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郑振铎先生在《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一文中曾谈到:“《京本通俗小说》的产生地,似乎较为容易断定,据其以‘京本’二字为标榜,则我们可知其必非出版于两京(北京、南京)。……以‘京本’二字为标榜的,乃是闽中书贾的特色。这样看来,《京本通俗小说》大有闽刻的可能。但闽中的书贾为什么要加上‘京本’二字于其所刊书之上呢?其作用大约不外乎表明这部书并不是乡土的产物,而是‘京国’传来的善本名作,以期广引读者的罢。”郑先生这里对“京本”的说法,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直到现今,在一些论著中仍然在沿用着。例如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论及《京本通俗小说》一书时,也说:“此书标‘京本’字样,实书贾伪托以示版本之可靠,犹之宋说话人以‘京师老郎’为号召一样,这是当时福  相似文献   

2.
《今古奇闻》乃晚清一部短篇白话小说集,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下简称《孙目》)及江苏社科院《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下简称《提要》)等书记载,存世有三种版本,一为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东壁山房原刊本,二为光绪辛卯(1891)北京坊刊本,三为光绪辛卯(1891)铅印本。笔者查阅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东壁山房原刊本,书为聚珍版,凡六册,扉页题“上元王寅冶梅氏选”,扉二有牌记“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孟夏开刻”,卷前题“东壁山房主人编次,退思轩主人校订”,前有序言,署“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夏四月上…  相似文献   

3.
《史记》自问世以后,历代均有抄写翻刻,但因时代久远,在抄写翻刻过程中,多有衍误脱讹,以至使人产生了“今传《史记》是司马迁原书吗”的疑问。明、清及近代学者对《史记》诸本多有研究,但对西汉末至六朝时期的写本状况甚少涉及,而这一时期对《史记》版本形成至为重要,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史记》的原貌。本文以抄于六朝时期的两卷残本为根据,以相关典籍为佐证,揭示了六朝古本的特点,论证了其与今传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订正了今本《史记》的讹误。  相似文献   

4.
书坊,古代又称书肆、书林、书铺、书堂、书棚、经典铺等。早在两汉时期就有书坊的文字记载。《后汉书·王充传》:“常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记。”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书坊逐渐成为当时传播文化的主要力量,书坊刻书达到极盛。李诩《戒庵漫笔·卷八云》: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代,通俗小说和戏曲全面繁荣,刊刻甚夥,流传至广,爱好者多有收藏。如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称:“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或谓绿天馆主人、茂苑野史氏即冯梦龙)收藏戏曲者似又在小说之上,李开先自称有金元词曲1750余种(《闲居集文集》卷六《南北插科词序》),汤显祖也“自言箧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有《太和正韵》所不载者。”(姚士粦《见只编》)至于藏曲数百种的,更不乏其人,如孙(金广)、祁承(火業)、刘承禧、沈璟等。与此相适应,一些私家书目也开始著录通俗小说和戏曲。其中最受世人重视的有高儒《百川书志》、周弘祖《古今书刻》、晁瑮《宝文堂书目》、徐(火勃)《红雨楼书目》、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祁理孙《奕庆藏书  相似文献   

6.
南行记闻     
浙、蜀、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刻书中心。就数量和规模而言,三地以闽为最,而闽又首推建阳。朱熹在《建阳县学藏书记》中说:“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熊禾在《书坊同文书院上梁文》中也说:“书籍高丽日本通。”建阳的余氏、刘氏、蔡氏、陈氏、熊氏、虞氏等诸姓,世代刻书,有的经历几朝数百年而不衰,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然  相似文献   

7.
秋禾、少莉编的《旧时书坊》(三联书店2005年版,2006年重印)贴着三联书店“闲趣坊”的“标签”出炉了,我如愿得到一册初版毛边题签本,欣喜不已,素来喜欢有关书的文字,而这形式又这么新奇惹人喜爱。  相似文献   

8.
朱健桦 《出版参考》2007,(11S):22-22
学术文化畅销书渐成“系列化、品牌化”上月易中天作品《品三国(下)》以微弱的优势挤掉《于丹(论语〉心得》,赢得开卷非虚构排行榜榜首的位置,不仅让我们眼前一亮,同时又留下了些许悬念。本月《于丹(论语〉心得》又重新夺回了榜首。不仅如此,于丹的另一部作品《于丹(庄子〉心得》也超过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下)》、《品三国(上)》两部作品,位列开卷非虚构排行榜第2。至此,出现了于丹全面“超越”易中天的态势格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晚明南京周姓书坊较多,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中列金陵周姓书坊14家,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列13家,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和《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共收录南京书坊23家。各家所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讹误,许振东等著《明代金陵周氏家族刻书成员与书坊考述》对个别讹误做了辨析,但囿于资料限制,一些讹误并没有得到解决,各书坊主之间的关系也未厘清。本文梳理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后,形成以雕版印刷术为主流的模式。经过长时期的应用普及,逐渐形成坊刻本、官刻本、家刻本三足鼎立之势,一直持续到清末。有清一代,民间书坊经营时间延续最久,刻书数量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继常熟毛晋汲古阁而起的席氏扫叶山房。因此,孙毓修(1871-1922年)在《中国雕版源流考》中说:“清时书坊刻书之多,莫如苏州席氏扫叶山房”,“贩夫盈门,席氏之书不胫而走天下。”谷林(1919-2009年)、汪曾祺(1920-1997年)都曾在文章中赞扬扫叶山房所刻书的贡献,并表示期待,有人能从中国出版史的角度调查扫叶山房的始末,写成一篇报告,记录下其“嘉惠士林”的贡献。如今,复旦大学博士杨丽莹这部拓荒性的《扫叶山房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的问世,终于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  相似文献   

