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清华大学校园内,有一座并不高大却肃穆庄严的石碑,正面端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为纪念我国清末民初大学者王国维而建。该碑建于1929年,碑文为陈寅恪先生所撰:"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经陈寅恪先生概括提炼,播在人口,它们也成了中国高校师生共同追寻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家学渊源、治学精神及其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作者认为:陈寅恪先生特立独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国学家传、游学海外多年而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语言功底,以及“续命河汾”、“吾侪所学关天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既达极深之度”的中华文化情结。他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研究上,尤其是在蒙古学、敦煌学、突厥学、佛学、边疆文化等方面,独开风气,成就灿烂,彪炳于世,垂范后来  相似文献   

3.
<正>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所提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这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置于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抑或说社会人文教育,表现为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那么,高中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呢?对于自由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而言,重点并不在批判,而应更多地强调理性;甚至聚焦到批判  相似文献   

4.
刘阳 《语文新圃》2009,(11):11-12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吟得出这两句的.怕也只有国学大师陈寅恪了。先生暮年,膑足,失明,写出了足供后世瞻仰的皇皇学术巨著,心却是苦的。流传为先生心迹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相似文献   

5.
陆键东先生在《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中倾注的大量情感,贯穿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的始终。如此巧妙地运用这种技巧,可能与作者的编剧工作经历不无关系。全书史料之翔实同样不逊于其他同类作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先生始终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陈先生担任中古史研究所长,陈先生提出两个条件:“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克思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相似文献   

7.
李红 《山东教育》2003,(26):18-18
龙应台先生曾说,现代知识分子比起梁启超他们那一代,论学问,不是相差两倍三倍,而是十倍百倍,而与学问相比,也许人格上的差距更大。在清华大学校门前,树着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写的碑文,碑文的最后几句最为动人:“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千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大师们所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脾性气质也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一定是独立的。像庄子所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像鲁迅的“不和众嚣”。语文是什么?它实在应该是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9.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的名言。过去这一言说常被误解,需要多从学术视角去认识。它不是陈寅恪一人所见,而是当年相当一些人的共同取向,牵涉到时人关于学术与“我”之关联的认知,以及近代从历史研究中“人”的隐去到学术表述中“我”的消失这一发展进程。陈寅恪对学生再三强调“读书一定要独立”,强调“我”的主体性,意味着主观和客观可以是互补的,不必以客观取代主观,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有其特殊意义。至少在学术表述层面,我们需要让“我”回归。  相似文献   

10.
写给大学校长的书——《大学之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从一篇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短文中得知金耀基先生的大名的 ,只知道他是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由于认同他的思想 ,就将我出版的《李泽厚学术论著提要》一书寄上。没想到他将 2 0 0 1年新版的《大学之理念》回赠给我 ,拜读之下 ,获益匪浅。他认为 ,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型大学之开端 ,而北京大学之制度与精神 ,实是借镜西方大学的 ,所以中国的现代大学是“横向的移植”,而非“纵向的继承”(《牛津版序》)。西方现代大学之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 ,大学是中古给后世最可称美的文化遗产。中古大学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勃隆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格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之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自始至终都是一位纯正的学院派史学家,深厚的儒学根底,加之二十余年海外求学经历,使其学贯中西。在社会动荡不安、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年代,他高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旗,不为政治所左右,并将此终身践行于教育事业中。其从教多年,以高不可攀的学术成就和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众多莘莘学子。文章从史实出发,梳理陈寅恪先生的教学思想及其在当代的价值,以期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提高高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提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本位论",并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物介绍     
柳诒征( 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学术成就他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先驱、开创人.他编写的《历代史略》,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商业史》是最早的中国商业史专著.《中国教育史》是第一部中国教育史著作.1923年完成的《中国文化史》,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他是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国学导师.他创办《学衡》、《国风》、《史地学报》等学刊,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昌明、发扬.他是现代儒学宗师.他认为:儒家经典《诗》、《书》、《礼》、《乐》,皆史也,皆载前人之经验而表示其得失以为未经验者之先导也;另一面,中国史学通贯儒学,儒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核心.他发表论著,对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学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在现代科学昌明的物质状态下”,以孔教拯救现代社会,“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侪对於全人类之一大责任也”.  相似文献   

16.
陈寅恪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提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本位论",并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管锥编》中每好就“诗史之别”立言。对此 ,过去往往只是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 ;其实钱氏此论非泛然者 ,而是关乎近、现代的学术背景。考察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可以看出 ,钱氏所论与陈氏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金针度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对培养研究素质的意义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公认的一部见解精深的学术名著。然而,陈先生在撰写此书时,却寓有引导“初学者”习史的特别用心。他在《叙论》中明言:“此书本为供初学读史者参考而作。”(页2,中华书局1963年版)本书写成于1939年,采用浅近的文言,文章体裁更与现今常见的史论著作不同。也许我们会觉得,陈先生所谓的“初学者”,是有不一般的学术起点的吧?但是,陈先生引导“初学者”的用心与方法,其实对于现今的通识教育和专业训练,仍然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本书的题旨,…  相似文献   

19.
独立     
《出国与就业》2009,(12):10-10
人类精神是独立而自由的。先独立,然后才有生命体和灵魂的自由。这大概就是陈寅洛先生说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学术创作活动始于上世纪30年代,而当时思想学术界正值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如何建构新的思想理论模式并运用这种能够超越传统又不背离传统的新理论、新方法,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加以调和改造,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思想文化资源,这是摆在张岱年及当时中国学术界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张岱年先生提出“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综合创新”理论和方法,回应中西文化论战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同时撰写《中国哲学大纲》,阐明中国哲学的基本范式和精神特点,充分体现了张先生沉思涵泳、卓然标新的学术涵养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