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抓课题 ,揭思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题目就直接或间接揭示了文章的思路。故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审题和释题。如《别了 ,我爱的中国》一文 ,教学时先让学生审清题中的每一个词的意思 ,重点弄清“爱”这个中心词在全文中的含义。据题得知 :作者通过写“我”与祖国的告别 ,来表达自己真诚的爱国心。这样就把文章的思路初步把握了。二、抓内容 ,引思路“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文章就会有什么样的文章表现形式。如《桂林山水》开头先以总的形式交代“桂林山水甲天下” ,然后分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  相似文献   

2.
<正>探究文章意蕴类试题是记叙类文本阅读题中考查高阶思维能力的题目,常出现在一组记叙类文本阅读题的最后。这类题一是考查全文的意蕴,二是考查文中某一部分的意蕴。如以下三道题,分别考查了全文的意蕴、某个段落的意蕴和某个语句的意蕴。2023年中考重庆市B卷《日子》阅读试题:本文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多种感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考语文论述类现代文阅读的考题越来越难,答好这道题是高考语文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笔者从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四个方面阐述了论述类现代文的做题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我们会发现考纲把"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新课标卷的考查形式为选择题,考查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题主要考查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判断能力;第三题主要考查根据文中已有知识并结合已有知识的推断能力。高考一般考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文章,而这两类文章大多  相似文献   

5.
<正>一、题例解析从目前高考题的情况来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往往不单独设题,而是隐含在各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中。【例】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汪曾祺)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解析】本题为探究题,从传统的考查角度看,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新考  相似文献   

6.
2014年语文高考已经结束,但高考阅读题题干中多次出现的“分析”的要求很值得我们仔细分析、思考。考试说明上明确指出,分析综合是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分析综合”在必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要求是,(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综合”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要求是,(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吕可 《成才之路》2013,(14):54-54
阅读理解一般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题大多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类阅读大多属于情感类文章,学生容易与文本形成对话。学生有话可说,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把握作者的"情",所谓"文以载道",  相似文献   

8.
吕可 《成才之路》2013,(2):21-21
阅读理解一般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题大多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类阅读大多属于情感类文章,学生容易与文本形成对话。学生有话可说,做起题来也会得心应手。文学类文本阅读关键把握作者的"情",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如何把握这个"情",现在提出以下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苏卷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形成了这样大致稳定的命题格局:一为层次思路分析题,二为概括整合内容题,三为语句含义理解题.我们在复习当中务必摒弃老套的“踩点复习”,强化速读与细读结合,强化整体感知与局部研读结合,强化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解读论述类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冯渊 《新高考》2008,(2):7-8
一、政策在《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校考试说明·语文科》里,将选考内容的文本定位为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能力层级要求是: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  相似文献   

11.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解题思路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即“通观、比照、推理”。下面结合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二大题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2.
张洪安 《现代语文》2011,(11):157-158
江苏高考对“阅读”的考查,包括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又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部分。关于文章“思路”的考查,试将历年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相关的内容表述作如下图示:  相似文献   

13.
眼睛有美丑,文题有优劣。古人将题目比作文章的眉眼——“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好的文题能够提挈全文,传其精神,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拟好文章的标题,让你的文章“亮”起来呢?笔者从近几年来高考满分作文中总结出的几种拟题方法,供大家参考(文中破折号前均为话题,破折号后都是文题)。一、修辞表达法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拟题,使文题生动形象,富于文采,达到“言浅意深”的效果。如“相信自己听取别人的意见”——《把握别人垂下的藤索》(比喻),题目中的藤索正是文中老师提到的建议,迷惘中的“我”正是抓住了这根藤…  相似文献   

14.
<正>解题,需要科学高效的解题思路,主要涉及智力因素;答题需要权威明确的答题规范,主要涉及非智力因素。下面以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乙卷)为例,讲一讲高三语文统一考试的解题思路与答题规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一读,根据文后括注,结合文本初读,明确论述话题(对象),锁定中心内容抓住主要概念。2.二读,根据试题中集中分析文本内容的题目选枝,如,第二题题枝,结合文题、论证结构,划分层次,概  相似文献   

15.
一、整张试卷结构特点跟其他省市不同,江苏2008年新高考为文科考生设计了加试题。必考题和选考题的结构也和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新课程卷不同,2008年江苏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选材为文学类文本,而非论述类文本。四省区选考题阅读材料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最后一题均为探究题;江苏在选考部分将用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且均不设探究题,而将探究能力的考查调整至必考的文学类文本中。所以,江苏考生毋需在选考部分进行探究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6.
笔者对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了横向的分析和纵向的比较,发现这类文章的命题一般集中在如下六个方面。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六个方面作简要梳理,以期对同学们备考能有所帮助。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 如2010年海南/宁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金石书画漫谈》第1小题:下列关十“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相似文献   

17.
陶健老师根据课本编者的指示,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将解析课文的论辩思路当做教学重点,并且拟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求得对《拿来主义》文本思路的把握。应该说,这是一份务实的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说《相见欢》的故事曾使她震动,因而30年来甘心一遍遍地改写。本文试图解释《相见欢》故事究竟有什么元素令作者震动。首先回顾《相见欢》在1978年刊出时的读者反应,以负面居多。继而撮述及评论颜择雅在2013年发表的《张爱玲一题三写——析(留情)、(相见欢)、(同学少年都不贱)》,指出颜文未能恰当理解《相见欢》的“夹缝文章”。通过内在的文本分析,如人物性格、对话等,本文对小说的意义提出了新的解释。最后引用张爱玲致宋淇的书信作为外在佐证,补充了小说创作背景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深圳一模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日本安房直子的《狐狸的窗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的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命题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精心挑选出这两篇精品,可谓苦心孤诣。  相似文献   

20.
谢灵峰 《教学考试》2023,(46):49-53
<正>一、全国甲卷试题微观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厚植家国情怀,延续考查风格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注重厚植家国情怀。2023年的文本选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此文出自《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第五部分。经删改,文章列举了诸多考古发现、论证了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这有助于考生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第1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的信息的能力。第2题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3题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或者据文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