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新课标的精神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关怀什么?关怀一切学生,关怀学生的一切。而后者尤其应体现为关怀学生拥有终身求知与生存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倾注人文关怀呢?就此我做了初步的思考与尝试:一、遵循学生求知认知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1、写作前的身体与构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撞击灵感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他们的全面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矢志不渝地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相似文献   

4.
张步云 《甘肃教育》2004,(10):29-29
大卫·史密斯曾说:“所谓教育,我认为乃是一种关怀,对一个民族或隐含或明确的价值是怎样通过与其青年之间的关系得以调和的关怀。”而现代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关注人的情感,人的价值,重视人性的完善。但究竟怎样才能在四十五分钟之内照顾到每一个同学呢?这无甘肃教育语文教学疑得给学生一个充分参与的舞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动地位,使他们成为有思想的能动主体、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有效地…  相似文献   

5.
何亚杰 《天津教育》2013,(13):91-92
幸福是德育的最终目标,德育应把关怀作为内在要求,用关怀的德育去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在人们眼中,当今的中学生是幸福的一代。那么,他们真的幸福吗?影响他们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哪些?他们能否用自身的努力创造幸福并带给别人幸福?学校如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笔者以“关注幸福指数,施行关怀德育”为题,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张江姚“四人帮”,从来没有关心过教育革命,却是一贯破坏教育革命的罪魁。他们疯狂对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育方针,颠倒好坏学生的标准,把好学生说成“坏学生”,把坏学生捧为“好学生”,就是他们大乱教育战线的一个突出罪证。  相似文献   

7.
学生认知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意志力减弱,手脑协调性降低,情绪异常,对一切事物都“兴味索然”,他们这是陷入了一种综合的心理疲劳状态.学生心理疲劳现象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才能克服学生心理疲劳呢?那就是充分利用生物新教材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过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谁没犯过错呢?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就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他们。并将他们犯的一些“错误”作为自己教学的资源去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9.
李微 《班主任之友》2008,(11):28-29
“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教育品质就是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关怀。”精神关怀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关怀,即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关怀他们当下的精神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精神关怀的基本表现,也是学生基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又要“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做到“心中有人”。那么,何“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一种以关怀人为主体、以关怀人为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一、让个体感受关怀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美国…  相似文献   

11.
要带着“问题”学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大干世界奥秘的探索与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解答的历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苹果树下的遐想“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并不飞到天上去?”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大师胡适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隐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累,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试想伽利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只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  相似文献   

12.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有三个部门老百姓永远都不满意,就是:教育、卫生、公安,因为这些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不要把教育问题看的这么严重,因为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严格来说,我们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把教育真正办起来,必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现在问题严重在什么地方呢,甚至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搞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评判好学生和坏学生,也不是把他们都培养成博士.我们是提供一个资源,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一个是穷国办大教育,我们今后的任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现在为什么做得不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职业教育办得不好。  相似文献   

13.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学生身边人,身边事。因为这些地方德育资源内容学生可以感觉到,他们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效仿。我们认为:“做强共有地方资源特色的校因德育专题网站,拓展地方德育资源内涵.实现学校德育课程精细化,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树立德育的大课堂教育观”是开发和利用地方德育资源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所谓“人文化”,就是倡导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充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关心教师、发展教师,努力为教师提供施展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尽一切办法解决教师在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现在不少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这当然是对的。校长在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多媒体资源运用越来越广,多媒体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少“教条化”“形式化”的东西;“浮夸”“浮躁”之风也初显课堂教学之中.怎样才能去掉一切形式的羁绊,还课堂的本来面目?怎样褪去“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炫彩,尽显课堂的本色-尊重学生主体、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2012,(3):46-53
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老师“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班主任,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人不可能没有缺点,也不可能没有优点,关键的是你盯得那一点,盯久了就会把那一点放大。如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我们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用平等的.尊敬的教育方式去开启他们,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让爱心去灌溉他们的心田,使他们在自信中树立健康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他们的内心都潜伏有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学生节假日适当补补课.本来很正常,可在应试教育这根魔棒的撩拨下.补课不仅“失当”.甚至可以说是“疯狂”。一些人、一些学校把“补课”视为提高成绩的绝招.信奉“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捷径,把“补课”视为“十全大补”.人补养身体的时候,要讲究方法,乱补、恶补.会把身体给补坏的.给学生补课是否也是这样呢?好了,节假日究竞该不该补课,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最有发言权,还是听听他们的意见吧。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但时至今日,往日一抓就灵的生命线常常出现“断电”现象,不怎么好使了。问题的症结何在?一、电源供给政治思想工作之所以被誉为是“生命线”,是因为它能触及人的灵魂,拨动人们思想的琴弦,在交流与沟通中迸溅出思想的火花。这就要求,电量必须要充足,而电量的充足与否又取决于发电资源与发电设备。这里所谓的资源供应就是你所提供的“思想”能否切合学生的现实状况,思他们之所想,忧他们之所虑,切实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愤而不能启、悱而不能发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电力资源。至于给学生用套话、大话上政治课…  相似文献   

20.
刘君艳 《宁夏教育》2010,(7):127-127
学生有时会这样问我:“我学习不好,成绩差,我喜欢玩,喜欢上网,我是不是个坏孩子?”“我上课好动,喜欢说话,老师烦我,同学讨厌我,看不起我,我是不是无药可救了?”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良习惯,教师关爱学生,要给他们改正缺点和养成好习惯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树立自我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