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北村的小说注重对爱情的探讨,他认为现代人对爱情的理解是错误的.过度倚重物质,不适当地强调生理性,而忽略它的精神性和情感性.而对爱情的误解植根于对人的误解,强调人的动物性,而忽视人的神圣性.北村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矫正人们对爱情的认识,提升人的情感,使人类变得崇高和圣洁.从艺术表现上看,有说教味增强、艺术张力减弱的倾向,应当引起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北村的小说注重对爱情的探讨,他认为现代人对爱情的理解是错误的。过度倚重物质,不适当地强调生理性,而忽略它的精神性和情感性。而对爱情的误解植根于对人的误解,强调人的动物性,而忽视人的神圣性。北村试图通过自己的创作,矫正人们对爱情的认识,提升人的情感,使人类变得崇高和圣洁。从艺术表现上看,有说教味增强、艺术张力减弱的倾向,应当引起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北村作为先锋派作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进入人类精神领域的探索。北村的本往往从现实婚姻和爱情的角度进入人的心灵腹地,通过将人推向生活的边缘向人发出生存的诘问,逼视人类的生存困境,并力图为人类寻找精神的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4.
北村作为先锋派作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进入人类精神领域的探索。北村的文本往往从现实婚姻和爱情的角度进入人的心灵腹地,通过将人推向生活的边缘向人发出生存的诘问,逼视人类的生存困境,并力图为人类寻找精神的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5.
北村是中国唯一公开皈依基督教的作家,他在9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的诗人形象。这些诗人身上明显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通过对((玛卓的爱情》和(《鸟》中的诗人形象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小说人物所遭遇到的困惑和挣扎也是作者面对现实的狐疑和思索。在北村的理念中,爱情和艺术都是脆弱的,人类必须通过皈依宗教才能获得对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伤逝》告诉我们一种貌相:当“人必生活着”成为可能之后,爱情也“必须时时更新、生长与创造”。北村的《伤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爱情最终是虚无而令人绝望的,无法拯救心灵。鲁迅和北村的《伤逝》中理想爱情模式的主体是错位的。面对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绝望”,北村确立了以神性拯救为唯一的终极救赎之径,而鲁迅立在现实的土壤上信奉“绝望的抗战”。北村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在中国语境中,很难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7.
小说家北村是对当下存在困境做真实揭示的大家。小说《玛卓的爱情》恰当地表征着当下存在的真实状况和局限性。玛卓和刘仁的失败.表明了诗意的爱情在现世生存中的困境。爱情的烛光下不能照彻生命的黑暗,爱情的天梯是无力的,它是用情书堆起来的,无力反抗现实的黑暗,更无法抵达永恒的家因。同时小说更并表现着对精神慰藉的吁求和渴望。北村的写作是一种对存在意义寻找的写作。他的小说告之了他所理解的生命选择的应然,从而让人们自己去把握生命存在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香港文学与大陆文学同一主题作品的一种比较研究。以刘以《酒徒》和北村《玛卓的爱情》为个案.展开对本世纪人的存在困境的探讨,揭示出精神意义的缺席是其根本症结。诗性、爱情、生活和存在,是本文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9.
本着重分析了《玛卓的爱情》中北村对于存在的深刻追问,指出 消解本源后小说人物寻找爱情作为替代的努力,并进而分析小说中人物和北村本人对于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述误,以此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悖论,最后,在语言的悖论追问中突出北村创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好看的书     
《师道》2002,(2)
作者:北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定价:18.00元在这本爱情小说中,几乎都从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开始,但很快就被瓦解、粉碎,以至走向崩溃。起初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后来这些细节就扩大成为灵魂中的阴影,将爱情彻底带入黑暗之中。理想的爱情,在现实与欲望面前可谓不堪一击。北村将理想中的爱情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推到了极致,使我们得以有机会在本质和根源上,对爱情作出一种清理和终极的追问。  相似文献   

11.
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是一种态度;爱是一种实践等等。弗洛姆生活的社会背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法兰克福学派及其社会批判方式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其异化理论都对这一思想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弗洛姆爱的哲学思想,虽然是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下的产物,但是弗洛姆反思爱的失落与危机,追寻真爱的过程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13.
在普希金的诗作中 ,爱情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人虽屡遭坎坷 ,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爱的憧憬 ,对美的追求。在大量的爱情诗中 ,作者抒发了苦难中对爱情的赞美 ,表现了对爱的博大无私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恋爱已是高校较普遍的现象和热点问题,而与其伴随的一系列恋爱道德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通过对大学生现行恋爱观及恋爱行为方式出现的道德问题的分析、研究,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优化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方式,提出解决大学生恋爱道德问题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在当今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有深入研究。在其代表作《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相关联,用以深入研究二次大战后西方人爱的"异化"现象。在弗洛姆看来,西方社会的爱,已经蜕变成商品关系,他们把市场上的交换原则带到爱之中,使爱赤裸裸地打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烙印。但他在坚持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人类永恒的爱"这一目标,认为只有这种爱才能疗救异化的爱。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乌托邦色彩,但他认为,人们不应放弃对人类永恒的爱的追求,应铲除种种社会障碍,同时通过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来克服来自自然力的束缚,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6.
纵观胡适的一生,经历过与江冬秀、韦莲司、陈衡哲、曹佩声等几个女性的婚恋经历,因孝母和惧内,理性上承认、接受江冬秀,并与之相伴终生,但情感上决堤,与其他几位女性相恋,显示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胡适婚恋与创作的关系不同于其他作家,作品记录了这些经历,表现了这种矛盾。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恋情促使胡适进行文学革命的决心,白话诗的尝试、情诗的创作中,恋情成为催化剂和源泉。  相似文献   

17.
曾卓是一个用自己内心的爱进行诗歌创作的诗人,相比文坛的许多大家来说,他并不为人所熟知,诗歌也从来没有带给他荣誉,带给他的甚至只是厄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对诗歌的热爱,一直满怀感情地执著着自己的诗歌创作。1955年-1976年的诗歌创作是他几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是他的生命,心中的爱帮他延续着诗歌,爱是诗人在那个特殊年代不变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环境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失去了终极关怀和信仰,而这曾经是宗教精神的灵魂.环境伦理重拾对自然的爱,是传承着这种宗教的情怀.生态危机不仅是一个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人性的内容.宗教对我们心灵的教育可以为彻底的生态关怀提供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李白,从诞生到仙逝,月亮如影随形,他似乎是为月而生,一生如月一般历经阴晴圆缺,最终又捞月而死,一生浪漫而神秘,极富传奇色彩。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对月亮情有独钟的感悟不断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用与生俱来的幽默天趣、深照妙理的达观态度以及"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省意识,通过一个个月意象化解了人生的忧愁与悲酸,最终酿就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万丈豪情。  相似文献   

20.
引发焦、刘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既不是焦母的变态,也不是刘兰芝无生育,而是焦仲卿有难言的生理缺陷;焦仲卿貌似一个殉情。实则是无奈的速避。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认识这一悲剧,诸多疑团才能尽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