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西方传教士把办学作为其贯穿始终的传教士方式,而这种传教士方式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梳理了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历程,据其发展程度和特点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进而分析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深远影响,首先是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其次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地进程,并且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宗教导向.认为其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任春艳在《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传教士密切相关。传教士对女子教育观念的宣传,给中国近代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女学的重要性;传教士对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宣传,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女校,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此之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沿江内陆地区都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传教士作为来华外国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一、教会学校的创办及特点西方传教士来华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宗教教义。在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传教士已经开始传播自己的教义,这种传播起初是从中国的周边开始的,作为传教的一个手段——建立教会学校,也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兴起。这些教会学校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近代的一些教育理念,成为晚清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有  相似文献   

4.
西方科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方传教士作为传播西方科学的主要力量之一,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通过考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的历史活动,探究西方科学在其活动中的角色转换,分析西方科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学意义,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传教士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把创办学校教育作为在华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以晚清来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示范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参与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6.
近代浙江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传教士所办女子学校为发端。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客观上传教士创办女学的实践,直接改变了清末浙江妇女的教育现状,并对近代浙江女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代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有两次教育上的合作.一是在洋务运动期间,传教士进入洋务机构和洋务学堂工作,充当技术人员和教师.二是在维新运动中,传教士积极游说于维新人士之中,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方案,试图革新中国教育并获得新式教育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8.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外国传教士则属于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在新疆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创办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客观上对清末至民国时期新疆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就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在新疆从事的教育活动及其对新疆社会的影响作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女传教士群体是基督教循道公会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教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组成主要包括早期传教士夫人,以及随后来华的独立女性传教士和中国本土女性传教士三种情形。她们以异于男性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和特殊方法,在近代西南妇女传教事业和教育事业中发挥了一种相得益彰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在"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其中,由各差会派遣的"医药传教士"身兼"牧师"和"医生"双重身份,行迹所至,施医济药,兴办医院和学校。西医教育也随着教会医院的增多和西医医生需求量的加大而逐渐兴起。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西医教育,尤其是对民国时期西医教育的起步和发展、西医学校的建立、改变传统的医学传承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就已经有传教士来华传教。美国传教士明恩傅曾说过,"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时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1]113。由此可知,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从文化上征服中国,这势必会对晚清的中国教育制度造成冲击。本文将从传教士来华对中国教育的双向影响两大方面进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借助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沿海地区及内陆开办文化教育机构。近代新安县毗邻香港的缘故,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传教士,以香港和澳门为跳板,较早进入新安县进行传教办学活动。新安的教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对近代新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中叶至明末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由于他们将西方科学知识与技术作为他们争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教民的手段,中国开始了“西艺东渐”的历史进程。伴随西艺东渐,西方教育思想得以在中国传播,并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了明清之际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清末的中国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附属品,但我们不应忽视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教会女学的产生,改变了清末中国妇女教育的现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女子学校。这种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初到中国,伴随着他们各自国家的军队给中国带来了战乱和文化上的冲击,外来宗教大规模正式地在华开始传播,传教士在传教布道的过程中开设了学校、医院、工厂等机构设施,一方面维持他们的日常所需,一方面从另一个途径来传播宗教.中国近代的教会学校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教会学校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其影响都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教士重视女子教育,开办女子学校,开了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文章在研究艾约瑟的著作和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资料基础上。阐述了教会女子教育在华的发展概况及艾约瑟支持中国女子教育的一些观点和行为。并分析了其对中国女子教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吴洪成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传教和设教堂、建学校的特权。在以后近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中,西方传教士联翩东来,足迹几遍及大半个中国。远来东土的传教士为了...  相似文献   

18.
洋务派为了满足洋务运动的需要,着力培养洋务人才,出于当时传统教育下的知识分子无法承担对新式人才培养的重任,洋务派只能利用传教士进行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传教士担当起中国近代科学传播、教育先行者。  相似文献   

19.
《万国公报》首发于 1868年 ,190 7年底终刊 ,是一份由外国传教士办的教会报刊。在甲午战后和戊戌变法期间鼓吹改革 ,宣传西学。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评论说 ,《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量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万国公报》中刊载了大量论述教育的文章 ,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主张 ,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一 )中国旧式教育是以封建礼教和忠君为根本指导思想和教育宗旨 ,《万国公报》对旧式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进行了批判。正如本报主编林乐知所说 :“今日中国之教育 ,其腐败已…  相似文献   

20.
在洋务运动中,译书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事业之一。但是中国境内的传教士是译书的主力。传教士的译书一方面满足洋务学堂的需要,一方面向社会发行,广泛传播了西学,促进了中国教科书的近代化,促进了洋务教育对民智启蒙作用,为洋务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社会基础,间接地加速了科举制度的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