11.
关于《管子》杨忱本的刊刻年代,前人论说多有不同,本文认为:杨忱本《管子》初刻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又有翻刻,北宋本《管子》后来逐渐亡佚,西南宋翻刻本则保存了下来,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杨忱本”。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中经”一词始于三国魏郑默据秘书“中阁”(秘书中最重要、最完备的庋藏处所)之藏而撰之目录《中经》,其本义为“宫禁中之经籍”,泛指宫禁中收藏的各类图书。“中经”一词因郑默《中经》而知名,因目录书《中经》系完全依据秘书“中阁”之藏书而撰,故自郑默《中经》后,“中经”亦成为秘书“中阁”之代称。  相似文献   

13.
台湾陈益源先生在《〈姑妄言〉素材来源初考》一文中,向我们披露了清代奇书《姑妄言》的有关信息:清雍正八年(1730),约达百万言的一部长篇艳情小说《姑妄言》在中国成书,书由辽东文人曹去晶编撰批钝翁总评。这部堂堂巨著,清代诸家藏书目及禁毁书目不见记载,刹、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也未著录,在中国整整湮没了二百年之久,直到本世纪中叶,始知全伙二十四册(每册一卷,每卷一回)使存于俄罗斯。据俄藏全抄本(姑妄言)的发现者李福清教授指出,(姑妄言》是俄罗斯天文家斯卡奇洛夫(1821一1883)于道光H十八年至咸丰九年间M8…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图书一万数千种,除去全毁书、戏曲、通俗小说、释道经典等不在收录范围者外,仍有万种以上,其中收入《四库全书》者3461种(依中华书局影印浙本《四库全书总目》所附统计数据),收入《四库全书附存目录》者6793种,合计10254种。所谓“附存目录”,即仅仅保存目录,不收其书。就是说,列入《附存目录》(简称《四库存目》或《存目》)的6793种书,虽然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提要,但《四库全书》中没有这批书。当时把这两部分书分别称为“著录书”、“存目书”。  相似文献   

15.
巩曰国 《图书馆杂志》2006,25(12):78-80
关于《管子补注》的刊刻年代,前人论说多有不同。本文认为:《管子补注》的作者为明代江夏人刘绩,大约刊刻于明弘治年间。郭沫若认为该书是“辽人著书入金翻刻,金本入宋再被翻刻”,其所依据的宋讳、辽讳、金讳并不可靠;丁日昌、莫友之称其为元刊本,是将黄丕烈所说“元(原)版”之“元”误解为“宋元”之“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书目答问》是一部颇有影响的目录。其作者却是近代学术界的一桩公案:一说为张之洞自撰(或张之洞自撰,缪荃孙助理); 一说为缪荃孙代作;一说依据书坊旧本而成。下面对历年来的讨论作一综述。依据书坊旧本说,出自伦明的《书目答问》批校本,称依“江阴某君旧本而成”,此说近人已指出其“属穿凿”,“依传闻代替事实”(见《(书目答问)与范希曾的〈补正〉》,载《社会科学战线》79年第一期)。且伦明的批校本系专刊稿本,此说未有什么支持者,可屏而不论。缪荃孙代作说,肇自叶德辉,光  相似文献   

17.
读“书话”一直是我的读书旨趣之一。自汉代刘向父子受命校书秘府,著为《别录》、《七略》,其后班固据以纂成《汉书·艺文志》之后,三国两晋而下,唐宋明清以来,各种书目著录相率而出,书话著述应运而生,蔚为大观。由志目而为题跋,而为近之书话,著述体裁递相嬗变,盖因风气之所使,亦为古今文人援笔意气之不同;然惟书  相似文献   

18.
侵权、盗版是古来就有的。从宋代开始,盗版日多。书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出版物,就在书末印上一段版权声明。如明代陈氏刻的《皇明文集》,其声明只有六个字:“敢有翻刻,必究。”这和现在的“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19.
刘绪源(以下简称刘):这段时间,“三国”很热。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被串到一起来谈,这就大大扩展了话题,也引发了很广泛的兴趣。能谈谈您对“三国”的看法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波涛上的足迹——译林编辑生涯二十年》一书,最近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景端原为译林出版社社长、《译林》杂志主编。本书从编辑的视角,通过《译林》杂志和译林出版社崛起的历程,以及亲身经历的见闻和感受,折射出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通俗小说翻译出版发展的波折。书中首次披露了1980年初曾惊动高层领导的“《尼罗河上的惨案》风波”的详细过程。作者又以自已有选择地介绍外国通俗文学,实现“打开窗口,了解世界”的事例,展现出《译林》杂志及译林出版社空手起家走向成功的感人形象。书中还附有萧乾、冯亦代、戈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