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家四忌     
编家四忌王建辉【武汉】我有时这样想,文章不要考虑开头,有话就说可也。这就直奔主题了。做编辑有四忌─——忌不爱书。从正面说,编书人首先得是一个爱书人。其实这并非我的发明。叶灵凤说过他是一个爱书人。陈原也说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要是一个爱书人,这是做好社长总...  相似文献   

2.
梁永先生的《雍庐书话》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关注,已有好几篇文章热情地评介过,一些杂志也纷纷刊摘其中的名篇佳作。舒芜先生在《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代序)称此书“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的读书之话,一切都结合自己读书、求书、访书、得书、失书、爱书、忆书之事来谈。”若说到梁先生,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bibliophile),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藏书家(book-collector)。书在一般的藏书家手中可能沦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资本,仅仅是一种藏品;而在爱书家眼里,书是朋友,读书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绝不会导致对书的崇拜(像佞宋主人黄丕烈那样),  相似文献   

3.
功利性读书     
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书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东西,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4.
观点摘要     
《出版参考》2012,(6):6
潘凯雄:出版人首先是读书人与爱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在《文汇报》撰文说:出版人首先应该是读书人、爱书人。这样的理解在以往当然不会有任何问题,我们也可以回望现代出版史上的那些成就卓越的出版大家,没有哪一位不是视读书为生命的爱书人,没  相似文献   

5.
吴丹 《报刊之友》2011,(11):130-131
编辑人常常会说到"书感"这样一个词。"书感"在编辑人看来就是一种职业敏感,而这种对图书信息的敏感把握就体现在整个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是编辑人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6.
吴丹 《今传媒》2011,(11):130-131
编辑人常常会说到"书感"这样一个词。"书感"在编辑人看来就是一种职业敏感,而这种对图书信息的敏感把握就体现在整个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是编辑人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7.
孙犁爱书     
孙犁是一位爱书人。孙犁形容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说 :“他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好像接触的不是书 ,而是红颜少女。一见钟情 ,朝暮思之 ,百般抚爱 ,如醉如痴。偶一失去 ,心伤魂断 ,沉迷往返 ,毕其一生。”其实 ,这番话形容孙犁自己也是非常恰当的。孙犁确实是一位特别的 ,对书籍极注情感的爱书人 ,藏书家。这是我读了《孙犁书话》、《书衣文录》、《芸斋书简》等一系列孙犁的作品之后留下的强烈印象。孙犁斋名“耕堂”。“耕堂”暗含孙犁之名。“犁者”牛耕地也。孙犁以此勉励自己像老黄牛那样 ,在文坛努力耕耘一辈子。爱书是读书写作的前提 ,…  相似文献   

8.
讲理与讲礼     
小时候,听老辈人讲读书的好处,总是说“知书达理”云云。大了以后才知道,原来知书达理的理,原本是礼,即知书达礼。因为过去的私塾,识字之后,就开始教各种礼仪。所谓读书人,或者叫做儒生的看家本事,就是主持婚丧嫁娶的礼仪,不知礼,会被人笑话的。可以说,礼者,书之用也。  相似文献   

9.
闲话书话     
关于书话及什么是书话,自唐弢、黄裳、姜德明以来,已经说得很多了,大约不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笔者对书话曾有过一番研究,对其起源、发展、演变乃至形成今日之书话,自有一番解说。限于篇幅,今日仅拈出书话与书评及读书随笔一节,聊抒己见。近几年来,由于书话的独特风格和迷人的魅力,一夜之间,似乎风靡了读书界。不仅爱书人读书人喜欢书话,很多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迷上了文坛上这朵奇花。它那温馨而略带感伤的笔调,把人们带到一个弥漫着书香的文化境界。那些恍如隔世的书人书事,尤其使人不忍释手,令人低回遐想。这是我从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书话中读出来的。香港的董桥说:“书话跟书跋一样难写。写版本、校勘固然枯燥,总要加点买书经过、书林掌  相似文献   

10.
讲理与讲礼     
张鸣 《出版参考》2011,(12):12-12
小时候,听老辈人讲读书的好处,总是说“知书达理”云云。大了以后才知道,原来知书达理的理,原本是礼,即知书达礼。因为过去的私塾,识字之后,就开始教各种礼仪。所谓读书人,或者叫做儒生的看家本事,就是主持婚丧嫁娶的礼仪,不知礼,会被人笑话的。可以说,礼者,书之用也。  相似文献   

11.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12.
读书人读书成瘾,爱书成癖,日久天长,气场往往与众不同。文雅些说,是书生气;直白点讲,是呆傻气。称泛“书生”,臧否未定;直呼“书呆子”,褒贬自明。好在书呆子不以为忤,反倒乐用张岱语来解嘲:“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话虽这么说,书呆子心里也明白,那些与己有交情者,大多仍属同一类人,毕竟同声方可相应,同气才好相求。  相似文献   

13.
台湾城邦集团董事长詹宏志不久前在一次座谈会上,就阅读、出版与通路的变革问题谈了他的看法。他说,在读书生活里我们有时是一个买书人,有时是读书人、写书人、生产书的人、卖书的人、发行——分配——递送书的人。这6种角色现在都正在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任何书卷之气。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  相似文献   

15.
《人民文学》编辑部赠送一本新的《子夜》给著名作家孙犁。孙犁同志利用原来的纸封,包上了新的书皮。他说:“这是童年读书时期养成的一种爱护书籍的习惯,一直没有改,遇到心爱的书,总得先把它保护好,然后才看着舒适放心。”热爱书本,是我国读书人的优良传统,留传下来的爱书的佳话也是很多的。善观书者,“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  相似文献   

16.
大凡读书人,都离不开书目,由书目而及书,方能达到知书、读书、用书的目的。古人把书目视为“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线装函套,古色古香,令人兴奋。周总理生前对编制中国古籍善  相似文献   

17.
读书永恒的主题──《当代百家话读书》评介读书与生命同在著名作家、政治家李尔重以“读书与生命同在”为题,畅述他在戎马生涯中,在百忙的政治活动中,怎样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个爱书人,但爱书人不等于会读书。李尔重的读书经历告诉了我们,由爱读书到会读书,有...  相似文献   

18.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19.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20.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