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喜爱物理学的人“看”来,干涉图样是一幅美妙的图画;是一幅具有动态生命的画面,就像大型团体操的动态造型一样给人以和谐愉悦的美感.关于干涉图样,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57面有这样一段话:“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知识证明,相互隔开的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都分布在一系列双曲线上(双曲线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大家知道,椭圆和双曲线已经有两个定义,第一个定义是用平面内的动点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或差为常数来描述的;第二个定义是用平面内的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为常数来描述的. 下面用平面内的动点与两个定点的连线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给出椭圆和双曲线的又一个定义(如图).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例例1(龙岩市一级达标校联盟2013年高三联考数学卷理科第8题)在同一平面内,下列说法:①若动点P到两个定点A、B的距离之和是定值,则点P的轨迹是椭圆;②若动点P到两个定点A、B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定值,则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③若动点P到定点A的距离等于P到定直线的距离,则点P的轨迹是抛物线;④若动点P到两个定点A、B的距离之比为定  相似文献   

4.
在《波的干涉》这一节讲到“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图样.”紧接着讲了产生干涉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而没有讲满足了这个必要条件的两个波源产生的干涉图样是怎样的.但事实上中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较准确的画出平面内波的干涉图样.为此本文从一道例题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干涉现象,并画出平面内波的干涉图样.  相似文献   

5.
两列频率、性质相同的波相遇叠加时,会出现某些区域的振动总是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总是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互相间隔排列的现象,称为波的干涉,它是一切波所共有的特征。对两个完全相同的波源产生的干涉来说,凡是到两波源的波程差为半波长偶数倍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椭圆和双曲线可以各自用平面内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或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常数来定义。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选修)第十章第五节的一幅插图图1,它形象地描述了波的干涉图样,仔细研究这幅插图不难看出,如图所示,所有的加强点和所有的减弱点连接后在平面图中好象都是双曲线,那它到底是否是双曲线呢?图中a点和c点到S1、S2的距离之差等于2λ,同理这条曲线其它各点到S1、S2的距离之差也等于2λ,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可知此曲线为双曲线,注意只能在平面图上如此.  相似文献   

8.
沈春林 《数学教学》2013,(10):42-45
《数学教学》2013年第3期《基于超级画板的定点问题研究》一文中讨论了如下问题:过圆上某点垂直的两动弦与圆相交得两动点,连结此两动点的弦(直径)过定点(圆心),接着把性质推广到过抛物线、椭圆、双曲线上某点垂直的两动弦的性质,进一步推广到过二次曲线上某点斜率乘积为常数两动弦的性质.推广后问题(不含抛物线)的具体陈述为:  相似文献   

9.
本从光的相干加强、相干减弱的条件入手,以声波干涉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讨论及定量计算,总结出由两列相干波的波程差确定屏上出现相干加强、相干减弱的干涉条纹数目多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一、问题背景我们知道,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定值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椭圆,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定值(定值大于零且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那么,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商为定值(定值大于零且不等于1)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这就是由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Apollonius of Perga,公元前262-公元前190)提出的几何作图问题,载于他的  相似文献   

11.
在几何问题中,常有一些题涉及到动点、动直线或动圆,并求证与之相关的线段之间的和、差、积、商为定值,或证角与角之间的数量不变性,等等.这类问题通常是指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对于求定值、定点的问题,通常先用特殊条件(极端化)确定这个定值、定点,然后再来证明所得的结果.例1 (第18届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如图1, 定长的弦ST在一个以AB为直径的半圆周上滑动,M是 ST的中点,P是S对AB作垂线的垂足.求证:不管ST滑到什么位置, ∠SPM是一定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光的相干加强、相干减弱的条件入手,以声波干涉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讨论及定量计算,总结出由两列相干波的波程差确定屏上出现相干加强、相干减弱的干涉条纹数目多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郭霞 《中学物理》2012,(8):46-48
新课程标准中对“波的干涉”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什么是波的叠加,什么是波的干涉,其条件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个点是振动加强还是减弱,如何确定一段区域内有多少个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而对于涉及这五点内容的题目,学生往往容易出错,尤其是有关振动加强点或减弱点个数的判断问题,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各个突破.  相似文献   

14.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它有如下特征:抛物线上任意一点与这条抛物线上两个不重合的定点所确定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之差为定值;反之,如果一个点与两定点所确定的两直线的斜率之差为定值,那么这个点在过两定点的一条抛物线上.证明设定点A(x1,y1)和B(x2...  相似文献   

15.
十七世纪前期,产生了数学的全新分支——解析几何.它确定了平面上的曲线和带有两个变量的代数方程之间的联系,使数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都产生了质的变化.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就撰写了《圆锥曲线论》一书.该书对圆锥曲线已有相当充分的研究,它不但证明了椭圆是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动点轨迹,双曲线是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动点轨迹,而且实际上还给出了这些曲线的方程.例如对于抛物线,该书首先作出其主轴和过顶点的切线(见图1),以此为框架,证明了其半弦是正焦弦和高的比例中项.若用纵坐标r表示高,…  相似文献   

16.
与动点相关的定值问题是平面几何命题中颇具挑战性的一类问题,弄清楚命题中动点与定点之间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从定值已知或未知两个方面探究这类问题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运动的观点和动定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一、波的干涉示意图在学习波的干涉时,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56面中有一幅"波的干涉的示意图",用以说明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如图1所示).在图1中,我们看到,在相干波源 S_1、S_2的中垂线上,各点到两波源的距离相等,振动都得到加强;而在其他位置,加强或减弱区的形状就不再是直线而是曲线,如果沿 S_1、S_2方向建立  相似文献   

18.
夏德凡 《数学教学》2009,(10):26-27
1.问题提出 我们知道,到定点和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定值的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并具有丰富的几何性质和物理光学性质.那么,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比为定值λ(λ〉0)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又具有什么性质呢?  相似文献   

19.
干涉图样局部习题的一般解法孙爱群(安徽省宿州师专附属实验中学234000)⒇所谓干涉图样局部习题,就是求在干涉图样中某一给定点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某一直线或曲线上有几个加强区域或减弱区域.由于多数学生认为必修教材第一册给出的干涉图样极其简单,...  相似文献   

20.
学习波的干涉后,同学们对教材中的几个问题还是弄不清.问题一:为什么在干涉现象中要求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问题二:加强点为什么永远加强?减弱点为什么永远减弱?问题三:若两波源振动情况完全相同且到某点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则该点振动加强,若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则该点振动减弱等.针对这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设计了用波形图去解释,发现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