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广播媒体无论是在节目内容还是在传播形式上都面临着转型。当今网络广播节目的兴起对于传统广播机构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本文举例论证,在对网络广播内容制作和传播模式的分析中,探讨出传统广播媒体可行的转型发展之路,细分受众,加强互动,打造名人和品牌效应,促进立体化传播,从而使得传统广播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更加贴近群众,广播媒体的市场也得到更好的开拓。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微博的多级传播模式,分析了微电台造就的广播的新影响力。微电台使得广播的线性单向传播转变为多级循环传播,广播变成了听得见且看得见和互动性强的形态,广播的受众结构趋于年轻化。微电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广播的消亡。多一种终端就多一种生存方式,多一分生存活力,微电台作为传统广播与网络微博的结合,为传统广播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探索出了一条很有前景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中国广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网络音频传播的近期发展为背景,考察了国内传统广播电台面临的变动和挑战,对网络传播与传统广播传播的互动和影响提出分析和讨论。本文认为,国内主流广播电台始终在努力融入网络传播领域,尽力扩大活动空域,但是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冲击,广播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愈发明显。网络时代的传统广播需要发挥新闻传播优势,并加强自身体制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4.
葛阳 《中国广播》2010,(4):60-62
广播传播迅速,收听便捷,但是传播手段单一,影响力有限。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面临着诸多其他媒介的挑战,一些开办多年的传统广播节目被以创新的名义抛弃。在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广播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传统广播的优劣势的分析,结合实践提出办好传统广播节目,提升广播影响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5.
杨锦 《中国广播》2012,(7):43-45
网络的兴起,既为传统广播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同时,又在与广播的融合中改变、重塑了广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广播稍纵即逝、有声音而无图像、单向线性传播的缺憾,使广播通过与网络的互补,在更广的传播平台上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形态呈现的新兴媒体风起云涌,势如破竹,极大撼动着传统广播媒体的传统地位和影响力。在这种崭新的全媒体传播环境下,传统的广播广告能否在坚守自己的传播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的基础上,主动走进当今全媒体时代,是捍卫广播广告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这种选择既是广告商业市场资源的一次重新配置,更是广播广告经营业态的一  相似文献   

7.
新闻网站多媒体发展之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新闻广播包含着广播的网络化和 网络化广播两个从属概念。到现今为止的网络广 播还基本着眼于改变广播传播的方式,为电台节 目的传播提供一个新平台,这可谓之广播的网络 化。而网络化广播则是新闻网站借鉴传统广播方 式实现互联网多媒体制作和传播。两者的传播本 体不同,受众对象不同,交互方式也不同。网络 化广播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网民为第一性、在 线主体直播、节目互动交流、凸现网络主持、全 面网上点播等。本文讨论新闻网站如何借鉴传统 广播的节目形态,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实 现更有效的超时空受众传播,从而建立一种全新 的网络多媒体广播模式。  相似文献   

8.
网络广播的出现和发展是同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分不开的。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传统广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广播网站的建立。传统电台将自身拥有的音频信息等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突破了以往电台单一收听、线性传播等局限,实现了多媒体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9.
王掌 《中国广播》2012,(11):37-39
网络广播一方面展现了网络平台的自由性,另一方面又使传统广播媒介得以延伸。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网络广播,即网络广播的概念及历史背景;网络广播的类型以及它的优势,包括传播技术的优越性。接受方式的便捷性,广播资源的无限性,传播载体的多媒体性等;网络广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山区传统广播信号源能否有效“覆盖”,这是长期制约当地广播发展的瓶颈。山区广播与新媒体多元化的融合传播,不仅解决了山区广播的困境,而且赋予山区广播新的生命力,提升了传统广播的竞争力。本文试以福建闽北山区广播发展现状为例,从传播学角度对山区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予以探讨、评析。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突破传统频率传播形态,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符号融为一体,在互联网、移动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发展路径,其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平台、传播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基于传播格局重大变化,广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以《广播新闻》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模块四个方面梳理安徽大学广播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经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多种新兴媒体迎来新媒体时代。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介的传播方式与传播范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有显著优势的新兴媒体越发受到欢迎,新媒体的出现无疑对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可改变当前传统广播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如能够扩大传统广播受众群体,使广播传播更具时效性,同时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以促进广播行业科学稳定发展。基于新媒体时代,需要依托新媒体,更新管理观念、注重市场再定位、构建专业化的队伍,从而实现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架构建立过程中,并行推进传统广播改造与新媒体发展,构筑一个拥有全媒体手段、实现立体化信息传播的集成平台,将有助于加速传统广播的转型和升级,极大提升应急广播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三网融合给中国广播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以iPhone为例,提出了广播通过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进行传播的策略,阐述TiPhone:i.g..种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的优越性,分析了广播基于iPhone的传播模式。提出了在三网融合时代广播产业发展的四项策略:广播要对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使用者进行理性研究;广播要创新节目形式,力求贴身定制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渠道,提供通路保障;智能广播与传统广播应当“战略协同,资源共享”,发挥合力。  相似文献   

15.
随行广播对主持人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 《新闻前哨》2011,(1):83-84
"随行广播",作为一种全新的广播传播模式近两年来开始兴起。其含义就是通过无线电波等技术手段,实现移动的有针对性的伴随广播。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播随行、服务性强、目标明确、传播定向,是与传统的广播概念截然相反的"窄播"。  相似文献   

16.
王生智 《新闻三昧》2003,(11):28-29
热线节目的兴起与问题广播热线直播节目是将广播与电话的自愿选择、双向交流、即时反馈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得广播这种大众媒体兼有了人际传播的功能,变传统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的节目样态。1986年,珠江经济电台开启了我国广播热线直播节目的先河以来,至今热  相似文献   

17.
郭倩 《视听界》2013,(4):93-94
一、手机广播的发展优势1.拥有广阔前景的传播终端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手机网民已形成一个新的媒体传播的受众群,这为手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集合优势,规避劣势目前收听广播主要有三种形式:传统广播、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传统广播具有伴随性、携带方便的优点,使人们在进行其他活动的时候,都能同时接收信息,其弱点是线性收听、可选择性弱、过耳即逝。  相似文献   

18.
安琪 《新闻传播》2014,(2):68-69
当前,各种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新旧媒体间不断碰撞融合,传统意义的广播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然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则为传统广播的突围提供了条件,手机广播的出现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其顺应了"大众媒介个性化传播"的潮流。随着三网融合以及手机广播自身体系的不断发展与逐步完善,手机广播不仅必将成为传统广播的替代者,而且还将影响到其他媒介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传播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传统的广播媒体日益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对此,广播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谋求创新发展之路,将新媒体和广播媒体有效融合,促进媒体传播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广播生存空间被压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广播要想生存和发展,拥抱新媒体转变为拥有传播节点各项大数据的"大数据广播"是必由之路,是大势所趋,而转变的路径需要传统广播人去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