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三期《新闻业务》上,我曾经写过《谈摄影记者的基本功》一文。因为匆促写成,文中没有从新闻摄影的特殊要求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一般地提出问题。最近有机会和一些同行交换了这方面的意见,得到了某些新的收获,所以,再写此文,做个  相似文献   

2.
《新闻业务》展开了记者的基本功问题的讨论,我们感到很适时,很必要。它有助于我们明确进修目标,提高工作水平,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特别是对我们的新闻教育工作,更有现实意义。因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还涉及到培养目标和培养的要求。故而,不揣冒昧,借《笔谈基本功》的园地,也来谈谈我们的看法,向各位请教。新闻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的。  相似文献   

3.
任啸 《新闻采编》2007,(2):30-31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所以说采访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很重要的基本功。技巧之一: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  相似文献   

4.
编辑的失职     
《中国记者》是我校图书馆订阅的五六种新闻业务刊物之一,借阅贵刊的读者较多,我也是每期必借。它具有栏目多、内容和业余新闻爱好者贴近等特点,只是贵刊还有些亟待改进的地方,如文字、语法错误。今年第2期上有一篇《记者,探寻理论和新知》,文章很能给人启发,但有一句话太使我失望  相似文献   

5.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  相似文献   

6.
基本功一词来自戏剧界,近年来用得日益广泛起来。基本功,在戏剧界指的是演员吊嗓子、练武功等;用于体育界,则指的是运动员的基本动作的练习、体力的锻炼等。由此,我以为,基本功指的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训练。各行业都有业务技术,因此基本功应包括业务技术的基本训练。新闻工作是文字工作,又是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所以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不只要包括新闻写作技巧之类的业务技术的锻炼,而且应当包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方面的锻炼。有的同志把调查研究、思维能力的训练作为记者的基本功,我想,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您好!《新闻三昧》1997年第7期“业务研究”栏目里刊登的《简论新闻作品的风格》一文,写得特好!反复读后,觉得很有味,很受启发一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能否请当今中国新闻界的名家(或者说作品很有特色的记者们),每期在《新闻三昧》上来和我们广大的企业报的记者编辑们谈一谈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最好是能由读者点名。同时是  相似文献   

8.
开展“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以来,许多记者在改革和改进新闻写作上有了明显进步。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能适应“现场短新闻”的高度凝练、掷地有声的要求。语言是记者采写好“现场短新闻”的一个基本功。好的语言要有性格光辉有经验的记者,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走捷径,拾人牙慧,而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获得二等奖的现场短新闻:《江泽民等节日慰问在岗职工》,运用同期声现场对话,其语言就很有特色: 总书记:广播员就坐在这儿?  相似文献   

9.
“视觉新闻”一词是从日文借用来的,原指电视、新闻影片等视觉传播工具,这里转义指一种形象、立体、有典型细节和生动画面的新闻写作风格,即熔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于一炉的新闻写作风格。这种“视觉新闻”在美、英、法和日本等国已经兴旺起来了。它是电视普及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字记者之间彼此竞争的产物。学会写视觉新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新的任务,也是文字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具体说来,视觉新闻的写作技巧都有哪些呢?从我国新闻界新闻写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战线》上,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由于酷爱《新闻与写作》,对《新闻世界》中的《新闻通讯》《新闻三昧》,缺乏《新闻探索》和《新闻研究》,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在《中国记者》老师们的帮助指导下,我考上了《国际新闻界》著名的《新闻大学》。在培养《记者摇篮》的大学里,我系统地学习了《新闻知识》《新闻采编》《新闻学论集》《新闻传播》《新闻业务选编》《广播业务》《电视业务》《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和《对外报道业务》,进行了《新闻学探讨与争鸣》。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新闻与成才》杂志社当一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战线》上,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由于酷爱《新闻与写作》,对《新闻世界》中的《新闻通讯》《新闻三昧》,缺乏《新闻探索》和《新闻研究》,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在《中国记者》老师们的帮助指导下,我考上了《国际新闻界》著名的《新闻大学》。在培养《记者摇篮》的大学里,我系统地学习了《新闻知识》《新闻采编》《新闻学论集》《新闻传播》《新闻业务选编》《广播业务》《电视业务》《新闻广播电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新闻爱好者,并兼任八九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与通讯员。为了学习与提高业务水平,我订阅了8种新闻业务刊物。当我拿到陕西《新闻知识》第11期时,看到该期上的《点子与新闻》一文,觉得写得颇好,拜读后收益匪浅。时隔两日,收到《新闻三味》第10期,上面也有这篇文章。过了一周,又邮来《新闻战线》第11期,该刊上也有  相似文献   

