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裴承飞 《语文知识》2003,(11):33-35
高中语文第四册(修订本,人教社2001年10月第2版)《逍遥游》(节选)一文中有这样一条注释: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常用工具书上,查不出“数”有音,可以查出它有音,义为“屡次”“多次”,这是  相似文献   

2.
庄子《逍遥游》中有语:"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那么,"数数然也"怎么读?它又是什么含义?新课标人教版必修5"数数然"解释为:拼命地追求的样子。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文《鹏之徙于南冥》中解释为:数数然,犹"汲汲然",迫切的样子。读"shuo shuo"。"数"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重要的实词,古代汉语和现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试验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逍遥游>,注释"[8]覆杯水与坳堂之上:坳,ao,堂上低洼之处."(第185页)注释"(50)彼其于世,未数数然:数,shuo,数数然,两个同义词叠用,拼命追求的样子."(第186页)这两个字的读音有误.  相似文献   

4.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  相似文献   

5.
释“鬼”     
胡津龄 《学语文》2003,(4):47-47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鬼”的第一义项都是“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说文》:“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从厶,鬼阴气贼害,故从厶。”“从人,象鬼头”是指该字为“人”的象形,但“鬼头”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词典》把“捉襟见肘”的“见”的读音注为“jian”,随后出版的汉语工具书,因受《现代汉语词典》的影响,几乎全都把“捉襟见肘”的“见”的读音注为“jian”。这种注音是错误的,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7.
《吴荪甫的失败》(高中语文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吴荪甫蹶然跃起大声说。”课本注:“犤蹶然犦急剧的样子。”此注有两点值得提出来讨论。首先,应有的注音疏漏了。“蹶”字未注明读音,人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读作“一蹶不振”的“蹶jué”。即使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也只能看到另一个读音“juě”,专用于“尥蹶子”(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其实此处的“蹶”应读作“guì”(参见《辞源》、《辞海》),教材当注而未注。今后重印时应补上。其次,释义欠准确,过于宽泛。《辞海》“蹶”(二)guì”的第二义项为…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中的“胜”字,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将其注音为第一声sheng,释为“不胜,禁不住,禁不起”。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发现“胜”字分列三条目以释意,  相似文献   

9.
当代流行三个词语,即“下乡”“下海”和“下岗”。它们是什么意思呢?“下乡”:到农村去。(《现代汉语词典》)“乡”是“下”的目的地。“下海”:①到海中去;②(渔民)到海上(捕鱼);③指业余戏曲演员成为职业演员;④旧指从事某些行业(如娼妓、舞女等);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在指导儿子背诵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发现在与人教课标版教材相配套的《亲近母语》中,编者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重”注音为“ch&#243;ng”。这让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我清楚地记得,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十二册上也有这首诗,而在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就将“重”注音为“zh&#242;ng”,解释为“沾了雨的花儿,显得浓烈而沉重”。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王定芳 《学语文》2002,(2):44-44
古汉语中,“然”用作动词,作“燃烧”解,许慎的《说文解字》:“然,烧也。从火(目犬)声……如延切。”这个意义后来通作“燃”。如: ①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丑上》) ——象火开始燃烧。 “然”用作指示代词,作“这样”、“那样”、“如此”解。如: ②子无然。(《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您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中说成语“故伎重演”的“伎”常被误作“技”。其实,“故伎重演”和“故技重演”都是正确的。《现代汉语词典》:“[故技]老花招;老手法:-重演。也作故伎。”《汉语大词典》释“故技重演”为:“谓再度玩弄老花招。技,也作  相似文献   

14.
徐旻 《现代语文》2008,(10):41-42
“于是”、“以为”在现代汉语里是两个常用的双音节词。“于是”是一个“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大家一鼓励,我~恢复了信心。也说于是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以为”是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就是“认为:不~然|不~苦,反~乐|这部电影我~很有教育意义|我~是谁呢,原来是你。”(《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  相似文献   

15.
《论语》的“论”字该念什么音?《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Lún(第737页)。一些参考书也强调《论语》的“论”不能读作去声。但查《辞海》,“论”读作第二声只有两解:①通“伦”。②通“抡”,选择。《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辞海·词语增补本》第176页“论纂”条下也引用了这段话,并给“论”注音为去声  相似文献   

16.
《五人墓碑记》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之“傫然”一词,解释纷然杂呈,似乎确诂难定。《古文观止》二吴的夹注谓“傫”字的“音义同垒”。——这也许就是一系列误释的根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诠注“傫然”为“相并相集貌”。沈蘅仲编著的《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则依就课本的注释,一气辑录了五种解释。它们是:一,“聚集的样子”;二,“重叠相连的样子”;三,“依次重叠相连貌”;四,“凭高聚立貌”;五,“颓丧貌,此指无声息、无知觉。”之后,作者又胪列了《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三家大型辞典的释例。最后,作者取悦其所辑之第三种解说,曰:“故释为‘依次重叠相连之貌’为宜。”此外,还有释为“堆积的样子”的(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还有释为身体被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课文注释:“胡骑(ji):胡人的战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骑qi(统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相似文献   

18.
李冲 《现代语文》2004,(10):44-44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七课)课文后练习题引述了《世说新语》中谢安跟他的侄子谢朗、侄女谢道韫讨论“雪喻”问题的故事。教材给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中的“差”字加了注:“chà,大约,稍微”。笔者以为释义可取,注音有误。此句中的“差”让人很自然地想到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的“差可”、“差强人意”等词语,这些词语中的“差”读“chā”,不读“chà”,有《现代汉语词典》为证。《现代汉语词典》中,“差chā”的第三个义项及例证为:“(书)稍微;较;尚:天气~暖”。“差可”、“差强人意”等词语就列在“差…  相似文献   

19.
“坎坎”在《诗经》里是模拟鼓声、伐木声的迭音象声词。《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郑笺: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又,《诗·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毛传:坎坎,击鼓声。此外,《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但是“坎”这个字现在普通话读为“k(?)n”(注音按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下同),这与鼓声、伐檀声相差较远,象声词不象其声了。那末造成二者脱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物的声响古今不同吗?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一文中“秦王怫然怒”一句里“怫”字,课本注音为fù。但我查遍词典,并不见fù音,新版《辞海》“怫”字下注有三音:fú,bèi、bó根据此条目的解释,我以为课本中的“怫”。应注音为bó或fú,不知哪个正确。请您给予解答。河南信阳龚立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