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夏文字     
西夏是我国北宋时期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族建立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建都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管辖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及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区的各一部分地区。西夏在祖国的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制造祖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贡献过自已的力量。西夏文字就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新编中学《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2.
唃厮啰政权是在宋、辽、西夏政权并立的局面下诞生于河湟地区的一个以吐蕃民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它雄踞西北一隅,在列强争雄的缝隙中艰难回旋,历经唃厮啰、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小陇拶等六位国主,立国时间将近百年。唃厮啰政权时期,河湟吐蕃的经济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兼事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唃厮啰政权时期青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并未因战乱而停滞,而是得以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与两宋、辽、金并列的封建割据政权。新编中学《中国历史》第二册,在“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中,对西夏作了简略的叙述。西夏建都银川(当时称兴庆府),宁夏是西夏的活动中心,这使我们生长和生活在宁夏的人,很自然的希望对西夏有更多的了解。为此,将我们经常碰到的,也是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西夏政权是以党项为主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由于民族的迁徙,传统的继承及文化的交融,西夏政权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凸显了与其周边政权的差异之处。妇女地位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不例外地显现出了其自身的特点。如在经济生活中,西夏妇女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拥有特殊的经济权力。文章以《天盛律令》为中心,探讨西夏妇女的经济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说西夏》是近年来反映党项西夏历史文化通俗读物中一个优秀读本,该书以史为纲,以人物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目,着意选取了61个专题,结构有序,图文并茂;于史有据,表述正确;语言通俗,引人入胜。融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对人们了解西夏,对宣传西夏故地宁夏,对促进西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伍纯初 《天中学刊》2004,19(4):93-94
姓氏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在由唐到宋的几百年历史中,西夏王族的姓氏数度更改。由此可以反映出与中原政权关系的变化,这种现象不排除有其民族特性,但也曲折地反映了西夏政权与中原政权势力的消长,并可看出,姓氏更改的主动权基本掌握在西夏王族手中。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教材分析 这一课讲述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汉族建立的北宋等几个政权并存的一段历史。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在碰撞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本课所学内容,是以后学习南宋和金对峙、元朝大一统等内容的一个范例,是学好本单元内容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8.
方国瑜先生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总结的研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原创性理论。文章钩沉了以往被学界忽视的“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进入西夏史研究的过程以及该理论对西夏史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认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通过徐中舒先生而进入吴天墀先生视野,并为吴天墀先生所接受。《西夏史稿》首次运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研究西夏史,是该书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西夏史稿》采用“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这一反映中国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理论研究西夏史,提出许多重要观点,理论的核心即中国历史有整体性。这一观点在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中得到继承、发展,深化了西夏史研究,促进了宋、辽、西夏、金史的贯通研究,推动了“大宋史”概念的提出。  相似文献   

9.
《华章》2007,(Z1)
唃厮啰是北宋时期存在于中国西北的吐蕃诸政权中的一个,活跃于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初,后为北宋所灭。它以今青海东部为中心,地处宋、夏两国的交界处,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的缓冲地带。作为当时丝绸之路南路的控制者和吐蕃最有势力的政权,它也是北宋和西夏积极争取结盟的对象。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北宋方面采取了以下手段以争取与唃厮啰上层的联合。  相似文献   

10.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并与宋、辽、金鼎立达200年,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夏能够立国归结于党项族的尚武精神和对军事的高度重视。这种尚武精神,是一个处在上升飞腾民族心理的表白,也是对前途、对命运、对力量、对速度、对生命的赞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蒙古灭西夏时采取了灭绝政策,使得西夏王朝的许多历史变成千古之谜。然而,西夏岩画及西夏文题记的发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时期的手迹和文物资料,借助于古今所编撰的西夏文辞书和历史、民族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夏人活动范围以及在宗教、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发展的脉络,认识它的发展规律,对于发展中华民族体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79年试用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章中有《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其中讲到了西夏第一代皇帝元昊时期创制西夏文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对西夏文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还在第10页附了一个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插图。图中包括四个词共八个字,左边是西夏文,右面是汉文。按理每个汉文词应是相对应的西夏文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59页,印有西夏文字的字样,初看似曾相识,细看却一字不懂。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史书记载,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对汉族文化比较精通,他在处理军国大事以外,还致力于提高民族意识。公元1036年,即元昊公开称帝的前二年,元昊为摆脱汉族政权的控制和影响亲自主持并参与了西夏文字的创制工作。但由于西夏文字是以汉字为模式,参照党项羌族的语言特点而制定的,所以我们今天看起来就产生了似懂非懂的感觉。西夏字和汉字一样,有部首,有偏旁,并且是把若干书写符号构成方整的一块,因此从字型结构上看,西夏字也是一种典型的方块  相似文献   

