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媒体发展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技术及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意识形态主体的自主性、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影响了意识形态发展的格局、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执政党应进一步探索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创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格局,强化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多渠道提升公众新媒介素养,注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新媒体安全,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发展的权力核心与道义基础,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文化的发展进路。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趋势下,世界领域的意识形态博弈更加隐蔽而激烈。基于此,应从多重维度加强对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和理解,把握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条件,针对新媒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发展,健全新媒体信息安全防范及保障机制,并着力完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容体系,以有效应对复杂信息洪流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危机。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如何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当前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水平较高,日常应用较为普便,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可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借助新媒体技术坚守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等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相似文献   

4.
王佩秀  王滨 《教育探索》2023,(10):54-59
在新媒体视域下,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蔓延使娱乐本质异化,争夺高校主阵地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成为亟须解答的问题。泛娱乐主义思潮通过消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解构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弱化大学生的理性认知等多重维度实现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赋魅,而思想观念的客观基础、商业资本的内在逻辑、现代媒介的技术支撑、高校教育的缺乏引导共同构成了内在诱因。基于此,从深化思想根基以及夯实阵地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媒介形态,传统领域中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如何发展,是被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掩盖,还是充分借助媒介的传播力量进一步增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话语权,成为专家学者一直关注的重点话题。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十分尊崇的一种主流思想意识,也曾经一度被社会大众的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由此可见,在新旧媒体思想文化交融与意识形态不断遭受冲击的全新社会发展公共场域中,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在新媒体虚拟时空中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面临多重挑战: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受到冲击;民众媒介素养与媒体技术发展之间出现失衡;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宣传方式出现了"折旧"等。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与多元思潮的平衡,创建生动、客观、理性的传播体系,在宣传内容与事实背景之间实现紧密链接,才能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打开全新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7.
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传播的目标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媒体时代,有效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做到"两化":做到理论宣传基于现实而又观照现实、结合生活需要进行重复性宣传、转变话语表达与实现多元媒介融合共生的生活化传播;实现将学校教育与大众传媒、个性化与群体性、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量,要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选择。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交流日益频繁,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意识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选择,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创设了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新境遇。在新媒体全面渗透下,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出信息来源立体化、主体对话经常化和方法手段多样化的新特征。但浅阅读习惯、信息传播迅速及大众话语表达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必须积极转变理念,准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提升思维能力,系统认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紧贴现实生活实际,充分调动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关照重点领域,扎实开展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出现,对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文章重点分析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杂志、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并以交互性、共享性、社群化、即时性等赢得了受众的青睐,成为新闻信息和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新媒体颠覆了自上而下、独白式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带来了价值认同缺失、拜金主义与消费主义横行等问题,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此,应创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内容、方式,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活化革新,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不仅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便捷,而且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重要影响。新媒体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媒体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互动不足、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滞后、教育主体合力作用发挥不够等,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必须采取健全管理体制,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整合信息,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搭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平台等对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旧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效力。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加强大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开设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训高素质的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队伍;通过大众媒体在全社会传播新媒体媒介素养知识;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促进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然而,当前高校党建在新媒体建设步伐、党务工作者媒介素养、学生党员自控能力、新媒体信息监管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鉴于此,应当从强化主流媒体声音、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党员对传媒信息外化践行的能力、强化信息监管机制等四个方面不断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传播内容的多元化、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为其改革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通过掌握新媒体这一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符合客观实际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信源日益“个人化”、信息发布及时性和信息交流互动性的特征为廉政文化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廉政文化又为新媒体语境提供主流文化的引领新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树立开放互动的廉政文化传播理念、创新廉政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塑造大学生作为媒介消费者的鉴赏力和批判力。  相似文献   

17.
许鑫 《天中学刊》2011,26(1):109-112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的内涵及外延有了新的变化,通过对新媒体事件与传统媒介事件的比较,我们发现新媒体事件是"新"媒体事件,不是"新媒体"事件,它与传统媒介事件的本质差异在于:一是草根阶层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二是事件的社会效果并非维护现存统治秩序,而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挑战。与此相应,新媒体事件的类型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8.
VR技术是发端于二次元文化的新兴媒介,其发展和应用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焦点。VR技术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VR技术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契合点,探寻主流意识形态传播+VR模式实施策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跨媒介传播。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介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通过在福建师范大学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并从抓媒介素养教育主渠道、创新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和加强媒介素养教师队伍三方面入手,探讨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分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以及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然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包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改善互联网舆论生态;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