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树立为"三农"服务意识入手,精心构建为"三农"服务的平台,努力提高为"三农"服务的实效,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以来,培养了大批新农村建设人才,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该项目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推动该项目的进一步实施。  相似文献   

3.
曹晶 《大观周刊》2011,(6):235-236
2008年上海市全面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即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几年来,大学生“村官”们为上海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浦东新区大学生“村官”的考察,对他们的基本情况、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做了一个总体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中央电大的带领以及基层电大的配合之下,为农村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过困难,遇到过阻碍。作者分析了这一计划的发展特点及取得的成效,并指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给未来计划的实施以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力量,国家开始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这支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发展中本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复杂 、村民缺乏认 同感 、生活不习惯等因素,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流失,即大学生“飞鸽”现象,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造成重要影响。本文以弥勒县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缘由,重点了解造成大学生村官“飞鸽”现象的主要因素,并为稳定大学生村官建设队伍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闵锋 《大观周刊》2011,(20):41-4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和首要任务,其自身素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改变农民素质的状况,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成功地处理好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达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6月1日,广西河池日报社组织近30名采编人员,在社长、总编辑石锋的带领下,赴广西河池市辖区内的宜州市洛西镇妙调村纳贡屯开展“体验新农村,实践‘三贴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与农民同吃同劳动,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为进一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报道,夯实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元宵节前,湘潭市委、市政府对湘乡市东郊乡新塘村等新农村建设“领跑村”,给予重奖。这标志着该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个“百村规划”开始启动。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湘潭市委、市政府制订了“百个示范村”、“百个特色村”和“百个整治村”3个“百村建设规划”。按照这个规划,该市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100个新农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应是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生存、生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因此,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1月21日正式公布,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党和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的理想与现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月2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后农业税时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勾画了未来图景和政策路径。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一步。  相似文献   

12.
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进“三农”的发展,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任务。农村图书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基地,积极发展农村图书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秀娟 《兰台世界》2006,(21):22-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档案部门拓展服务功能的新领域。加强新农村建设中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是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为农民在生产、生活及自治管理中建立和提供档案服务,不仅是保护农民利益的要求和提升农民素质的手段,也是构建法制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需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档案工作的长期任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北票市档案局把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探索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有效机制和方法,作为新时期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历史任务,积极部署,抓好…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安徽是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是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迫切需要。安徽省合肥市为稳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了“十镇百村”示范工程,本刊与合肥市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手开辟《新农村建设标兵》专栏,并推出首篇《大圩:在都市田园里放飞梦想》。以此展示安徽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特色和成果。希望热心“三农”工作的读踊跃赐稿,介绍一个市、一个县、一个乡镇、一个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和鲜活经验。[编按]  相似文献   

15.
党中央、国务院2006年的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广播电视部门  相似文献   

16.
戴文红 《新闻界》2007,(3):47-48
青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生力量,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其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文化载体的媒介,农民和城市居民当前在资源享用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媒介的农村传播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农民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必须对青年农民媒介消费的观念、行为以及潜在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突破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媒介传播的“瓶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郭军 《记者摇篮》2006,(7):30-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是一种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发展机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新闻媒体应努力营造涉农新闻的宣传强势。加强提高农民素质的宣传,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以后,镇江市档案局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陆续出台了《镇江市行政村档案分类方案》、《镇江市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镇江市行政村档案管理等级评定标准》等文件,及时对加强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进行部署,提供规范。镇江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初步形成了“市指导、县组织、镇主抓、村实施”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靖 《新闻世界》2009,(11):187-188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20.
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中央出台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这一中心,《昌吉日报》推出《新农村》周刊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栏,组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纪行》系列典型采访活动。在报道内容上,既以“综述”和“评论”从总体上进行阐述,又以“采风”的方式展示新农村面貌.诠释新农村内涵.较好地发挥了虚实结合、深浅互补的主体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