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拉图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灵感说”。柏拉图的“灵感说”由感性指向理性,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柏拉图的“灵感说”对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等产生直接影响。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柏拉图的“灵感说”提示马克思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并不完善。从哲学角度来看,灵感源于生活、源于思考;而从心理学角度,灵感的产生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灵感”是柏拉图提出的许多重要的美学命题之一。柏拉图的“灵感”只有一种,那就是诗神凭附的迷狂。柏拉图的“灵感说”解释了他所理解艺的创作源泉和艺作品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者大都认为柏拉图在文艺本质论上持摹仿说,其实柏氏将诗明确分为摹仿的和灵感的两种。柏拉图肯定灵感诗,贬抑摹仿诗,认为灵感诗代神说话,而摹仿诗远离真理。柏氏认为,灵感来自诗神附体,特点是“迷狂”。一些研究者以为柏氏之灵感也来自“回忆”,与神灵凭附并立,此说实为误解。柏拉图从理式论出发,设定文艺追求的目标为理性的“真”,可是他却将文艺创作过程描述为非理性的,由此引导了后来理性主义和非理主义两种相反的文艺取向。柏拉图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在许多方面奠定了西方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元 《考试周刊》2012,(71):28-29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阐述,分析柏拉图在其理念论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对文学艺术的观点。柏拉图认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存在的感性世界,一个是在感性世界的上边还有一个形而上的理性世界。我们通过感觉观察到的客体只是概念的复制品。而人的概念只是理念的摹本。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诗人只能模仿事物的他所感觉到的事物的表象,因此只能产生摹本的摹本。诗作"同真理隔着三层"。应限制、规范文艺作品的创作,使其颂扬真善美。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的灵感说是柏拉图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始终盘踞在柏拉图的思想里,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念由上而下地规定美的本质,那么灵感则是从下而上地实现了人追求达到美的本质的目的,使人见到了芙的本身,进入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说,灵感沟通了理性与非理性,重建了人与本体世界的价值联系,最终指向了理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柏拉图的文艺本质观是摹仿说,其实柏拉图明确地把诗分为两类:摹仿的诗和灵感的诗。他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用、文艺的接受角度三方面肯定灵感诗,否定摹仿诗。因此他把诗和艺术分开,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是灵感诗,它是诗人代神立言的产物,具有神性;艺术是摹仿,有人工的痕迹,因此诗高于艺术。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文艺理想的基点是政治化,在《文艺对话集》中,他阐释了理念、摹仿、灵感、迷狂等概念,这些都以诗体形式和他者的口吻表述,加之隐喻、反讽、戏谑手法的采用,以及在“摹仿诗人”和“灵感诗人”问题上的偏向,使他的表述显露出一个重要的特征:悖论。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虚静”说和柏拉图的“迷狂”说是中西方文论史上关于灵感的重要理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相通性.就其内在相通性而言,试从理论基础、审美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来讨论,进而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现,超功利的艺术审美心态;就其区别而言,从灵感产生的途径、对待理性的态度和审美主体的地位三个方面来讨论,进而得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内向省察与“神灵附体”,理性与非理性,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  相似文献   

9.
张媛 《现代语文》2007,(5):92-92
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诗学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迷狂说和模仿说。迷狂说反映的是柏拉图的早期思想,出自他的艺术直觉;模仿说反映的是柏拉图中期的思想,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产物。模仿说取代迷狂说,意味着他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背叛了自己的艺术直觉。要想克服这种矛盾,就必须对柏拉图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通过智性直观活动被把握到的,这意味着他的思想中隐含着一个现象学的维度。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重新阐释,从而克服其诗学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1.
当评论家的笔触向作家们创作历程探寻时,常常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便是创作灵感.由于灵感最早由德漠克利特提出,他说:“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后经柏拉图、黑格尔等哲学家进一步发挥,柏拉图特别指出:“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优美的诗篇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这样,文艺创作这种特殊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对文艺下了两个重大的结论 :文艺不能给人以真理 ,以及文艺对人发生伤风败俗的影响。朱光潜把造成柏拉图文艺观偏激且片面的原因 ,简单地归之于其贵族立场。其实柏拉图文艺观的真正源头是他的哲学观和认识论 :沉迷于理式世界的柏拉图看不见艺术世界的真实 ;追求理性的柏拉图一心想扼杀公民软弱的感性。而柏拉图驱逐诗人 ,也只是为了给理想国培育最英勇、最自制的保卫者  相似文献   