13.
这个倡议好     
《新闻战线》第三期上,登了一个倡议:“新闻老战士要发挥新作用。”我认为这个倡议很好,对于实施精简国务院机构总体方案,安排好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第二线的工作,将会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实现“使所有离休、退休和退居第二线的老干部,都能各得其所”的要求,是会有所帮助的,我十分赞成。  相似文献   

14.
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出版了教科书《新闻评论学(修订本)》后,最近又出版了新闻业务丛书《广播评论——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广播评论》一书的作者仲富兰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评论员、主任记者、《今日论坛》节目的主编。该书较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新闻评论的成功经验与作者的真知灼见,努力研讨广播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与写作技巧,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目前,有关新闻评论写作的书籍不少,然而花30多万字专门研究广播评论的书籍还很罕见。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业务刊物上刊登的许多成功经验,我用以借鉴并指导实践。几年来,新闻业务刊物成了我的业务向导。收获颇丰。 (1)提出调整电视新闻结构的新课题,受到赞扬。我受《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杂志上宣传调整工业生产结构经验的启发,在本台倡导并组织了“调整电视新闻结构”的四项改革。一是改革会议新闻。二是多从观众和市场角度出发。三是办好日播新闻。四是搞好电视评论。广播电影电视部原顾问金照审看了我台近一个小时的自办节目后,满意地说,县级电视新闻办得这样好的台还不多。我及时将这一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写出论文发表在《农村广播电视工作》上。多年来,调整新闻结构的经验我台每年都有创新和发展。1993年初,我倡导并编辑了《农村市场报摘》栏目,在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新闻出版报》1993年9月15日发表了我写的业务探讨文章《提高农村经济报道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县级广播站编采人员,是《中国记者》的长年订户和忠实读者,从中获益甚多。据我所知,我们萍乡市所有的新闻单位都订有这个刊物,有的单位还做到了人手一册。每逢同行们在一起探讨新闻业务问题,无不提及《中国记者》上的有关文章或观点。有的老新闻工作者甚至将《中国记者》上的文章摘录选编,作为对通讯员进行业务辅导的教材。  相似文献   

17.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摆脱尴尬境地的办法,则可能有害而无益。从肖新生同志文中引用的记者与武钢某厂被采访者五个回合的对话,不难看出,双方都很自负。记者缺乏常识,准备不足,又固执已见,更显捉襟见肘。而被采访者显然对此反感,不失礼貌地进行了有分寸的反唇相讥。如此采访,  相似文献   

18.
读了《新闻通讯》第三期上的《“联”的效应》这篇文章,觉得湖北南漳广播电台注重“联”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新闻单位,特别是县(市)新闻单位学习。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干新闻工作已近十年,在从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深感作为基层通讯员,最希望的是能得到新闻单位经常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可是,现在,有些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个新闻爱好者,并兼任八九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与通讯员。为了学习与提高业务水平,我订阅了8种新闻业务刊物。当我拿到陕西《新闻知识》第11期时,看到该期上的《点子与新闻》一文,觉得写得颇好,拜读后收益匪浅。时隔两日,收到《新闻三味》第10期,上面也有这篇文章。过了一周,又邮来《新闻战线》第11期,该刊上也有《点子与新闻》一文。至此,至少有三家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了同一作者同一标题同一内容的文  相似文献   

20.
新闻发现力,是记者应具有的第一基本功,也是记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一看法,是我观察了许多记者,阅读了许多记者的新闻作品后的一种感觉。新闻处处有,每天会发生,但为什么有的记者抓不到?就因为缺乏发现力;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