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宣万明 《青年记者》2007,(20):25-26
负面新闻作为正面新闻的对立面,是大众媒介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任何新闻信息在媒介的传播中,均有正、负两种效果。要将负面新闻的负效果降到最小程度,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及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2.
夏涛 《新闻记者》2003,(3):48-49
2003年1月12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举行了建系十周年庆祝会暨“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本系师生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新闻史、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业务、新闻教育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方汉奇教授、何梓华教授、丁淦林教授、赵玉明教授、黄芝晓教授等十多位应邀出席的专家、学者,也与师生们一道,共同围绕“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在寻找新课题、新方法中创新在新闻史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多年来,新闻史研究中对“中间势力”报刊的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播史体系的三维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昆 《新闻大学》2007,3(2):30-35
新闻传播史呈现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是一个完整、混沌的系统结构。要将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推向深入,必须对这一混沌的整体进行解析。合理的解析是将其细分为三个层次或子系统: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新闻传播观念。它们彼此依赖,相辅相成。其中,新闻传播事业始终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新闻传播制度则相对地比较滞后,具有一定的持久性、适应性和稳定性;新闻传播观念虽然是主体对于新闻传播实践的能动的反映,但是科学的观念能转化成物质的力量,成为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设计的指南。要解构披着历史外衣的政治与社会神话,必须建构起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制度和新闻传播观念彼此交融的统一的三维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8,(11):17-23
通观人类新闻活动史,从新闻传播者角度观察,截止目前,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民众个体为主导性传播者的时代、职业新闻传播主体为主导传播主体的时代以及初步开启的职业新闻传播主体与非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共同主体的时代。三个时代间的历史变迁关系,意味着人类新闻生产方式、新闻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意味着人类的整体新闻活动方式演进,主要是由相关的生产力系统从根本上决定的。而在新闻规律视野中,更重要的意味是,新闻传播者(主体)的历史结构变迁,反映和呈现了人类新闻活动是一个新闻自由不断提升的过程,甚至可以原则性地说,新闻传播主体的演变规律,就是社会主体不断走向新闻自由境界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徐一化 《新闻窗》2010,(6):22-25
新闻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调整新闻传播事业内部、调整新闻传播事业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调整整个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内化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内在要求新闻传播主体承担人本责任,人本责任是新闻传播多重责任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多主体参与的信息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公民新闻打破了由媒介组织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组织垄断媒介传播的垄断局面,与专业新闻机构一起承担着社会信息传播、舆论监督的职能与任务,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左右媒体传播的控制属性和规范力量,可说是对传统媒介控制理论的改写与补充,这一切需要从社会环境、新闻实践和理论演绎三个层面去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王倩 《青年记者》2006,(9):62-63
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它是指人们在特定的传播环境下,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新闻传播内容进行的搜寻、比较和确认。按照主体和内容的不同,新闻选择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传播者在采写、编辑阶段对事实和稿件的选择,二是受众在新闻阅听阶段对作品的选择。其  相似文献   

9.
陶喜红 《新闻窗》2008,(2):56-57
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则是在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以后才逐渐开始的。在漫长的新闻传播史中,人类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时代。  相似文献   

10.
刘鹏 《新闻记者》2002,(1):12-14
新 世纪第一年 ,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繁荣发展、深化改革的一年 ,也是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创新发展的一年 ,也是新闻传播学术论著出版的丰收年。一、新闻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长期以来 ,新闻理论研究停留在经验总结、实践随感、政策诠释的水平 ,“新闻无学”的说法流行一时。但随着近年来新闻实践的深入和新闻理论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新闻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2001年发表的新闻理论研究单篇论文虽然不多 ,但新闻理论著作精品不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分别推出了———《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和《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  相似文献   

11.
依据新闻传播的实际展开过程,可以将新闻价值活动一分为二:传播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和接受主体的价值实现过程,与此相对应,我们把发生在价值创造阶段的新闻价值评价界定为“传播主体的评价”,亦可按照新闻评价发生的先后称之为“前评价”;而把新闻价值实现阶段的评价界定为“接受主体的评价”,亦可按照新闻评价发生的先后称之为“后评价”。一、前评价———传播主体的新闻评价传播主体的新闻评价,是指传播主体根据一定评价标准衡量一定客体有无传播价值和传播价值大小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其中的核心工作是用新闻评价标准衡量一定客…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传播过程本质上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以新闻事实(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精神交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和主体目的性活动———其作用体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可以说,新闻传播的全部作用和功能,正是在选择中得以完成并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如何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侯志强 《青年记者》2006,(22):36-37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效果并不理想。究竟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从了解逆反心理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新闻活动主体与客体内涵的理解常有一定的片面性,表现为把新闻活动主体仅仅理解为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把新闻客体仅仅理解为新闻事实和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公民参与意识的日渐增强,公民新闻、公民记者成为新闻领域一种全新的尝试,由此催生的公民新闻学有着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操作手段,它在新闻传播的主体与受众、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模式和新闻管理模式等方面给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带来了挑战,并日益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新闻传播范式。  相似文献   

16.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的论文集<新闻传播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2004年8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入40多篇论文,按照所涉及的论域,大致分为"新闻传播理论"、"传媒产业运作"、"新闻传播策划"及"媒介批评与新闻教育"4组.  相似文献   

17.
王先荣 《新闻采编》2007,(1):36-37,35
新闻活动已成为现实社会最普遍的一种活动。新闻活动中,新闻工作者、新闻控制主体、新闻受众三种力量共同作用,完成新闻传播过程。从理论上说,新闻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交往的各极主体应该是平等的。但综观中外新闻活动的历史,新闻活动的主体并不处于真正平等状态,新闻工作者或屈从于政治权力,或屈从于资本,或迎合受众,一直生存在权力、资本、受众争斗的夹缝中。  相似文献   

18.
赵瑞芬 《军事记者》2007,(11):44-44
新闻取舍是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内容的选取和舍弃,是新闻工作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的过程。如何选取新闻,不仅  相似文献   

19.
包东喜  何静 《新闻前哨》2005,(10):48-50
当前,随着中国新闻市场的成熟与活跃,新闻报道有了很大改观,主要体现在:新闻的来源趋于多元化、新闻的传播渠道日渐增多、新闻传播主体复杂化以及高新技术的介入带来的新闻操作模式、运行规则上的收变。应该说,这些变化适应了信息时代受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面、多向度的需求,跟随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新闻传播的实效性、丰富性、深度性上给予了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闻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是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的需要,是适应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革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需要。这一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富滋养,以国内外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成果为有益补充,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本质与作用、制度与控制、内容与导向、手段与功能、对象与需求、艺术与效果等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内涵,构成了逻辑严密、自成一体、开放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