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四川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在2013年春运报道的实践,阐述了广播在春运报道中的独特优势:广播传播的伴随性适应了春运客流主体的移动性,广播传播的及时性契合了春运信息的多变性,广播传播的隐秘性迎合了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广播传播的互动性满足了春运服务的贴近性和针对性。作者认为,广播要做好春运报道需要从五方面着手:要明确自身在春运报道中的角色和作用;要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要提前做好应急报道预案;要以情示人、以情动人;要善于运用新媒体。  相似文献   

2.
高坤 《中国广播》2012,(9):82-84
音响报道作为广播媒体特有的传播方式,对于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响报道可以突出广播的传播优势,再现生活的本质面貌,增强新闻的公信力。目前音响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音响与文字相脱离;音响不够典型,表现力不强;音响选用不当,背景音响喧宾夺主等。改进的办法有两个,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性的音响;二是把握好音响的数量与长短。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广播新闻媒介受到了巨大冲击,尤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地方广播电视台想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增强自身的新闻传播力。为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生存环境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加强融媒合作,实现交互传播;创新报道模式,抢占传播前沿;找准传播定位,贴近受众生活;加强角色转换,重视节目创新。  相似文献   

4.
王志刚 《中国广播》2013,(11):74-76
提升广播报道质量、增强广播传播效果,是一篇大文章。在强调渠道制胜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内容为王的追求。增强广播传播效果,广播记者要在快、新、实、短、美等五方面取得新共识,精耕细作,增强可听性,提高收听率。  相似文献   

5.
广播可以全天直播,随时滚动播出,可以记者连线报道、听众热线互动,这些是报纸、电视难以达到的.广播有着覆盖广、传播快的优势,靠口耳相传的信息很快就能不胫而走.然而,广播主要是靠声音来传播信息的,我们也不能忽视广播自身固有的一些弱点.如何增强广播的生命力,使广播从弱势变为强势,这就要我们在提高节目的可听性上多下点工夫.  相似文献   

6.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广播新闻作品里的“声音”由语言表述和音响素材构成,其中音响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和竞争手段,音响也是录音报道传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前苏联广播专家巴宾科在谈录音报道时说:“录音报道是录音记者运用广播手段重现某一或某些事件的一种音响画图。”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正由录音报道时代进入连线报道时代。在广播新闻报道上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贴近听众的传播优势、团队合作的制作过程、难得完美的传播效果。了解了这些特点,广播人才可以有针对性应对,适应广播连线报道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王可 《视听纵横》2008,(3):103-104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城市电台都在不断地加强对外广播报道,积极传播中国的声音。对外广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一定要充分考虑外国人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一般来说,地方对外报道可以从介绍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起步,进而直击时代脉搏,并尝试采用“原生态”手法叙述写作,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王怡兵 《东南传播》2016,(9):110-112
广播现场直播报道于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向受众传播重大或突发的新闻事件,凸显广播轻便、迅捷、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当代广播占领舆论前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广播新闻直播报道的形式越来越多地被各级各地广播电台采用,也越来越广泛地为听众所认可。本文试图通过若干节目实例,梳理出面临重大或突发事件时广播现场直播报道的传播策略,以期对如何做好广播现场直播报道提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晓珉 《新闻世界》2008,(10):55-56
作为广播电台的记者,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新闻采访.但可能平常忙于工作,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广播新闻、什么是广播新闻采访。这里,想谈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实践中的体会。广播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概括有三层含义:其一,广播新闻的传播手段;其二,广播新闻的表现形式;其三,广播新闻的功用。  相似文献   

