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德书 《中国德育》2013,(11):60-61
自1987年做校长工作至今已达26年之久,让我情有独钟的文化是儒道共崇的"和合"思想文化,即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汲取各事物  相似文献   

2.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在和合思想的影响下,教学生活中有望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它具有尊重差异性、相互融合性、追求整体性、动态生成性的特征。建构和合教学文化的主体是教学文化共同体,它包括教师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师生合作文化共同体、教学管理文化共同体。要顺利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共同体需要正确处理教学文化环境和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改革控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生成人文性的教学管理方式,也需要巧妙地采用共差发展的策略与合作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解决矛盾、冲突,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把斗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吸取各要素的优质成分,择优汰劣,促使新事物的产生,即由旧的和合体发展为新的和合体,从而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将"和合"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有利于使课堂活起来,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人类确实面临着众多的冲突,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难以让人们认同。因为它不符合中华文化和合的理念与精神。和合的理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是承认冲突,又超越冲突,注重不同事物的和谐统一而创造出事物的理念,和合的理念渗透在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证明。“海纳百川,有穷人乃大”的和合理念和精神是成就蝇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本原因,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同样如此,美国之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和合”文化内涵,明确“和合”教育理念,综观“和合”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内涵,把弘扬“和合”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创建和谐教学境界有机融合到教书育人实际中,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和谐地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论和式鉴赏     
引言和,在古代指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调和在一起。《韩诗外传》说:“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和合”即对立面的统一。有时和与同对举,扬和而抑同。《国语·郑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弃矣。”意思是说,“和”是将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安排在一起,即所谓“以他平他”,事物才能生长、繁荣;“同”是将无差别的事物凑合在一起,即所谓“以同裨同”,事物终归走向没落,难以为继。孔子将和同说与臧否人物联系起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①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和的…  相似文献   

7.
对实践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的本质特征决定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往往会发生现实对理论的背离。为避免反人类实践的出现,必须正确处理实践合目的性追求中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实现实践的合规律性,在提高对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反思。只有把人类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首要目标,才能实现实践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考试》2007,(Z1)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相似文献   

9.
"和"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不同事物对立统一而达到的平衡协调状态。它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将其统一于相互依存的整体中,并取其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的情势与节度。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在中国源远流长。"天人合一"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在承认事物之间差别的同时,又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性和整体性,追求不同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观念追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其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对中韩传统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和合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整体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和合翻译说避免了翻译局部研究引起的纷争,把翻译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有机、动态、开放地融合在一起,使得矛盾不断得到化解,新事物不断得到化生。分析译者在选择原作、意义再生、翻译策略以及译语读者期待四方面的"和合"意识,进一步论证了和合翻译思想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质主义是与模态逻辑中的跨世界识别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承认可能世界,运用可能世界理论的一个结果就是必须承认有跨越不同世界的个体。因此,如何识别、辨认在不同可能世界中存在的同一个体?如何承认跨界同一与跨界识别问题是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必然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而对这一问题做出正面回答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诉诸本质或本质属性,即认为跨越世界的个体是可以识别的,识别的依据就是看这些不同世界中的个体是否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如果具有,那它们就是同一个个体,反之则不是。这种观点肯定对象具有本质和本质属性,把事物或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分成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因此也被称为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国情紧密地结合起来,自始至终地坚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处处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就是要以矛盾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并善于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十二大政治报告首先分析了形势,指出:“自  相似文献   

14.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一种写作手法。在对比中,事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事物的美丑得以充分揭示,作者的爱憎得以充分表达。作文时,如能巧用对比手法,就会有力地彰显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本质主义是与模态逻辑中的跨世界识别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承认可能世界,运用可能世界理论的一个结果就是必须承认有跨越不同世界的个体.因此,如何识别、辨认在不同可能世界中存在的同一个体?如何承认跨界同一与跨界识别问题是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必然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而对这一问题做出正面回答的一个主要办法就是诉诸本质或本质属性,即认为跨越世界的个体是可以识别的,识别的依据就是看这些不同世界中的个体是否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如果具有,那它们就是同一个个体,反之则不是.这种观点肯定对象具有本质和本质属性,把事物或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分成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因此也被称为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20,(3):136-137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孔子及以后的儒家把"和合"视为人文精神的核心,道家、墨家、法家都在和合文化中汲取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7.
明明裤子上满是水渍,小凯却硬说自己没玩过水;嘴边沾着显眼的巧克力痕迹,欣欣却偏偏不肯承认吃过巧克力。诸如此类的谎言在三四岁的孩子身上非常常见。这让年轻的父母大伤脑筋——当孩子撒谎时,究竟应该怎么办?分清原因,对症下药根据动机不同,3岁~6岁孩子的谎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幻想”型撒谎 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孩子身上。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分不清想像与现实,因而常把想像的事物当做现实。在想像的过程中,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过的故事、看过的事物经过想像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  相似文献   

18.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或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但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普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事物也是普遍发展的。发展是通过矛  相似文献   

19.
和合视角下团队建设中的自我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管理不仅在团队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和合管理的起点和根基。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设计、自我学习以及自我协调等,达到己身和合,才能为群己和合乃至团队和合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认识史上,对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见解,一种是唯物辩证法的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在这两种发展观之间存在着三个原则性的分歧: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分歧。但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其它分歧,归根到底都是由承认不承认矛盾这一根本分歧引起的。理由如下: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分歧,是由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这一根本分歧引起的。形而上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孤立地看问题。这种发展观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隔离的,没有联系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