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用最普遍,是最常见的两种翻译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相同点和异同点.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本文首先探讨了“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各自特点,及其所使用的语义场与语域:其次探讨了这两种翻译方法所使用的不同的背景及常出现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翻译界中不存在以一变应万变的翻译模式,译者在选择翻译方法时必须全面考虑到各种方法的局限性,选用最合适的方法,才能得到最贴近原语的译文。文章通过分析“等值”与“等效”这两种常用翻译模式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所遇的障碍,谈这两种模式的局限性,为广大译者在不同情况下应选取何种翻译方法提供了一定信息。  相似文献   

3.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对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具有重要意义。两种翻译方法存在异同,对比《红楼梦》中“元眷省亲”一段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两种译文,杨译大致体现语义翻译而霍译则基本遵循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4.
英汉词汇的文化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娜 《双语学习》2007,(8M):117-118
文化差异特别是文化空缺现象对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探讨了导致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模式下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试析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只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更是两种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翻译过程中,译对源语化和目的语化的知识必然会对其翻译产生影响,这种“一种化对另一种化的影响”被称为化的“迁移”。翻译对化的迁移受原作、翻译策略及方法、译、语言化差异、化的相对地位和互动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习语翻译着手,对文化翻译中的“求同”与“存异”两种现象进行讨论,并结合“亚洲四小龙”的翻译对这两种现象进一步分析,揭示了两者各自在文化翻译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据我所知,博尔赫斯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标题有两种中译法,还有一种是《交叉小径的花园》。在中里面,“分岔”和“交叉”是不同的,或许原两个意思都有,才会出现两种翻译法。  相似文献   

8.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中文化转换不可缺一的两种策略,而双语文化内涵异同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者对其策略的选择。我们认为,对完全对等者的翻译体现了异化归化这两种策略的统一;对于互有差别者,我们一般主张归化翻译;对于目的语阙如者,我们一般主张异化翻译。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都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界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指导作用。“信”“达”“雅”三大翻译标准中“信”为首,即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能随意增减意思。但是纵览各式翻译发现,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信”从一种绝对的翻译标准演变成了相对的灵活的标准。勒菲弗尔认为,决定翻译的两大因素分别是意识形态和“诗学”。  相似文献   

10.
“异化”与“归化”是译在翻译中通常采用的两种策略。本结合我国近现代多住译的翻译实践,探讨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多种因素,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异化”与“归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将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二会共存下去。  相似文献   

11.
“异化”和“归化”是翻译的两种主要方法,也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所在。本文以中国古代唐诗的荚译为例,说明如何灵活使用“异化”和“归化”的方法来解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困难。  相似文献   

12.
俄汉两种语言中的数字文化,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成因。俄语中数词“虚用”现象的翻译应采取灵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讨论在翻译语境里的英汉翻译和英汉语篇常见的衔接手段,通过实例强调了在翻译语境中“的转义”,"增减词”这两种翻译策略“和连接”这一重要的衔接手段。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翻译     
阐释了文化和翻译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译者有时很难传递原作的真正意图,而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两个技巧可以尽可能的再现原语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尤其是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历史典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历史文化问题并就相关的典故和习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丁秋芸 《双语学习》2007,(10M):149-150
在英汉两种语言广泛使用的今天,Grice的“合作原则”,作为规范语言交际的基本准则,对翻译起着指导性的作用。本文以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为基础,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合作原则”在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香港浸会大学谭载喜教授结合西方和香港某些高校所倡导的“全人”培养教育理念,提出了翻译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即“全人”翻译教育和“翻译教育金字塔”,并运用图表和阐释的方式对其进行描述。这一教育方法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翻译教学中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8.
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往往将文化翻译手段分为归化和异化两种。对汉英习语互译进行研究,可知在跨文化翻译中,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语言同文化相互依存,而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因此,文化差异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其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译文的成功与否。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即所谓“异化”与“归化”,针对不同的文化现象可采取各种归化和异化的处理方法,并从中总结出译者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才能真正确切地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译文也就才会越完美。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文学翻译的“等值”是一种理想,如何使复杂的翻译,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审美效果,使原作与译作在深层意蕴和想象意义上达到艺术的统一,译者的想象力是再现原文形象化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文学翻译中想象这一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对翻译过程中审美效果的影响,探讨《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