11.
张敬辉 《新闻传播》2009,(12):65-65
近年来,“广播新闻大型直播”这种报道形式,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受众传播重大新闻信息成了广播新闻的取胜法宝。新闻大型现场直播,多取材于受关注度高、有较广泛社会意义的重要题材。广播新闻大型现场直播报道的优势在于.它报道的是什么事正在发生,可以第一时间传递,第一时间同步播出,及时、直接、形象生动地反映活动全过程。及时反映重大事件是广播新闻大型现场直播的一种表现形式:策划、报道重大活动是广播新闻大型现场直播报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需求不断提高,广播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准确、恰当地在广播新闻中运用音乐元素和技法,能让广播新闻更加细腻、形象、丰富、生动,以独特的魅力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播新闻更好听。笔者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感受,谈谈在广播新闻中音乐运用的独特魅力。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扩大传播效果靠语言传递信息的广播新闻,不仅要传播信息,而且要传播美。而音乐是  相似文献   

13.
孟伟 《中国广播》2014,(3):8-11
本文从广播内容传播创新的角度,讨论广播当前和未来的传播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广播重塑权威性,特别是在新闻类节目的开发上,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梳理广播新闻信息的高品质标准;娱乐类产品的开发是市场争夺的焦点,广播遵循声音传播的特性,把短期的娱乐创新节目与长效的经典作品培育相结合;放眼未来把广播平台的商业化动员功能与服务粉丝和做好公益活动并举;广播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需要渗透到节目的制作理念以及节目与听众的深层互动中。  相似文献   

14.
宋青 《中国广播》2014,(12):17-22
美国广播音频市场秉承"数字优先"战略,在广播融合方面呈现六大趋势:广播移动应用广受欢迎;借力数字媒体进行多平台分发;车载界面系统引发白热化竞争;数据分析技术盘活音频节目制作与传播;广播市场资本运作硝烟四起;积极打造新媒体品牌、沿袭主品牌背书。  相似文献   

15.
"现场直播"属广播新闻的优化报道形态,这一节目形态,在广播中发挥着极大的传播功能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各家广播电台所采用,赢得了大量听众.它是一种非常具有冲击力的报道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将逐步走向常规化、平民化.本文就现场直播进行分析讨论其优势,探讨做好直播的关键要素,以达到增强报道的效果,更好服务于受众.  相似文献   

16.
声音是广播传播的唯一手段,广播新闻作品里的“声音”由语言表述和音响素材构成,其中音响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和竞争手段,音响也是录音报道传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广播专家巴宾科在谈录音报道时说:“录音报道是录音记者运用广播手段重现某一或某些事件的一种音响画图。”“每一篇录音报道,都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明确的目的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就初步考虑到在这个录音报道中选用几个什么样的录音场面,能帮助这个录音报道充分表达出它的主题思想。”在这里,  相似文献   

17.
在广播新闻节目中,主题报道是不可缺少的类别,也是广播与别的媒介进行新闻报道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更是广播媒体综合实力和记者编辑业务水平的具体体现。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的广播新闻节目《绍广早新闻》,通过不断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题材和体裁,把精品意识贯穿于报道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新闻节目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在当前新兴媒体快速崛起的情况下,城市新闻广播中的主题报道要处理好三大关系,即:主题报道与动态报道的关系、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宣传要求同传播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叶舜祺 《东南传播》2010,(10):136-137
现场播报是广播记者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对有些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来说,广播记者如若善于发挥这种独特传播报道优势,就能够有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广播记者应如何掌握现场播报技巧、增强现场播报能力,以期进一步提升现场播报水平,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广播同报纸、电视、网络等一起悄然点燃了传播媒体大战,如何能赢得更多的受众,是当代广播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话题。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广播人要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增强广播的感染力,以此来影响受众。大力提倡广播记者练好嘴上功夫。广播是以电声为媒介的现代化舆论传播工具,是一种语言艺术。广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声音的传真性,是其它报道媒介不可企及的。广播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记者的唯一选择:以声音为表达手段,成为带话筒的记者。广播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在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带声音的录音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三网融合给中国广播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以iPhone为例,提出了广播通过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进行传播的策略,阐述TiPhone:i.g..种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的优越性,分析了广播基于iPhone的传播模式。提出了在三网融合时代广播产业发展的四项策略:广播要对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使用者进行理性研究;广播要创新节目形式,力求贴身定制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渠道,提供通路保障;智能广播与传统广播应当“战略协同,资源共享”,发挥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