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方枝柏疏林不同海拔梯度的植物,研究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及重要值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调查的6个方枝柏疏林样地内,共有植物54种,分属于29科48属,其中乔木层2种分属2科2属,灌木层14种分属6科11属,草本层48种分属24科38属;(2)科数、属数、种数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双峰曲线;(3)灌木层种数和海拔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草本层种数与总物种总数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乔木层种数、草本层种数、总物种总数与海拔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4)随海拔的升高,乔木层树种的组成趋向单一化;灌木层在不同海拔带的方枝柏疏林内分别有明显不同的优势种;草本层在不同海拔高度中莎草科植物重要值最高,菊科植物重要值次之,其重要值均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草本层湿生植物与中湿生植物占绝对优势,方枝柏疏林群落表现出沼泽进程化趋势,方枝柏种群呈衰退型。  相似文献   

2.
萝藦科属龙胆目(Gentianales)的一科,280馀属,约2,000种热带草本或灌木状攀缘植物,稀灌木或乔木.多具乳汁,花瓣5枚,合生.双蓇英果,种子通常成簇,具毛、易被风从果中吹出传播.花药和柱头连合成合蕊柱.花粉粒集合成花粉块,每两个花粉块以来自柱头的轭状结构相连,虫媒传粉.一些种能育性低,植株虽然多花,但结果极少.现就该科植物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天混林具有多种生物量资源,通过多物种植物的多样关联性,对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交互保护。人天混林分钟有宽落叶松交互幼林、中龄林和成年林木,其中草本层的生物量是松油落叶混交形成的。在纯林条件下,土壤的含水量根据不同物种的性能进行分析。确定人天混林分对林下植被的不同影响作用。针对不同群落的林分对林下植被的影响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混林分对于林下植被的有益优势,从而提高人天混林分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喜马拉雅冷杉是喜马拉雅地区特有植物和主要建群物种。文章通过分析喜马拉雅冷杉林的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采用径级结构替代年龄结构分析其种群动态从而预测其更新趋势。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冷杉群落成层现象明显,乔木层物种较少,以壳斗科和槭树科树种为主,灌木层以多种杜鹃和西藏箭竹为主,草本层发达;天然林下喜马拉雅冷杉幼苗缺失,种群径级结构呈现衰退型,次生林下喜马拉雅冷杉幼苗较多,种群径级结构呈现增长型,但径级分布较狭窄,大径级个体数量少。  相似文献   

5.
热带强对流区域的位置和水平尺度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包括CISK机制的简单三维热带大气模式研究强对流活动的位置和水平尺度对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对流活动的经向位置对低频振荡有重要影响.当对流活动在赤道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加强时,在赤道印度洋地区激发出低频振荡并向东传播,周期为 2 8d左右,扰动为Kelvin Rossby波型,具有明显斜压结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然而,当对流活动在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即菲律宾附近地区加强时,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激发出向西传播的低频振荡,周期为 3 0d左右,扰动为弱Rossby波型,斜压结构,且与南亚季风有紧密关系.研究结果还表明,强对流活动的纬向位置对振荡周期和结构没有直接影响,但强对流区域的尺度大小对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周期有明显影响:强对流活动区域的纬向尺度越小,所激发的低频振荡的周期就越短.热带大气中的 1 0~ 2 0d振荡,可能是由较小区域的对流活动激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罗天祥 《资源科学》1995,17(6):44-50
龙胜里骆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林冠年截留率为15.6%,林下植物层的年截留率为21.7%(占林外降水量的18.3%)降水强度是影响截留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同时,林冠的枝叶生长和林下植物盖度的变化对截留(率)大小也有一定影响,林冠截留(率)与林外降水量间存在密切对数关系,而林下植物截留量(率)与林冠降水量或林外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随不同季节而变化,冬春为幂函数,夏秋为直线或对数关系,这主要与降水强度有关。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年淋溶归还量为:氮2.41,钾12.05。镁3.51kg/hm2,钙和磷则为0。其中,乔木层的淋溶量为:氮2.68钾8.98,镁0.73,磷和钙为0;林下植物层的淋溶量为:磷0.35,钾3.10,钙5.98,镁2.78,氮为0.植物叶子的养分吸收特点对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淋溶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阜康绿洲土壤盐渍化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该文以电导、易溶性盐含量、pH作为盐渍化程度的指标 ,将阜康绿洲的土壤盐渍化程度划分为 9种类型 ,其中以强盐渍土和盐土为主 ,在纬度梯度上从南至北 ,即从洪积扇下部到沙漠按照中盐渍土—强盐渍土—盐土—强盐渍土—盐土—非盐渍土的顺序依次分布。以群落的优势种类型、灌木盖度、灌木多度、多样性等指数作为阜康绿洲荒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标 ,根据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将阜康荒漠植物群落划分为 9种类型 ,以囊果碱蓬群落—琵琶柴群落—柽柳群落或盐柴类的半灌木群落—琵琶柴群落—柽柳群落或盐柴类的半灌木群落—梭梭群落的顺序依次分布。琵琶柴群落为阜康荒漠的地带性植被 ,分布广泛 ,各种植物群落在空间上交错分布。通过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在阜康荒漠植物群落的多度、盖度和多样性与盐渍化程度无显著相关 ,盐渍化程度的变化主要影响到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和演替 ,特别是盐生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  相似文献   

