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网络环境下传统工具书的命运和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其教学内容,与以往已有很大改变。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工具书的课时越来越少,电子及网络技术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进入到图书出版领域,在信息检索领域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网络资源与电子工具书无疑具有诸多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印刷型工具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两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媒介产生的动力是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其发展过程形成了从自然到人工、表现趋于细化、淘汰与继承并存、由单一走向多元等特点。现今表现为其与新兴媒介共存、科技含量提高、相关媒介的使用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3.
《出版参考》自创刊之日起,就受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当时称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师生的欢迎,因为我系出版管理大专函授班就是在1988年开始招生的,1995年又开始招收编辑学专业本科生。历年开设的《编辑学概论》、《出版管理》、《图书营销学》等课程都从《出版参考》中找到最新的数据、生动的事例、鲜活的资料。学生们完成作业也常翻阅它,有的同学还给它投过稿。 《出版参考》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一直保持这样一些特点:内容新颖,十年来始终紧紧扣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这门课.这对提高广大学生的文献检索和科学研究能力,开发图书情报资源,改革图书馆工作,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讲,这还是一门新课,所以就有一个尽快编写出切合实用的教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在较短的时间里,出版了近十种介绍中文工具书及其使用方法的著作,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它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直到今天,仍是相当多院系开设中文工具书课程的必备教材和参考书.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这些著作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一个问题是有关文史方面的工具书介绍较多,而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的工具书反映较少,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工具书及其使用方  相似文献   
5.
有些编辑成天忙着选题策划,联系作者,在出版社、印刷厂、书店之间来回奔波,疲于奔命,有时还有力不从心之感。其实编辑也该适当充充电,读一些有关出版史的读物,或者搞一些与出版史有关的学术研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起源于西方,但传播是任何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中国在传播思想方面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与西方社会的科学精神相比.中国更加注重于人文精神的培育,而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也就是一部中国文化传播史,其中有着丰富的传播实践活动和深刻的传播思想,这是一座亟待挖掘整理的传播学宝库.  相似文献   
7.
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前,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在胡乔木同志的建议下拉开序幕,1985年首先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建立编辑学专业,开始招生。其后的十多年间,坚持常年办学的院校由几所到十几所稳步发展。教学层次由大专、本科到研究生不断提高,教学课程体系由不完备到逐年走向成熟。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之下,将编辑出版学列为二级学科。从此以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9月,全国高校设立编辑、出版、发行等专业的院校已有131家,这个增长速度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  相似文献   
8.
郑振铎先生在《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一文中曾谈到:“《京本通俗小说》的产生地,似乎较为容易断定,据其以‘京本’二字为标榜,则我们可知其必非出版于两京(北京、南京)。……以‘京本’二字为标榜的,乃是闽中书贾的特色。这样看来,《京本通俗小说》大有闽刻的可能。但闽中的书贾为什么要加上‘京本’二字于其所刊书之上呢?其作用大约不外乎表明这部书并不是乡土的产物,而是‘京国’传来的善本名作,以期广引读者的罢。”郑先生这里对“京本”的说法,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直到现今,在一些论著中仍然在沿用着。例如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论及《京本通俗小说》一书时,也说:“此书标‘京本’字样,实书贾伪托以示版本之可靠,犹之宋说话人以‘京师老郎’为号召一样,这是当时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