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镇永远是过新年”,“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情是祭祀”。  相似文献   

2.
在《祝福》的开头,作者给我们介绍“祝福”景象时,展示了当时独特的“新年”氛围,从作者所作的色彩描写上看,如果只单纯地把它看成是对当时环境的直接呈现,是对自然景象的如实表现,那就未免太简单化了。“祝福”原本是充满喜庆祥和的新年大典,和这种喜庆气氛相谐相称的自然景观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单以“灰白”、“阴暗”、“夜色笼罩”这些显示“灰暗”的色调来表现当时的景象?这显然有作者的意图。我们在领会作者在这里所作的色彩描写时,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下面请你们欣赏一首动听的歌:《齐唱幸福年》。(师放录像。歌词是:“迎嘛迎新年,一年容易又春天,春光多明媚,春风它轻拂脸,只为春天到人间呐,悬灯结彩,那个炮声响连天。咚咚锵,咚咚锵,敲锣打鼓,我们齐唱幸福年!”)同学们自由一点,欢乐一点,幸福一点……拍起来,唱起来。那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上课)  相似文献   

4.
新年过后的新学期第四册的第一篇课文是《祝福》,本来不准备在热闹温馨的新年过后上这篇课文,可《祝福》的氛围不也如我们过年那么热闹吗?而且在那热闹的氛围中,在人们欣喜的心情状态下.祥林嫂却惨死于大雪纷飞中,这样更反衬出了祥林嫂的悲剧,真让读者从心底里边痛恨吃人的封建礼教。然而我在痛恨、同情之余,《祝福》文中的一些语句.一些现象又引起我对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祝福》特意把文中的主人公安排在一个特定的风俗中,而且这个风俗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主人公的一生,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个主人公就是祥林嫂,这个特定的风俗就是在除夕之夜进行祝福的风俗。文章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也一再写“祝福”,连文章的题目也是“祝福”,那么这祝福的风俗在文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6.
《父母必读》2013,(3):154-155
新年驾到,欢喜进门,祝福来到,心情甚好。《父母必读》2013年孕妈新年Party陪大家过新年。孕妈T台秀、趣味知识竞赛、幸运大抽奖……在新年的贺岁声中我们把祝福、欢乐、礼物统统送给您。  相似文献   

7.
马青青 《语文知识》2005,(10):35-35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的诗大多艰涩冷峭。这首诗却一反常态,没有一个冷僻的字眼,没有一个费解的句子,全都明白如话,立意却很新颖。诗人心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新年到了,还没有芬芳的鲜花,这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焦灼不安。一个“都”字传达出这种急切和遗憾。人们翘望着,期盼着,在二月新绽出的草芽上看到了一丝春意,感到无比的惊讶、欣喜。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并以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本文将以《诗经·国风》为例来探讨《诗经》中的“春天”,从中反映出“春天”的体现方式、“春天”与“兴”的关系以及“春天”的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9.
王燕燕 《现代语文》2008,(12):45-45
“祭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的解释是“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尊敬并求保佑”。祭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祭祀”既有祭神的“送灶”、“祝福”,又有祭祖的农历七月十五祭祖与冬至祭祖,其中“祝福”是最重要的年终大典,故小说取名《祝福》,显现了这位伟大的旗手对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遵从。不少师生甚至包括研究者却把它们混为一谈,以为是年终祝福的几个环节或者步骤、过程。笔者认为有必要分开来说明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0.
《祝福》起于“况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1.
新年好     
丰收的锣鼓,敲醒崭新的岁月;绽放的寒梅,书写春天的讯息。在满目葱茏的绿色里,在万物苏醒的萌芽中,在蕴涵生机的笑脸上,新年踏着钟声的节拍如期到来。在这欢欣时刻,一声声真诚的祝福从每个人的口中涌出:新年好!  相似文献   

12.
新年将到的时候,托儿所的老师教小朋友学会了一首歌——“新年好”,那几天,儿子回来就唱个不停: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 我们唱歌,我们跳舞, 祝福大家新年好! 听儿子唱得蛮像样,就说:“新年里,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唱哦?”果然,新年里,大家聚在一起时,儿子就会大声唱“新年好”,惹得大家拼命拍手,气氛就特别好,做爸爸妈妈的自然很得意。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写作技巧上不懈地进行着“创新”。《祝福》一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在艺术上的独具匠心,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美好的愿望与现实悲苦构成的反讽;二.不知姓名与鲁镇人“看客”形象的相互关照;三.未改姓名与非正常心理的隐秘呼应。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题目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们深深感到,作者将这个悲剧故事命名为“祝福”,真可谓匠心独具,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这里,我想结合作品谈谈对这一命题的看法,希望引起讨论,求得正确的认识。首先,这个题目和作品的题材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即以“我”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祥林嫂的悲剧。而“我”的全部活动都发生在鲁镇准备“祝福”和举行“祝福”大典的时候。他与祥林嫂的相遇,他得知祥林嫂死去的消息,他对祥林嫂半生遭遇的回忆,都没有离开“祝福”这一特定的环境。其次,“祝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祥嫂悲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原因。“祝福”是  相似文献   

15.
那天我上《祝福》的时候,学生经过慎重思考后,问我:课文中的“我”在主人公“四叔”家里一共住了多少天?说老实话,教了二十多年书,对这个似乎有些“刁钻”的话题我确实是没有考虑过。为了有个台阶可下,我马上将其抛给同学们。思索过后,有的同学说:“我”是送灶夜的腊月二十三回到鲁镇“四叔”家的,到“祝福”的第二天即腊月二十八离开的,连来带去,一共在“四叔”家里住了六天。这个答案出现后,班上同学都赞同,随后都将目光投向我,希望我能拿出“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6.
一、《祝福》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镇永远是过新年”,“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情是祭祀”。 小说反映的是1911年后农村的现实:辛亥革命依赖由封建官僚地主与军阀所转变的官僚资产阶级,因而农村里封建意识与封建势力仍是主流意识与统治势力。所以,鲁镇一年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封  相似文献   

17.
【片段一】揭题想象 (教师先用绿色粉笔板书“春天”一词) 师:当你第一眼看到老师写的“春天”一词的时候.你脑海里联想到什么?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的语言以简约凝练而著称,他曾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种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但是在《祝福》中,重叠累书的复笔现象却不在少数。大量使用复笔,不但没有影响文章的简练,反而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比之那些一味求简而使文章味同嚼蜡的劣作,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下面,笔者将从人物刻画、叙述事件、抒发感情、表达主旨四个方面来谈谈《祝福》中复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祝福》的情节与结构特征常因它的倒叙手法而倍受教师的重视,并以此为作品写作上的教学重点。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祝福》在情节结构上的布局安排另有一番独特之处。《祝福》含有两个故事情节,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一是“鲁镇的新年祝福”;二是“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前者包括作品中的第一分行部分和最后一部分,占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一略强。从“我”回到故乡即腊月二十三写起,直到除夕之夜的祝福为止,比较完整地记叙了祝福习俗的全过程,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仍处在封建思想文化桎梏中的社会现实,塑造了顽固保守的封建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表现了“我”与鲁四老爷在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冲突。这段故事情节紧扣标题,是全文的母体情节。“一个妇女的不幸  相似文献   

20.
<正>春天是一个美丽而温馨的季节,它总能唤起我们温柔而美好的情感,总能让我们写出美妙而温情的文字。但记得在以前的点评中我们也提醒过大家,春天并不是一个好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