13.
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在各自疆土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金史·食货志》五载:“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榷场贸易出现于公元十世纪末,结束于十三世纪后期,历经近三百年,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它是通过在边地州军设置榷场,由榷场上的政府官员严格管理、评定货色等级、兜揽承交、征收商税等条件下进行的商品交换.  相似文献   

14.
赵坤 《家教指南》2023,(1):93-100
西夏效仿中原王朝,以儒学作为官方学术。然而阐发儒家哲理的易学内容,在西夏文献中却罕有记载。从出土文献来看,西夏民间使用的易类知识大多是汉地术数中的卦象符号,与义理之学关系不大;而西夏易占文献内容的变化趋势,则反映了西夏人对易类知识由全盘接受到自我理解的过程。与之相比,西夏官方获取的易类书籍多为义理易学著作,然而斡道冲撰写的《周易卜筮断》,却是以“卜筮”为题,属于象数易学的范畴。这一选择既符合西夏人将易类知识归于术数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宋代易学的成果。这种偏重于筮法的易学取向,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易学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人们常用“积贫积弱”来概括宋代国势。确实,宋王朝从建国到灭亡几乎从未摆脱内外交困的境况。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先是契丹、西夏,后来又有金、元时常骚扰侵入,宋王朝与它们打仗败多胜少;而国内,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据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记载,两宋农民起义总数达四百三十三次(实际仍不止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  相似文献   

16.
论西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建立在甘宁地区的一个政权。党项族依托西夏政权,以本民族文化为主,吸收、溶化汉族、藏族及其它许多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甘宁地域文化,这就是西夏文化。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本文对西夏文化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和鲜明的特色性,而且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东亚、东南亚甚至中亚的建筑形制。西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领导的多民族政权曾屹立于11至13世纪的中国西北,并与两宋、辽和金并立近两百年。因此西夏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各个方面都深受中原文化及中亚诸国文化的侵染,其表现在建筑方面也是如此。西夏的历史资料、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中有一些关于其建筑方面的记载,其表现了西夏建筑的形制、材料、类型等诸多信息。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使读者对于西夏建筑的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西夏建筑与中原建筑的异同有一个初步感受。  相似文献   

18.
宋、辽、西夏、金时期,汉族建立的中原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并立,各政权之间以正统相标榜:宋承周统,金承宋统,辽承晋统,西夏承唐统,并为其正统论寻找德运依据。相比于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宋朝在构建正统地位时有着文化和地域上的天然优势,宋朝立国之初便有德运之争和正统意识,而辽、西夏、金则是随着文明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进而利用德运等多种手段塑造自身正统地位。宋、金将德运作为一种显性和必要的手段来确立自身正统地位,火德和土德分别是宋、金官方论证后的法定德运;辽、西夏更多的只是将德运作为一种塑造自身正统地位的参考依据,其德运并未上升到法定德运的地位。辽、西夏、金利用德运来构建自身正统地位一举背后反映了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有力影响及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认同观念。  相似文献   

19.
沈括《梦溪笔谈》是一部科学杰作,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法、算学、物理学、医药学、地理地图学、考古等诸多领域,在国内外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本文选取《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的五首军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沈括生平,通过分析军歌,从文学作品的新视角,来窥探北宋与西夏等民族政权的关系,为宋夏之战及一些历史名词由来作考释。  相似文献   

20.
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宁夏,在远古时代,这里有匈奴、戎狄、吐蕃、回鹘、古羌党项等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公元1038年10月11日,党项拓跋氏后人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西夏属地有现在的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古一部分地区。 西夏从建国到灭亡共一百九十年。我现就西夏的教育状况作一概述。 西夏教育就其内容及实质来说,它和汉文化属一个体系,是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和继续。唐宋两代设科举制,在西夏受到重视,西夏设童子科、进士科,举行科举试。西夏齐王遵顼曾以第一名进士擢升大都督府主。西夏教育的内容多以汉文化的经书为主。李元昊曾让野利仁荣用他自制的蕃文翻译汉《孝经》、《尔雅》、《四言杂字,向党项族人进行灌输。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