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给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这顶帽子压在年幼的孩子头上,给其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差生"似乎低人一等,提到"差生"老师皱眉,家长发愁,同学厌恶。许多"差生"因此自惭形秽,失去学习信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关于"差生",我们有着太多误区,造成这类学生在后天成长中,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的航标,从而厌学,直至辍学。离开了森林的幼树,怎能长成栋梁之才?记得  相似文献   

2.
"差生"这项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项帽子,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  相似文献   

3.
我们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难免要遇到一些差生,要使差生转差为优是教师们常谈的话题和头痛的问题。我认为差生并不是天生就笨,他们只是暂时的.他们往往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只是被“差”掩盖。每个学生有差异,但那是个性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学校教育为啥给学生扣上“差生”这顶沉重的帽子?  相似文献   

4.
邢小英 《考试周刊》2013,(1):184-184
高职学生往往被戴着"差生"的帽子,如何让这些"差生"建立起自信,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趣,是广大班主任的最大心愿。作者结合切身体会和多年的教育经验从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教育学刊》有一篇文章,提出把“差生”改为“潜能生。我为这句话叫好。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最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能够表现自我,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然而在中小学,“差生”这顶帽子犹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枷锁,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  相似文献   

6.
<正>相信我们每个接受学校教育的人都知道,每个班都有"好生"、"差生",无论你身处何地。大部分老师都会在心里给自己的学生贴上标签,哪些学生是班里的"尖子生",哪些学生是班里的"中等生",还有,哪些学生是给班级拖后腿的"差生"……老师们对这些了如指掌。当然,差生与好生的待遇相差很多。一、差生与好生的区别待遇一般情况下,老师往往比较喜欢好学生,因为好学生听话认真,成绩好;而差生成绩不好,常惹麻烦,老师不容易接受。这是当今教育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差生"不差     
《教师》2009,(16)
后进生就是人们习惯上称为的"差生",对于"差生",教师应真诚地对待他们,真心地关爱他们,对他们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本文首先分析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进生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行为表现,把学生归类为"优生"或"差生",有的学校认为"差生"的说法不太尊重学生,改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特需生""待优生"等。虽然这些说法与"差生"相比,似乎带上了一些人性化的色彩,但它们仍然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反映,仍然是一种"标签化"的称谓。[1]这些称谓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教育意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我都把一句话奉为座右铭:"学生没有好差之分,只有走得快与走得慢的区别."欣赏这句话,不只因为它教育我不要人为地把学生分出什么等次,机械地去定性某一个学生;也不只因为它告诉我要正确看待"走得快与走得慢"的学生,暗示我要特别关注那些所谓的"差生";更为重要的是,它指引了我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差生"令人心寒,一些老师唯恐避之不及,一些家长"恨铁不成钢",引发家庭矛盾;"差生"使一部分学生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遭遇老师、同学和家长不应有的歧视,在苦熬中度曰;"差生"更会让我们一些老师以此为理由逃避教育失败的责任.重视一部分,无视另一部分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做法本身就侵犯了宪法所赋予的每一个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给社会和一部分家庭的发展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10.
每个学校或班级总会有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比如调皮捣蛋、破坏东西、作业拖拉、上课故意不认真或随便说话、骂人打架,甚至敌视教师,这些学生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被老师、同学看不起,甚至被扣以“差生”的帽子。从天真无邪的孩子,变为受人歧视的“差生”,责任究竟在谁?让我们先来倾听一个孩子的心声:爸爸,我本不是差生亲爱的爸爸:您好!这次家长会你能来参加吗?我们父子好久都没有心平气和地谈一谈了,只要我们一对话,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大吵大闹不欢而散!我知道这一切是从我当差生那天开始。也许你忘记了,那一天也是你和妈妈分道扬镳之日啊!…  相似文献   

11.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12.
肖丽红 《学子》2013,(6):19
"差生",也就是后进生,广义地说是班级中思想基础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要转化这部分"差生",是每位班主任以及任科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郑渊洁。小学教育是关键,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地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善于把"差生"变成不差。老师就要用情感去  相似文献   

13.
正"后进生",有时候我们更直接地叫"差生"。但有人说"差生"带有歧视性,好像一说"差生"就把学生贴了标签、定了性,便改称"后进生"。其实,"后进生"不也是一种标签和定性吗?语气似乎要缓和一些,但本质都一样,都是说某个或某些学生不优秀,一贯表现不好,成绩也很差。我们与其在叫什么上变着花样地"发明"称呼,不如在如何善待如何转化方面动脑筋。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谈到这类学生时,用的是"难教儿童",  相似文献   

14.
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所谓的“差生”。“差生”包括知识方面的“差生”和品德方面的“差生”。究其产生原因,不外乎学生自身素质缺陷及教育关注的偏差两个原因。如何使这些学生尽快摘掉“差生”这顶帽子,与同学们共同进步、健康成长,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科学地“转差”。一、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其上进心和自信心人各方面智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欠缺的方面。所以学生某一方面差并不能说明他各方面都差,他一定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就要挖掘…  相似文献   

15.
差生,是指中小学校里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好、品德差的学生是不称为差生的;而品德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依然难免一顶差生帽子。至于品德、成绩都差的差生人们又称之为双差生。大家都说差生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差生,是让人头疼的、讨厌的,校长...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谓"差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老师对"差生"要关怀、体贴.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他们的进步,那怕是点点滴滴的,也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有的老师对"差生"要求得过高,态度过严,拔苗助长,达不到目的.有时反而会闹成僵局,收拾不了.还有些老师怕"差生"影响"及格率"、"升学率",总是忧心忡忡,甚至"威逼"他们、"排挤"他们,这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学学困生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教育研究的永恒课题.据报道称有关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每六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而"差生"中数学学困生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学困生"并不等同于"差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抓住机会,这部分的学生还是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反之,如果我们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差生"问题一直令许多教师头痛。如何挖掘"差生"无穷的学习潜力,改进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教学?首先需要教师端正教育思想,关注"差生",了解"差生"的现状及困难,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其次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差生"能学,乐学。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使"差生"掌握学习技巧,学习成绩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
由于学生存在先天生理和后天锻炼的差异,因而体育差生是客观存在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化“差生”,使其积极参与体育课及课余锻炼,不断增强其体质,逐渐使其摆脱“差”的帽子。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体育达标率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很大的作用。体育差生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学校教师对待"差生"关爱或关爱不当的现象,提出了要正确认识"差生",并注意爱的艺术,即注意关爱的方式方法,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