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破解笛卡尔身心两离又内在统一的哲学难题,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曾做了种种试解,但最终倒向了唯心主义而只在主观观念中实现了身心统一。现代经验论对这一求解感到失望,而试图将精神的因素归结为物质的因素予以求解,即通过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来消除形而上学弊病,但因语言的固定界限而窒息了思想的内在活力。因此,现代存在论主张通过实现语言学转向以突破语言的逻辑限制,在生存命义中找到一条破解笛卡尔难题的可能路径。然而,将"此在"视作语言性的诗意存在,仅为求解这一难题找到一种虚幻可能而非可行之策。在语言学范围内,笛卡尔哲学难题是无解的,只有诉诸马克思实践观,这一难题才有望得到科学解决。  相似文献   

2.
当前认知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以动力系统理论为代表的反表征主义似乎已经战胜了传统表征主义.这场争议的结果在哲学上表现为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即放弃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但本文将论证这种批判是具有误导性的并且是由对笛卡尔思想的教条式理解所引发的.为实现该目的,本文将从笛卡尔的表征主义认识论、情感与身体、行动哲学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证明笛卡尔并不支持表征理论的论述,同时反表征理论所批判的核心,即笛卡尔忽视了身体,乃是由对其形而上学和心理生理学区分的误解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剖析笛卡尔对上帝的论证及其观念,探讨笛卡尔哲学思想中上帝的性质和地位问题,揭示笛卡尔心物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哲学蕴含及其近代意义,进而分析笛卡尔哲学在整个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一条研究笛卡尔哲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剖析笛卡尔对上帝的论证及其观念,探讨笛卡尔哲学思想中上帝的性质和地位问题,揭示笛卡尔心物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哲学蕴含及其近代意义,进而分析笛卡尔哲学在整个近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一条研究笛卡尔哲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17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笛卡尔以他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为基础,创立了一个心物平行的二元论的哲学体系,成为欧州哲学史上一个别具一格又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派别。笛卡尔这一命题中所说的“我”是一个心灵实体,而不是物质实体。正确理解“找”的内涵,是理解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以至于整个笛卡尔哲学的关  相似文献   

6.
在西欧哲学史上,笛卡尔的哲学,是古典的二元论世界观的典型。这个典型的二元论,它的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实质是什么?以及产生它的根源又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将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一般二元论的特点有所了解,同时也会有助于我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了解。笛卡尔曾经把全部哲学体系比作是一棵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也就是自然哲学;而树枝则是其它的一些具体科学①。笛卡尔自己的全部哲学,就是按照他这样一棵想像的“树”建立起来的。在他的形而上学中,阐述了他的二元论哲学体系,论证了全知全能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科学与修辞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科学与修辞二元区分观,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科学与修辞学的三大合流路径(包括修辞学的认知转向、建构主义科学社会学的兴起、科学哲学的语用学转向),科学与修辞之间经历了一次从二元对立到彼此融合的过程,但这融合过程并非完善,一系列方法论难题,特别是关于二者相互关联的机制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借用马尔切洛.佩拉的"科学的辩证法"观念,尝试性地提出了"科学的辩证模型",通过建构以"理由"为中心、以"争论场"为基础的新模型,以期对科学与修辞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并破解科学与修辞具体关联机制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空间观都预设了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根本问题。梅洛-庞蒂的超越论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在主客观空间之先,并为二者奠基。源始的空间通过现象身体作为在世界中的出发点,是一种处境的、处在的空间,其根基在于有方向的“在世之在”,身体空间是在世之在的一个坐标。人在世界中通过身体图式的运动机能得以展开自我、实现自我。这一现象场的空间揭示了人与世界的互逆性关系,这一关系取代了传统二元论的主客和身心二分。  相似文献   

