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标提出:"高中教学需要注重古文化对学生的陶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文言文阅读让学生品味古典文化的魅力,而学生对文言语境的感知能力是在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形成的。拟从文言文阅读文体特点出发,紧扣文言字词,融入古文化的熏陶,从而达成"文""言"并重,进行有效地文言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2.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关键的一部分,对小学生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边缘化"现象却频繁出现,阻碍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进程,降低小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效果。因此,就小学语文字词教学"边缘化"现象加以分析并探究对其的改善策略,比如创设字词教学情境、设定字词学习目标以及开展字词实践活动,以期减少字词教学"边缘化"现象,提高小学语文字词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3.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强调:“在整个小学阶段,千万不要忽视了识字教学。”这就告诉我们,字词教学并不单是低年级的事情,中高年级也不应该放松。那么,如何落实好中高年级的字词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有“的”、有“法”、有“情”。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体现“整体性原则”是很重要的。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 ,从教材、教法体现“整体性原则” ,即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 ,是运用“整体性”原则的一个方面。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 ,对段落来说就是它的“部分”。一个段落是一个“整体” ,对句子来说 ,就是它的“部分”。一个句子是一个“整体” ,对字词来说是它的“部分”。字词是个“整体” ,对字的音、形、义来说则是它的组成要素。由此看来 ,“整体———部分———整体”不是一个先后…  相似文献   

5.
一、初读感知,分层要求,自拟目标   语词是阅读材料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它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阅读过程首先要做的活动只能是接触语言,通过视觉感知字词的图形特征及其组合方式,继而借助自身语言背景和日常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唤起相关的意义或表象,从而获得课文内容中一个句子、一个语段的最初的、直接和简单的意义,最终完成对全文的认识,完成对课文整体大意的初步感知.……  相似文献   

6.
李晨  江平 《文教资料》2012,(16):68-69
整体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的钥匙。本文借鉴20世纪80年代"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试图对整体性阅读教学作如下建议:提前阅读、大量阅读,为整体性阅读教学打下基础;抓住重点,兼顾全文,实现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整体性阅读以读为主,注重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字字落实,句句对译”成为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字词意思弄明白了,全文内容却未弄清。课堂上重视了词法句法的文言知识,文言阅读中最重要的融会贯通被淡化。其实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文化的精粹,从这些语言文字材料中不仅要看到文言,还有文章,乃至文学、文化。要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家人格气质,民族传统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化底蕴。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落实和文章内容理解两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文”“言”结合,以“文”带“言”,以“意”率“文”,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图形创意是以图形为造型元素,在客观的事物上,通过对其内在的规律把握,独创出让人回味无穷的创意图形。它是图形设计的核心,是设计师寻找视觉传达的独创性意念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针对诗歌鉴赏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指出从字词联想、修辞勾连、表现手法的关联三个方面加强培养和引导,指导学生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整体性阅读受到广大教育者的研究与推崇。整体阅读是针对传统的肢解法而提出的,它侧重于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行文立意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即文章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一个什么主旨,而中心与表现手法正是文章的灵魂与精髓所在。整体阅读可谓一针见血,抓住了要害,提高了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一、整体感知 人教版教材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块的编排上很有特色,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过去的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主要侧重于计算,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此,新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并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三环一线”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三环”是指预习———学习——练习三个环节;“一线”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智能。一、首先要抓好预习的环节,培养能力,发展力预习是学生自学将要讲授的课文,又是对课初步感知的过程,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提出明确要求,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课文中的字、可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读音与用法。学生在掌字词的过程中,可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根阅读提示的要求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文体的文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记叙文…  相似文献   

13.
识字、写字与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学中应当重视字词教学。为了有效落实识字、写字与学词教学,应当把握年段要求的差异性,把握内容选择的准确性,把握字词训练的整体性,把握教学策略的创造性。前提是,教师加强对自身创造思维的训练,注重自身的学习,多读书,多思考,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图感"作为一种直观的感知与一种直觉灵动的智慧顿悟,在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数学直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直接智慧之门。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培育"图感"的条件,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在"图导"与"图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觉与敏锐程度,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直接智慧。  相似文献   

15.
广大农村小学高段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往往因为学生阅读视野较为狭窄、阅读方法不当、语感又不够敏锐、思维不够深入、阅读时注意力又难以持久 ,从而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情况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了“重点”教学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 :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碎片的叠加 ,而先是感知到整体现象 ,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元素。“重点”教学法正是运用这一理论 ,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在联系 ,从整体到部分 ,再回到整体 ,自上而下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剖析 ,目标鲜明地对课文进行“初读”、“细读…  相似文献   

16.
李瑞丽 《教师》2012,(22):100-100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课内求"质",课外拓"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徐州市开展"学讲计划"为切入点,探寻其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促进作用。以自主阅读质疑先学为基础,引导学生任务探学,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主动表达理解感知,增强理解和感知体验,拓展阅读深度和广度。探讨以"学讲计划"引导学生领会阅读英语,利于活化阅读教学过程和方法,便于学生在先学和互学探究中形成正确语言表达思维,提高综合运用技能。  相似文献   

18.
"圪"字在武乡方言中运用频繁,它以极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一批"圪"字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象声词等。其中,由"圪"字组成的动词大多为双音节,形容词大多为多音节,表达丰富多样。"圪"字作为一个构词要素它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独立运用,位于词头或嵌于词之间以增强表达能力。文章就《汉语方言大词典》未见条目及词条虽已列目,但在武乡方言中有不同意义的"圪"字词作一汇释,并且对武乡方言中"圪"字词的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日后晋语中"圪"字词的研究提供部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圪字在武乡方言中运用频繁,它以极强的构词能力组成一批圪字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象声词等。其中,由圪字组成的动词大多为双音节,形容词大多为多音节,表达丰富多样。圪字作为一个构词要素它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独立运用,位于词头或嵌于词之间以增强表达能力。文章就《汉语方言大词典》未见条目及词条虽已列目,但在武乡方言中有不同意义的圪字词作一汇释,并且对武乡方言中圪字词的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期对日后晋语中圪字词的研究提供部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广松涉通过批判地析取马赫哲学“复合感觉要素一元论”,提出了主体与对象整体性、函数性功能关联的“场”及人们关于物体的概念符号是“共同主观性的意义形象”——“意义的所识”之命题。但马赫哲学在骨子里是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它表现出来的却是“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的折衷主义.而其所谓关于“物”的“思想的缩约符号”(广松涉称其为与人的知觉及“对象的所与”相联系的“意义的所识”),因其失去了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形象认识到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说明,也就难以得到科学的理解与把握。其实.这些关于对象世界的概念性称谓,只不过是人们在实践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而形成的人们关于对象世界的一种理性把握的思维形式或观念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