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传统国际责任理论固然在很多问题上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跨界污染的现实,但在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之外的许多跨界污染事件的责任中仍不可或缺。传统国际责任理论其实是与国际损害责任并行不悖的制度,两者相得益彰,各补其短,共同构成了完备的跨界环境污染国际法律责任的全面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际不法行为引起的国家责任是国家责任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于其构成要件,理论界一直有分歧,尤其是对于损害后果是不是该种责任的构成要件,争议颇多。损害不仅包括物质性损害也包括非物质性损害,赞成损害后果是国家责任的一个单独的构成要件的学者,其实主要是把损害局限在有形的、具体的损害之上。从国际不法行为的视角而言,行为本身含有对他方造成损害的意义,而且一国做出了某些国际不法行为显然是违背了某项国际义务,从国际义务的角度来看,任何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非物质性损害;从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关系上看,损害应规定在初级规则中,而非次级规则即国家责任中;从其承担方式上看,不仅包括赔偿,同时还包括赔礼道歉、保证不重犯、恢复原状等。因此单独考虑损害后果是多余的,可以将其作为后续赔偿的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跨国环境污染事件逐增,对全球和相邻国家及地区造成严重危害,行为国家应在这些事件中承担国家环境责任。国家环境责任的法理基础是基于侵犯了环境权。国家环境责任的构成不以造成实际损害为标准,这是由环境污染的特殊性决定的,应该突破传统国际法理论界限引入“即发侵权”理论,发挥对环境更有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际损害责任制度的法理基础问题,目前国际法学界争议激烈,然而各种学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力求为该制度寻找一个单一的法理基础。笔者认为。法律上任何一项制度。其法理基础或者说法理依据可能是一个原理,也可能是多个原理的结合。在前一种情况中。只要运用一个法律原理就能够对某项制度的存在进行完美而穷尽的论证;而在后一种情况中。只有同时结合几个法律原理才能把某项制度存在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合理性解释清楚。国际法上损害责任的法理基础就应该属于后者的情形。因此。笔者认为应从法的公平价值和秩序价值、违反国际义务并有损害结果发生以及公平责任原则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和把握国际损害责任制度的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者有关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认识根源于德国学者的理解 ,从行为的角度来认识 ,以行为来决定责任请求权 ,再以责任请求权来进行损害补偿。由于追究法律责任的目的在于将全部的损害加以补偿 ,使之恢复到损害发生前的状态。故而应当是责任服从于损害的补偿 ,而不是损害的补偿服从于责任。为此 ,应当从损害的角度来认识责任的竞合 ,根据损害种类的不同 ,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损害作为现代特殊侵权之一,具有不平等性、价值性、不明确性和缓慢性特征.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免责条件有不可抗力,受害人自身责任和第三者过失三种.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问题倒置,这对于解决环境民事纠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人身损害事故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人身损害事故可分为与教育管理职能有关和与教育管理职能无关两大类,处理时应遵循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公平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对因自杀、实习以及第三人的行为而引起的学生人身损害事故,应按照民法的精神判令学校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可预见性规则是多数国家和有关国际法律文件用来限制违约方赔偿责任的基本手段.在考虑损失的可预见性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法官的判断,比如合同的价金等因素.可预见性规则与相当因果关系说在实际操作的结果上非常接近.我国《合同法》第113条第一款应将损害分为“通常损害”与“特别损害”,并增加下述内容:如果损害是因为违约方的欺诈行为所致,那么即使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违约方也要对损害加以赔偿.  相似文献   

9.
主要探讨医疗美容损害的确认和鉴定标准,损害赔偿责任和责任竟合制度及损害赔偿范围等法律问题.认为:医疗美容不同于生活美容,也不同于医疗救治;医疗美容损害赔偿是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竟合,是赔偿请求权的竟合;应建立医疗美容损害的确认制度及鉴定标准;医疗美容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法主体在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造成损害时应承担国际责任的规则已成为广泛接受的法律原则,但国际损害责任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法理体系,应从不当履行国际义务、严格损害赔偿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把握损害责任制度的法理基础,使国际赔偿责任真正达到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11.
