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提倡赏识教育,一些学校甚至要求教师不准批评学生。同时,社会舆论也在大声疾呼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于是,一些教师在工作中便左右为难,如履薄冰,不敢批评学生,生怕背上“没有职业道德”的罪名。  相似文献   

2.
《光明日报》2003年4月10日教育周刊B1版刊登了一篇教育时评,题目是“提倡无批评教育”。对此观点,笔者不能苟同。时下,在教育学生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极端现象,那就是视表扬与奖励为一种“灵丹妙药”,过分夸大其作用。与此同时,又把批评或惩罚看成是“高压电线”,唯恐“触电”,甚至被视作教育的一种“罪恶”。学生犯了错误,不敢轻易批评,更不敢惩罚,生怕会出什么事。还有的教育者,谈“罚”色变,处处迁就学生。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批评和惩罚的教育作用,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提法,“提倡无批评教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误区一:迎合学生天性赏识放弃原则 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生怕扼杀了“牛顿”,夭折了“爱迪生”,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如某校一节政治公开课,教师问:“在红绿灯路口,夜间没有警察值勤的情况下,你是怎么做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越来越热,社会舆论也大声疾呼:教育要“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学生”,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我们认为,教育中适时适当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一、惩…  相似文献   

5.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对待“惩罚”教育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表扬和鼓励是一种“灵丹妙药”,过分强调其作用,过分夸大其教育功能。把“惩罚”看成是一种“高压电线”,唯恐“触电”,被视作教育的一种“罪恶”。学生犯了错误不敢批评,不敢“惩罚”,生怕会出什么事。还有的教师,谈“惩罚”色变,处处迁就学生,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惩罚”的教育作用。其实,这恰恰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上一种误区、行为上的一种偏差。“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恰当的“惩罚”,不仅能教育人,更能警示人、激励人,从而造就人。下面就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惩罚”教育手段的思考和运用谈点认识,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6.
同表扬一样,批评也是班主任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由于人的天性是“趋赏避罚”,很难做到“闻过则喜”,所以,批评总不如表扬那样易见成效惹人喜欢。因此,批评一个人要比表扬一个人困难得多。尽管如此,正确的批评总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能避免错误的做法,讲究批评艺术,就能使批评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形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批评学生应做到“四舍五入”:  相似文献   

7.
黄卫 《南昌教育》2009,(7):35-35
当前,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等主体性教育理论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理论,但我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合理的批评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批评能教给学生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那么,班主任如何运用批评手段,既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又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根据我当班主任十几年的经验,总结了如下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8.
刘承梅  李龙 《新课程研究》2009,(11):110-111
在“人本”教育思想盛行的今天,伴随着“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东风劲吹,惩罚教育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正当有效的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部分教育工作者谈“罚”色变。我们并没有否定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但再尊贵的花草也需要园丁修剪枝叶。如果只是“一边倒”地把教育行为异化为赏识和激励,实质上就是对人本教育的背离。教育需要赏识,也需要一点惩罚。当然,惩罚并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是指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比如,以否定的语气、表情(不理睬).来批评、谴责学生,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加以制止,  相似文献   

9.
卢梅 《班主任之友》2003,(10):39-39
时下,以赏识、鼓励为主要形式的表扬性教育成为倍受人们青睐的教育方式。在表扬性教育风靡之时,批评性教育渐渐成为教师遗忘的角落,不少教师对批评性教育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批评性教育只与那些“无能”或“落伍”的教师有缘。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 “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虚弱、脆  相似文献   

10.
陈红 《教书育人》2007,(8):52-53
在表扬性教育风靡之时,不少班主任对批评性教育不屑一顾,处处迁就学生。有的班主任对学生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只讲鼓励不讲鞭策,“激励教育”甚至被简化为“表扬教育”,似乎只有表扬才是激励学生的唯一选择。其实,它是教育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和偏差,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赏识教育风靡之时,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等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诚然,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教育。但批评教育不当,会产生一些消极性。  相似文献   

12.
在全社会都在高调呼吁赏识教育的今天,重提批评教育似乎非常不合时宜。翻开报纸杂志,学生因迟到、未完成作业、与同学争执等小事受到老师批评后,随即自杀的新闻报道已屡见不鲜。在百度搜索中输入“老师批评学生自杀”的条目,竟得到760条之多的相关讯息。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批评真的是已经成为洪水猛兽。教育是否应该像山东某学校那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批评是教育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但在很多时候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仍然无动于衷。于是,我们会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批评没有进入学生的心里。那么,如何让批评走进学生的心田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批评的艺术     
古春笋 《师道》2005,(5):37-38
批评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对教师而言并不新鲜。若批评学生的方法不恰当,采用“压服”、“训服”式,往往是压而不服,而且会引发新的思想问题,造成师生对立.不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今天重提“批评”这话题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这种沉重源于我偶然翻阅学生的一篇周记:  相似文献   

15.
顾伟伟 《上海教育》2009,(19):49-49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尤其是班主任,批评学生似乎不应该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专门的权利,它和表扬、鼓励一样,是教育的一种常态形式。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批评是一把双刃剑。简单粗暴、没有智慧的批评不但没有让学生改正错误,反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改正错误的信心,起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课改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充分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但遗憾的是,在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问题,没有一位教师对学生提出过批评。总是用“表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批评”作为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一元,被教师“遗忘”了。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生是不是都要重创?学生受教育之后,是否都要留下被剪裁的伤疤?回答是否定的,教育不都是外科手术,教育中更多的是滋补。一般而言,人们总是不愿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但若教师能讲究批评的方式,注意批评的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践证明是能收到较好教育效果的。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下在这一问题上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现在教育界祟尚赏识教育,认为靠激励手段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一至不能谈“批评”,甚至谈“惩罚”则色变,似乎说到“惩罚”教育就是体罚或变相体罚。随着新闻媒体频频报道教师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的“丑闻”,对教师的指责声使得学校、教师面面相觑,草木皆兵,仅仅靠爱心、耐心去说服教育学生,可是当遇到屡犯错误的学生时,耐心教育有时显得力不从心,苍白而无奈。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管教权,日渐成为一个焦点话题。这凸显了教育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是一个急需解决的严峻问题。管教权,顾名思义,是指教师拥有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权力,是一种赏罚严明的教育方式。即教师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对犯了错误和存在不足的学生进行批评、惩戒等教育。这是教育工作的惯用做法,本无可厚非。可现实生活中屡屡发生的各种因管教导致的师生冲突、家校冲突,让很多教师谈“管”色变,不敢管,甚而管不了,颇感无奈。  相似文献   

20.
雒宏军 《江苏教育》2007,(13):83-84
前几年,关于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讨论的火热。以情动人、赏识教育等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对教育惩罚讳莫如深,但是学校的现实不容乐观.一是打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纹脸刺字、致人伤残;二是一些学生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教师却慑于“体罚”的恶名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后来,总算搞明白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赏识教育。并不否认对学生的批评与合理的惩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