13.
“模仿”与“灵感”是西方元典诗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古希腊,它们共同被用来说明诗的创作现象,其间并无障碍。可是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希腊诗学中的“模仿”说与“灵感”说视为不同范畴的问题,认为柏拉图关于诗的言说充满了矛盾,因而忽视或放弃了对这组概念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究。本文从概念的古代真义和历史沿革以及柏拉图思想自身的复杂性等角度,对两者之间互有关联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创造社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充满了浓郁的感性色彩,是一种重“直觉”和“灵感”的浪漫主义美学形态。本文通过分析其客观性与统一性、理性与情感的内在矛盾,指出其美学观中的所谓“自我”归根到底是社会的“现实的自我”,社会的与主体的、外部世界与内在心理图式等这些表面上相互对立的两极在体验性的“自我”中得以交互融合。在理性与情感的关系上,他们追求二者的相互激荡,进而通向人性的自由。对美的哲学标准的建构、对美学人本主义精神的弘扬,正是对五四时代独特的启蒙哲学精神的反映,这种启蒙理性的美学建构方向既表现出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美学发展规律相通的一面,也体现了本土化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尼采的反叛     
尼采是19、21世纪之交历史转折点上的伟大哲学家和美学家。他在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都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试图对他在哲学;价值观、美学、艺术等方面的反叛及其现代意义作些浅析。 一、“这个世界”与人的哲学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开始,传统的世界观一直有二元论倾向,将世界分成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认为前者是变动不居、幻灭无常的,没有实在性,后者才是真实完美的世界。尼采对此进行了批判,认为把完整的世界割裂为二并以虚构的理念世界为真实完美而努力去接近它,虽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哲学教他们鄙弃的,正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活动场所,结果,人既不安于自己置身立足的真实环境,又难以直达于飘渺的理念境界,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柏拉图的这种哲学思想又和后来的基督教思想一拍即合,把人的“身”、“心”说成是矛盾冲突的,使人自身成为灵肉的战场,自我争斗不休,让人不敢直面现实、  相似文献   

16.
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内美”,二是“修能”。屈原追求的人格理想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这使他在内在精神满足以及外在实现人生价值两个方面都毫无所获 ,从而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屈原人格理想的幻灭 ,是一个在文化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敏感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先觉者的悲剧。他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 ,他以理性对感性现实进行了清算 ,虽然这种清算并不彻底 ,但这种清算昭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中先觉者心理冲突的实质 ,体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在素质教育中,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工科学生的美学教育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一、对美的认识 1.美的无定论性。古往今来,究竟什么是美,众说纷纭,至今无定论。西方古典美学对美的探讨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精神世界出发探讨美的本质,属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黑格尔提出的美的理念,又不同于柏拉图,他认为美是感性的显现。但他又认为理性支配感性,理性起决定作用。所以唯心主义学派对美的理解,仍然从主观意识出发,认为美来自心灵、理念和绝对精神,而不是客观物质世界及社会活动所决定的。另一条是以古希腊美学思想代表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美学史观,认为美就在感性事物的本身,人通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国当代诗坛,有一批诗人兼写诗评,也有一些诗评家兼写诗歌,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霍俊明是著名的诗歌评论家,又是自觉成熟的诗人,他把写诗评和写诗歌看做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一只更为专业,一只略显"业余",二者相互支持,相映生辉。写诗评是理性的,讲究文章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而写诗是感性的,依情生发,率性而为。他说:"评论家写诗,就像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是西方系统研究政治学和美学的第一人,他大量作品涉及政治和美的问题,其中集大成之作《理想国》也不例外。文章从柏氏的《理想国》出发,分析柏氏政治学和美学在理念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统一性。柏氏的正义理念和美的理念统一于善理念之下,是善理念的具体表现,体现出其理念中的政治美学;政治实践和艺术与美的相互渗透,他的政治学中蕴含美的意蕴,同时艺术也为城邦政治服务,则体现其现实中的政治美学。  相似文献   

20.
在美和道德处于沦落的时代,拯救人类生活的希望依然来自人类天然固有的美好愿望本身.柏拉图在相似的时代境遇中曾把这希望寄托与神的理念,他的神和理念是超越于人的欲望,由已有的人类历史积累而成的道德理想的化身,这个化身并不能摆脱人的自然欲望而造成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分裂,对立和敌视.理念,道德,理性对现实,欲望和自然的拯救依然只能通过两者的合作,制约,相互解放来实现.在这过程中,自然的优美和道德的崇高就发现了各自在对方身上的产生根源,而结成亲密相爱的伴侣,确立和开辟着人类已有的和未来的美好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