出于受害人利益保护和各方利益均衡的考量,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除外责任的部分内容应作一定的限缩解释。只有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单一近因,且企业已采取了合理措施时,保险公司才可以全部免责。除“第三人遭受的损害”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也属于除外责任的范畴。应设立环境污染救助基金,对应急处置费用和紧急情况下的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在一定限额内予以救济。除外责任中的“环境污染犯罪”限于故意犯罪。过失导致环境污染犯罪时,保险人应当按照企业的过错程度,按比例给付保险金。纯粹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属于除外责任的免赔范畴。当企业故意导致环境污染犯罪时,保险人在给付应急处置和清污费用后,可以向企业追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生产方式的革新和公众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跨国界的产品责任案件呈现出新的特征:侵权行为的间接性;侵害行为的高科技性和复杂性;损害程度的深刻性及范围的广范性;侵害行为的多方参与性。而我国没有调整涉外产品责任的专门法律制度,此外关于涉外产品侵权责任的准据法过于简单和僵化,无法适应调整日趋复杂的涉外产品侵权法律关系的需要。因此,可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以期完善我国的涉外产品侵权责任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救济生态环境损害、 保护生态环境公共权益的消除危险责任,不同于传统民法救济私主体人身财产权益的消除危险责任.实证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损害民事司法救济适用消除危险责任,存在法律依据不足、救济不及时、责任落实困难等问题.比较而言,环境行政监管手段适用消除危险责任,具有法律规定明确、救济及时、责任易于落实等优势.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的目的是解决"政府失灵"问题,但法院不能替代政府行使监管职责.据此,我国应当完善并优先适用生态环境损害消除危险行政法律责任方式;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的重点;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多样化的消除危险责任承担方式;待条件成熟后制定专门的自然保护法及损害救济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跨国投资者母国与东道国的环境责任问题,认为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球关注的今天,国家在跨国投资领域的环境责任规则酝酿着新的发展。东道国除了要对境内企业的活动造成跨国环境损害承担一定的赔偿义务之外,还负有不得以降低环境标准的方式吸引外资的义务;母国应承担防止其国民或公司在国外实施有害行为的义务,以及为受到其海外跨国公司侵害的受害者提供救济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因环境污染而导致的侵权行为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民事侵权行为的特殊侵权行为,但在我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当中.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原则仍为传统民法的同质赔偿原则,这导致了对受害人的救济严重不足和对加害人的制裁不力。本文在分析同质赔偿原则局限性的基础上认为: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领域适当地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是必要可行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民事责任的救济、制裁与预防功能,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民法中侵权行为法理论,结合当前学校管理现状,扼要地分析了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损害时,学生与学校各自应负的责任及学校免除责任的条件。从而有助于规范学校对学生监护、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学生法制、纪律教育,防范学生意外损害,确保未成年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跨国环境侵权事件不断发生,不仅给发生污染事故的本国及国民,也给他国境内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或损害威胁,为此各国都加强了对跨国环境侵权问题的研究及相关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完善。尽管如此,与跨国环境侵权发展的实际情况相比,相关的国际和国内法却仍然很不完善。只有少数的国际法文件和国内立法规定了相关的特殊冲突规则,其余都直接用一般的冲突规则来解决此类问题。我国的相关立法现状体现了我国立法的先进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动物引起损害的严格责任在英美侵权法史上由来已久,英美侵权法根据动物损害的对象不同适用不同的原则。当动物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时,如果是野性动物或者是具有野性倾向的动物造成损害,法律适用的是严格责任原则,如果是家畜造成损害法律适用的过错责任原则。在这大的原则下存在一些例外。当动物造成财产损害时,法律就不对动物进行区分而统一适用严格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一个案例分析了实践中常见的一种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情形,认为它既不同于好意同乘,也不同于公路客运合同,并将其命名为准好意同乘的行为。本文分析了对这种情形致人损害时的责任承担,并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英美侵权法体系中一项重要制度,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的适用前提是行为本身构成损害诉因。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大致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受害人没有实际损失;二是不能证明具体损失。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不同于小额的实质赔偿金,并且有时可以与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并用。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的功能是,证明原告的个人品质是值得信赖的,进而为原告确认权利,以及寻求败诉方承担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