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壮志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彻底革命的精神;威武不能屈的硬骨头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3.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动力源泉,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民主、科学的口号之所以在新化运动中被响亮地喊出,其深层原因应该到近代中国如火如荼的爱国救亡运动中去寻找,今天,我们弘扬五四精神,必须正确处理诸如民主模式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民主与爱国的关系,中西化关系等重要问题,对于新化运动的化观念,也应做客观、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游尚群系永定大溪乡人,客家人所特具的人精神在他身上得到鲜明的体现。本结合游尚群带有传奇色彩的奋斗一生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余德庄是新时期重庆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家,他以《忧魂》、《海噬》、《太阳雨》等三部长篇小说,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创作实力。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在三部作品中一以贯之,而作品的时空体形式却有了明显变化,表现出作者对文学传统的反思和审慎的间离,及不断超越自我的鲜明意识。将城市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色作有机的统一和融通,是读者对余德庄新一轮创作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诗人张学梦的创作历程,揭示了其诗作的一系列美学特征,诸如现代理性、科学入诗、感情沉凝、风格奔放等。对他的创作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李健吾是一位具有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的现代剧作家,他在剧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与表现艺术。运用尼采的戏剧理论、观点,深入考察李健吾的悲剧和喜剧人物的蕴涵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及其融合的不同形态,探讨李健吾剧作中酒神精神和日神梦幻赖以生成、发展的文化渊源,力求开拓李健吾戏剧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作品深入地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人情世态。在现实世界的经营之余,她又营造了独特的心灵感悟空间。具有超越性内涵的丰富的细节和缤纷的意象蕴含着深刻的现代生命体验。作品中贯穿着对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虚无的敏锐感受。以此为起点,张爱玲生发出对现实、未来与理想的全面质疑,但质疑的结果则是对传统的皈依和对个体精神奋起的否定。这是沉沦的人生选择,掩藏着张爱玲精神上的怯懦。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之间存在站用光的差别,中国绘画理念追求神似,忽略设色和光影运用,西方绘画擅长表现明暗对比,注重配色,用光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11.
歌德的《浮士德》从开始到完成历时近60年。《浮士德》对于歌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忠实记录了歌德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创作《浮士德》又一次次将歌德从精神危机中拯救出来。它是歌德一生智慧的总结,又成就了歌德这位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12.
一、中华武术精神中华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各门各派所提倡的武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就对武德作了规定。它提出“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土、公定、和众、丰财”。武术界历来视不讲武德者为恶者,各门派均有“未曾习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戒约中提出“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诣”,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和“不可逞强凌弱之举”的德行。到了近代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和各门派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崇尚的武德…  相似文献   

13.
14.
蒋永志的诗歌作品流动着东方艺术精神,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统一,真善美的融通,对“弱小”事物的关注,颂扬。  相似文献   

15.
信仰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其他事物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五四青年的壮举在于确立了正确的人生信仰。当代青年只有象五四青年那样确立了正确的人生信仰,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从人精神的失落与召唤、超越回归、苦旅与冶炼、审美与思辩四个层面审视了余秋雨散中化精神的发源、发展、成熟的过程,剖析了世纪之交知识分子的人关怀、审美美人格的冶炼经历,论述了余氏散本风格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不说“画”而说“写”,这是很有意味的。“画”指向客观对象,是从再现的角度看问题;“写者泻也”,发自主体的心录,是从表现的角度看问题,表现是心性的表现,情意的表现,所以必然重情意的报写而轻形貌的描绘。人的心性和情意在本质上追求自由,而“逸”是自由的纯粹境界。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主流作家,张一弓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处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他对于“左倾”历史,变革着的农村和人的生存意义和理性反思使其作品极具震撼力。但是,一个作家的优势有时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变成他创作超越的羁绊。八十年代后期,在世俗化潮流的冲击下,郁结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反思批判精神的张一弓陷入精神困惑之中。后期创作表现出的面向市场和拒绝世俗,启蒙话语和苍白叙事、渴望创新与模仿追随的矛盾,构成了其创作停滞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