8.
杨艳刚  张彪  董敦义  王斌  张灿强 《资源科学》2011,33(7):1292-1297
为充分认识竹林生态系统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于2009年7月-8月在浙江省安吉县对竹林土壤的硝态氮(NO-3-N)含量进行采样分析,并探讨了植被类型、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土壤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采样点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竹林土壤NO-3-N含量降低;②毛竹林0~30cm土壤层NO-3-N含量高于红笋竹林,而30~50cm土壤层则相反,但差异不显著;③林下植被为草灌结构的样点土壤NO-3-N含量高于林下植被为草丛结构的样点,这种差异在30~50cm上显著;④不同植被高度的土壤NO-3-N含量差异在0~10cm深度上达到显著水平;⑤土壤NO-3-N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高海拔地区0~10cm土壤层的NO-3-N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10~30cm与低海拔地区相近,而30~50cm则小于低海拔地区;⑥位于陡坡的0~30cm土壤层NO-3-N含量均高于缓坡,而30~50cm土壤层则相反。综上分析,笔者认为竹林不同深度土壤NO-3-N的含量与植被状况、地形特点有密切关系。由于植被类型、覆盖度、枯落物以及地形条件的差异,影响了土壤水分获取及水分再分配进程,进而影响了土壤中NO-3-N的迁移和累积过程。  相似文献   

9.
龙胜里骆杉木人工林群落的降水截留和养分淋溶归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胜里骆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林冠年截留率为15.6%.林下植物层的年截留率为21.7%(占林外降水量的18.3%)。降水强度是影响截留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同时,林冠的枝叶生长和林下植物盖度的变化对截留量(率)大小也有一定影响.林冠截留量(率)与林外降水量间存在密切的对数关系,而林下植物截留量(率)与林冠降水量或林外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随不同季节而变化,冬春季为幂函数,夏秋季为直线或对数关系,这主要与降水强度有关。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年淋溶归还量为:氮2.41,钾12.05,镁3.5lkg/hm2,钙和磷则为0.其中,乔木层的淋溶量为:氮2.68,钾8.98,镁0.73,磷和钙为0;林下植物层的淋溶量为:磷0.35,钾3.10,钙5.98,镁2.78,氮为0。植物叶子的养分组成及其养分吸收特点对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淋溶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横断山-云南高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云南高原是青藏高原“高原地理效应”影响的独特地域。云南山原的自然地带性以热带为其特征,地形海拔变化使得水分和热量出现垂直分异;云南山原的垂直自然带的基带通常是河谷地带,深切的河谷往往更能反映水平地带性的状况,但在横断山-云南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元江、金沙江、南盘江部分河段出现了独特生态气候景观的干热河谷地域。关于干热河谷联系紧密的4个因素:①区域气候环境和水热平衡变化;②植物逆向演替和生态环境退化;③土地结构和河谷坡地退化;④人为干扰影响。对以上4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的“双生论”,并对干热气候类型进行了初步分类。  相似文献   