9.
分析哲学家赖尔批判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否认了独立的心的存在,将心灵还原为行为,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但同时也面临方法论和本体论上的困难。由于其包含了物理主义的本体论,故成为一种"无头脑"的心理学。行为主义如何对待精神存在的事实?这也正是唯物主义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二元论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二元思维有三种方式:二元对立、二元统一和二元转化,此三种方式实际上是二元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所谓二元对立思维,指的是“相反的两方之间的关系纯然为对立和对抗,丝毫不存在统一和转化。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我们逻辑的运转便是通过二元对立及象征意义最初的显示相吻合这种手段来进行的。太阳是世界范围内神话和史诗的母题,并如约地反映出光明力量对黑暗力量的扑灭和胜利。中国也不例外,《周易》以后,中国自身的哲学发达带来了最终使中国与西方在思维、哲学以及文化上分道扬镳的巨大变化,中国人在原来的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上对二元转换大加强调,二元转换的阴阳哲学也日趋完整。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关于自然实在本体论标准和认识论前提的理论。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自然主义是其最早形式,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奎因,科学自然主义发展成为哲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纲领。当代心灵哲学诞生之初,即奉科学自然主义为圭臬,以查默斯为代表的心灵哲学家力图通过自然主义的方案来解决心灵这一困难问题,但又因坚持心灵具有内在性、主观性、第一人称性等特征,导致当代心灵哲学中的自然主义面临着重新陷入二元论、神秘主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身心关系的问题上,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不论是在学界还是在普通民众的观念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在吉尔伯特·赖尔看来,笛卡尔的这种二元论的观点是不合理的,他提出了"范畴错误"的概念来说明笛卡尔理论的错误,试图通过对与"心"有关的概念和陈述进行细致的分析,纠正原有的关于心灵概念逻辑中存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实体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形而上学概念,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分别从这一概念出发,以构建各自的哲学体系——笛卡尔的二元论,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和莱布尼茨的多元论。通过考察这三位哲学家的实体观念,以及经验主义哲学对这一概念的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理性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及思想气质。  相似文献   

14.
"二元论"世界观是中西方传统哲学的主要弊端.其突出表现是将"身"与"心"、"心"与"物"、"知"与"行"、"理"与"欲"等二元分离.胡适哲学思想的基础是在对"二元论"世界观的批判中奠定的,不了解胡适对"二元论"世界观的批判,就不能理解胡适哲学思想的特征,更不能理解他何以四十多年都是围绕"方法"打转.因为胡适以其"方法"消解了"哲学家的问题"从而使哲学从此变成"人的问题".并试图以此"方法"为武器去解决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哲学家梯利在《西方哲学史》中对笛卡尔的二元论世界观作了如下总结性的描述。精神和肉体是完全对立的。肉体的属性是广袤,肉体是被动的;而精神的属性是思维,精神是主动而自由的。这两种实体绝对不同:精神绝对没有广袤,肉体不能思维。这种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完全割裂为特征的二元论,为近代西方哲学家提供了赖以思考的范式,由此引发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开创了近代西方哲学,同时也是以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二元论的创始人,贝克莱 休谟从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发展了笛卡尔的主体性思想,宣告了客观知识的破产,颠覆了理性,最终以怀疑论告终,康德则综合了二者的思想,开辟了超越论的主体性哲学。但是,他们的主体性思想都是不够彻底的,始终夹带着心理主义的痕迹,从而贬低了自身的价值。胡塞尔认为,真正的哲学是纯粹超越论的主体性哲学,这就是他自己的超越论现象学哲学。超越论现象学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主体性思想,同时不仅解决了认识的超越问题,而且在认识论上大大超越了它们。  相似文献   

17.
理性的沉思——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近代哲学家最关注的中心问题。笛卡尔用怀疑的方法来解决灵魂和肉体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同历史上的怀疑论不同,他的怀疑是方法的怀疑,其目的是通过纯粹理智的思考、直观的认识和逻辑的论证找到真理,来获得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真正把握和对人的本质真正理解,彻底改造旧哲学,建立起能够解释世界的新知识体系。笛卡尔的怀疑是一种理性的沉思,他的理性沉思结论:一是提出存在着两个相互独立地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从而表现为二元论;一是指出人的理性在人认识事物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从而确定了理性的地位,实现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古代波斯宗教哲学的二元本体论及原型意象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宗教的哲学二元论 ;指出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决定了古代波斯人认识世界存在状况的基本观点 ;阐述了这种二元对立观点深刻影响到古代波斯人的审美思想 ,促成了波斯人审美思维中的原型意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需要哲学思辩加以指导,译者的翻译观正是对其翻译哲学思考的外在表现。文章从翻译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1.关于直译与意译;2.关于科学论和艺术论入手,分析了它们中的二元因素,并用哲学观点指出二元对立的相对性,并进一步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阐明二者的对立是可以转化的,二元素是相依相存的。在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时应时刻具备一种平衡观念。  相似文献   

20.
身心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冯特(W.Wundt,1832—1920年)是十九世纪德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是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心理学体系,一方面是以感官生理学作为其自然科学基础的,另一方面,就是以身心平行论作为其哲学基础。本文试图对冯特身心平行论的特点、内容及其导致的矛盾进行一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