审美境界有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人们在审美鉴赏时,过分强调审美的超功利特征而对其社会功利目的漠然视之现象,提出审美功利性与超功利性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抓髻娃娃剪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巫术信仰与巫术行为的产物,其作为艺术而具有的审美内涵及其在视觉上所达到的美学效果源于与巫术信仰有关的生命力意象,可以说,抓髻娃娃剪纸融合了巫术与审美两种内涵、功能,其中的巫术信仰又是这类剪纸之美学魅力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自从哥尼斯堡大哲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这部美学论中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作了系统、完整地论述后,“审美无利害性”就成为美学家的热门话题。审美有无功利性问题也成为美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从根本上对审美知觉与非审美知觉作出区别,为美学创立了一个新的核心,从而将“美”的领域从“美即和谐”的领域扩展到“审美”的领域;也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