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商隐和辛弃疾都是备受青睐的用典名家。他们在诗词用典方面却有着诸多不同之处:首先,所选典故人物方面,义山诗多涉及历史上有着亡国亡家经历的封建帝王等人物;而稼轩词主要是具有超常智慧和英雄性格的名将、勇士、义士、侠士等。其次,在典故的组合方式上,李义山善于把没有直接联系的诸多典故灵活的组合在一首诗中,利用典故所包蕴的氛围来表情达意;辛稼轩则选取那些与作者理性情感有着密切关联的典故。最后,在不同诗词中相同典故的运用方面,李义山用典缺乏灵活性;而辛稼轩能够利用历史典故的多义性做到一典数用。  相似文献   

2.
用典是古代碑志文的常见现象。典故语言简义丰、典雅庄重,于词汇史、汉语史、文化史研究有重要价值。探求典故来源、破解用典之意,是正确考释典故语的关键,也是词语研究和碑志文献整理的难点。论文对唐《杨弘嗣墓志》中的"月树之明""家禽之对"等典故语试作解析,旨在为解读该志文提供帮助,也为碑志典故语、汉语词汇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用典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善于用典更是《纳兰词》的一大特色,纳兰用典或抒情或言志,用典不仅多,而且典故多与词境融为一体,独造新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鲁迅杂文用典的精妙艺术。首先,用典要有新意深意,不能拘守于典,唯典是从,浮泛在典故的一般意义上;要勤于思索,善于思索,以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揭示典故与现实的本质联系,使典故焕发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其次,用典要重视技巧。鲁迅用典含蓄蕴藉,明白易懂,气度恢宏,眼界开阔,多用意引不爱照录,善于化用不被典囿,而且结构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因此,鲁迅先生用典达到了融化古今、出神入化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正>"用典"是一种重要的"诗法"。它使诗词内涵丰富,意蕴含蓄,表达精炼。"用典"类别多样,技巧丰富。古诗词用典的手法精彩纷呈,通过探幽发微,复活古诗词的艺术生命,能让学生深入领悟作品的魅力。用典教学不应是单纯地解释源流和含义,典故在教学中可派上多种用途,巧妙设计,典故会有助于使诗词教学趣味横生。一、典故用于教学导入古代诗词教学的导入方式很多,对一些用典突出  相似文献   

7.
典故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经常用典,鲜明生动的形象性,精深不露的含蓄性,字数严格的规定性,决定了诗词用典的频繁性。从用典的方式上看,引用典故有明引和暗引;从用典的性质上看,引用典故分用事和用辞。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事也可以引入诗词中成为新的“典故”。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孔融诗文的用典入手,通过分析其作品典故的用法、理清用典文学手法的发展脉络来探讨孔融的文学观念及汉末经学的衰微,并及其用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典"是古代文人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法,从字面理解,就是在创作中运用某个典故来抒发情感或者表达观点,可以称为引典入诗、用诗抒情。在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中,教师可从注重积累、溯本求源、知人论世、对比分析、揣摩语境等角度,优化典故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本中用典较为普遍,有时一篇之中用典竟达五六处。 本文拟就从用典方法的角度,撷取课文中使用的典故一二分析之。 归纳起来,课文中用典的方法有六种。 一、明用 所谓明用,即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亦即把典故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林黛玉进  相似文献   

11.
<正>《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善于用典故写景咏物。他将典故和景物融为一体,并通过典故寄寓自己的情怀。辛词的用典为写景咏物开创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岱的小品文素来以独抒性灵的风格而著称,用典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用典有语典和事典,涉及经史子集和众多文史人物,典故众多和典源丰富是其用典主要个性。张岱小品文用典方法多样,有直用、化用、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六种。张岱小品文用典意蕴深厚,展现了明清之际的社会生活,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14.
<正>用典是古典诗词达意抒情最经济而巧妙的方法。用典,贵在精切、自然,运化无迹,以"精妙隐密"为人所赏。正因为如此,就给学生读懂诗情、鉴赏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鉴赏成为诗歌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教会学生鉴赏用典手法,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呢?一是丰富积累,知人论世。诗人运用典故是为了隐密、经济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思。典故,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那么了解相关典故涉及的人与事,就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15.
《香囊记》用典与八股文用典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选择典故的范围、使用典故的程度、方法及典故所起的主要作用四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香囊记》的用典不仅受到当时讲求用事、深于典实的八股文风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和深化了这种影响,从而成为明代中后期名副其实的“以时文为南曲”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16.
引用典故,是一种有极强表现力的表达方式,所以古今文人写诗作文,都喜欢用典。鲁迅杂文用典多而且好,用典方法则正用、列用、评用、反用、活用、暗用,多姿多彩,而又精到切至,熔铸古今,妙夺化工,隽永有味,耐人咀嚼。鲁迅杂文大多篇幅短小,而语言含量极大,可以从多方面去领略其含义,甚至因认识的高低和阅历的深浅而有体会之不同,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题力,这跟巧用典故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以用典方法分门别类地举些例子,并略加分析。一、正用正用,明代高清《文章上贯》云:“本题的正必之事“。这里“的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典…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诗词的用典艺术,从用典形式看有“用事”和“用辞”两种类型。“用事”表现为“推陈出新——对典故的意义加以引申发挥”和“反弹琵琶——按照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并对其意义加以发展”两大特点;“用辞”表现为“引用前人诗句”和“把前人辞语和形式结构融化到自己的境界之中,创造新的风格”两大特点,从用典特点看,表现为“不拘一格”和“自然妥贴”。从用典的基础看,有“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民间匾额在我国民俗文化中一枝独秀,它注重用典,在用典中广泛吸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精华、故事传说,使民间匾额言约义丰、内容厚重,为人们所喜爱。本文试从用典入手,从民间匾额典故的界定、典故的成因、用典的效果、典故所折射的社会内容几个方面对民间匾额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曾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07-108,111
苏轼初次外放到杭州所作的36首词,多处使用典故,且典故遍布经、史、子、集。从典故的内容来看,可以看出苏轼外表洒脱而心系百姓,并且已经开始由朝廷走向民间;从用典技巧来看,词中灵活地运用了多种用典手法,这无疑体现了苏轼娴熟的典故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