11.
戴云山黄山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格局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物种共存与植被维持机制。基于戴云山1hm2样地调查数据,采用O-ring统计分析黄山松不同生长阶段与不同林层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结果表明:戴云山黄山松幼苗和幼树储备丰富,中树次之,大树较少,种群径级结构大致呈倒J型,种群年龄属于增长型。戴云山黄山松聚集格局主要发生在0~26m尺度上,26m尺度主要为随机或均匀分布。黄山松聚集程度随着龄级(幼苗→幼树→中树→大树)和树高(林冠层T→亚林层S→灌木层U)的增大而降低。黄山松的幼苗与幼树、幼苗与中树以正相关为主;而其幼苗与大树、幼树与中树、幼树与大树、中树与大树均以不相关为主。黄山松T层与S层关联性不明显,T层与U层、S层与U层在小尺度上呈明显负相关。生境异质性、密度制约和种间隔离某种程度上解释黄山松种群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水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动态。文章从生态缺水的角度,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缺水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006年武川县天然草地、灌木、乔木、农作物生长季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50.3mm、193.4mm、213.3mm、158.6mm,最小生态缺水量分别为93.1mm、38.2mm、251.5mm、96.6mm,植被生态系统继续向退化方向演替。合理调整植物品种结构,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是当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分的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最关键的生态环境因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环境动态.文章从生态缺水的角度,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为例,探讨了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缺水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006年武川县天然草地、灌木、乔木、农作物生长季平均耗水量分别为150.3mm、193.4mm、213.3mm、158.6mm,最小生态缺水量分分别为93.1mm、38.2mm、251.5mm、96.6mm,植被生态系统继续向退化方向演替.合理调整植物品种结构,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是当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NDVI对水热条件年内变化的响应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翀  任志远  袁鑫 《资源科学》2011,33(12):2356-2361
利用西北地区1982年-2006年日均温与降水数据和GIMMS—NDVI数据,以时滞互相关法为基础,通过生态区划和植被类型两个层面分析了水热条件的季向变化同半月NDVI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植被覆盖较好且海拔较低的山地区以及河流沿线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响应也较快,而盆地以及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地区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且响应时间较长,初步判定是水热条件好的区域相关程度高且响应迅速,相反水热条件差的区域相关程度低且响应迟缓。进一步以西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划分析西北地区水热状况对NDVI变化的影响,得出≥10℃积温和降水量大的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较大且响应快,相反则相关程度较小且响应慢,并且在半月均温和半月平均降水的共同作用下影响半月NDVI平均值的变化;②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植被NDVI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灌丛和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阔叶林与荒漠植被,即由东、西分别向荒漠植被,相关性逐渐减小。某一类型的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高,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高且响应快,相反植被的生长对气温的要求低,则这类植被与气温的相关程度则低且响应慢,对于降水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中国耕地占补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月娇  杨小唤  程传周  王静 《资源科学》2012,34(9):1671-1680
地形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全国地形数据和2008年-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以占补耕地的海拔、坡度以及破碎度为主要参数,分析近年来中国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8年-2010年,全国耕地占补呈现南占北补的空间分布格局,黑河一腾冲线以西以补充耕地为主,而黑河一腾冲线以东以占用耕地为主。其中新疆耕地补充较多,占全国补充耕地的76.8%,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耕地占用较为严重。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城市占用与补充耕地交错分布,在数量上基本达到占补耕地的动态平衡;②我国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耕地占用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中等地区,而补偿耕地主要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区。从各省的情况看,产粮大省耕地占用较多,补偿不到位,且占用耕地地形要素较为优越,而补充耕地地形要素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如若不引起重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威胁;③从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来说,全国38.7%的省份占用耕地的坡度小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而补偿耕地的平均坡度大于全省耕地的平均坡度,海拔、破碎度与耕地占补的关系也表现出与坡度类似的特征。这说明,我国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优质耕地资源存在被占用的情况,而在对耕地资源进行补偿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等质等量的耕地补偿,尤其是当占用了大量连片耕地时,补偿过程以零散地块补偿为主,大大削弱了耕地的生产能力,降低了耕地的规模化生产价值,增加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16.
温州地区黑荆树的种群结构与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延 《科技通报》2009,25(6):758-764
黑荆树被认为是一种恶性入侵种,已在世界许多地方入侵以后造成严重生态后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引入我国以来,目前在国内已经有比较广的分布,但国内一直缺少对其在中国的入侵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本研究调查了温州地区10个黑荆树群落,对其中胸径大于1cm的个体进行了鉴定、测量和定位,重点分析了其中4个群落中黑荆树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黑荆树的种群动态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更新较差且幼苗萌发后受草本层盖度影响较大。由于黑荆树更新依赖于林窗的出现,并受到种子扩散的限制,黑荆树的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黑荆树种群受到Janzen-Connell效应的制约,幼苗很难在母树周围实现更新,所以就空间资源利用上来说黑荆树入侵不会形成纯林。总的来说,黑荆树对本地演替高级阶段群落的入侵性并不高,对这类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破坏能力也有限。  相似文献   

17.
荒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新世纪世界各国对于防止土地荒漠化工程都十分重视。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据全国总面积的1/3左右。植树造林和种草作为恢复植被的主要途径,也是防止土壤荒漠化的最佳途径,但是由于在种植中受到干旱地区地表土层浇水困难的影响而效果不佳。为了解决干旱地区存在的这一现象,人们在工作中不断的引进新材料,黏土引水体材料作为一种新的化学结构材料在干旱造林工作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应用。该材料的应用对于提升干旱地区表层地下水水分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从而保障了苗木的成活率。本文就层柱粘土引水体材料概念分析,利用土层下潮湿的土层为基础研究了如何将水分有效的提升到植物根部,以保障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