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丹小字■和■读[γal],原字小读做[del e],原字■为其变体。原字大与女真字[fin]有字源关系,读音相同。原字杏应读[ueI]。原字(?)读为[nel],原字山亦读[nel],但在音节末尾可能带有隐现辅音。新出现的原字平是原字■的变体。原字屋应读[tuf]。原字■应读[le]。原字佥读[m]。原字■可构拟为[uei]。文中解释的契丹语词有13条。  相似文献   

2.
契丹小字 和 读[γal],原字小读做[del &;#232;],原字 为其变体。原字 与女真字[∫in]有字源关系,读音相同,原字杏应读[uei]。原字 读为[nel],原字山变读[nel],但在音节末尾可能带有隐现辅音。新出现的原字平是原字 的变体。原字 应读[tu∫]。原字 应读[le]。原字 读[m]。原字 可构拟为[uei]。文中解释的契丹语词有13条。  相似文献   

3.
契丹语数词及契丹小字拼读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说明了相关的三个问题:一个是《契丹国书》中一个古老传说所说三个皇帝,实际上与第一、第二、第三没有联系,因而讨论数词时可以不受它的影响;二是基数词与序数词的关系。基数词与序数词的写法不同。对基数词的读音历来有不同意见。本文认为,从序数词构成成分的分析和拼读当中可得出基数词的实际读音;三是关于契丹小字的拼读法。根据契丹小字原字的分类和元音和谐规律,可探索出比较接近契丹语实际的拼读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契丹文字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资料的陆续出土以及新原字的不断出现,重新制定“契丹小字原字总表”的任务摆在面前。为了给学术界提供一个可靠的契丹小字原字表,我们比较各种新旧资料,并充分利用检索统计的方法,对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原字表”进行增减,鉴别出了430余个契丹原字。并以通用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编排已发现的所有原字,重新制定了一个原字总表。  相似文献   

5.
从契丹文推测汉语“爷”的来源刘凤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关键词:契丹文,大字,小字,汉语,爷,来源根据学界近年对契丹文字的最新解读成果,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有“年”和“父”两个意思。这是由于在契丹语中“年”和“父”同音而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是表...  相似文献   

6.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7.
(一)上声相连,前变阳平普通话的上声是一种降升调,调值由半低降到最低再升到半高,拐弯大,连读难.因此,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声音节连读时,前面的上声就变读成阳平,即由降升调变为升调.1.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一个变读阳平.如:勇敢 领导 广场 举手 很好2.三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两个变读阳平.如:展览馆 管理组 手写体 纸老虎(二)叠字形容词后半读阴平在普通话里,叠字形容词的后一字或后两字如果不是阴平字则往往变读阴平调.1.后一字不是阴平字变读阴平调: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挑山工》一课时,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课中的“黑黝(YōU)黝的肌肤”中的“黝”为第一声,而《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晒得黝(YǒU)黑发亮”中的“黝”为第三声。“黝”字在本册中连续出现两次,但是声调却不同,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发现“黝”字为一个声调(YǒU),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普通话连读变调的缘故。什么是连读变调呢?语音上在连读音节中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连读变调,如“不”字,单念时读第四声Bù,称为原调、本调或者单字调。如果它的后面有个音节也是第四声,则读做第二声Bú,如“不去、不…  相似文献   

9.
任涛 《语文天地》2013,(19):7-8
文言文阅读题令高中生最感头疼,大部分高中生都说文言文难。文言文确实难,如果要问学生文言文阅读难在何处,他们会说:"读不懂!"如果再具体询问,大部分的学生会说,每个字都认识,但放在句子中就搞不懂了。为什么每个字或词学生认识,而放在句子中学生就拿不准了呢?针对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青年开头读文言,语汇与文法大多是生的,就一个个字看,也许都认得,  相似文献   

10.
《日月明》     
第一课时一、复习拼音和熟字1.复习声母、韵母和音节。ie iu an in-ingen-eng c-ch z-zhmie xiu xian linming chen cong2.复习汉字。月人土小田大鱼木羊火日目这12个字里面有两个字都“读mù”,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3.小结。你们刚上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学会了汉语拼音,还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真了不起!一会儿在学习中可别忘了这些老朋友啊!二、导入新课1.学习“明”字。你们知道吗,在这12个字里面有的字合起来还能组成新字呢!点击课件(“日”“、月”变“明”)。认识吗?快拼一拼。有了汉语拼音的帮助,我们就知道这个字是不是读对了。用…  相似文献   

11.
轻声是普通话语音特有的一种音变现象。由于各地方言大多没有轻声读法,因此常常听到一些教者只笼统地说,轻声就是在有的词中第二个字要轻轻读。我认为这种讲法不够准确,细致,没有抓住学习轻声的要领,因此我认为有必要研究一下怎样教读轻声这个问题。什么是轻声呢? 轻声是在两个或两三个音节连读时,后一个音节因受前一个音节的影响面失去了它  相似文献   

12.
契丹小字数词“影子字”指的是数词本字右侧带点的形式。过去有人认为它是与本字个位数词对立的十位数词,或与与本字基数词对立的共数词。本文分析了出现在契丹小字碑刻资料中的全部数词影子字,发现它与书写形式上的礼仪或情态要求有关,主要表示对限定对象的某种敬意,也可表示对限定对象数量上的某种强调。其词汇意义完全相同于不带点的小字,在语法关系上也与共数无关,属于基数,只是兼具慨括复指的功能而已。而这种概括复指的功能,也正是阿尔泰语系许多语言的基数词所共有的。  相似文献   

13.
第四节 数词     
《中学文科》2008,(11):16-19
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基数词表示数目,序数词表示顺序。一、基数词1.1-12为独立的单词,有其各自的形式,如one,two,three,four,twelve等。2.13-19都以-teen结尾,单词中的两个音节都读重音。如thirteen,fourteen,nineteen等。3.20-90十位数的整数都以-ty结尾,单词中的第一个音节重读。如twenty,thirty,  相似文献   

14.
《浙江吴语分区》中关于“浙江吴语分区分片例字字音对照”中第106号字“帮”、115号字“窗”、116号字“双”,桐乡读音描写为(?)、(?)和(?). 112号字“长”、113号字“肠”,桐乡音是(?)、(?).这五个字的韵母果真相同吗?不.如果请住在今县城(梧桐镇)的人来读,则“帮”、“窗”和“双”字的韵母都是(?).但请居住在崇福镇的人来读则都是(?).“分片例字字音”表上所列说明:“帮、窗、双”三字韵母(?),在长兴、安吉、上虞、余姚、黄岩等地是这么读的.我们姑且不说上述几个县的读音,只说桐乡县内这样的不同读音应怎样认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出土材料,指出原字通过构形等手段,派生出一个分化字来记录原字所记录音义的一部分。但原字和分化字所记录的音义并没有完全独立分开,两者在较长时间内共享着某些词义,即分化字虽然承担原字的部分音义,但原字内仍然经常记录这部分音义,并没有由于分化字而丢弃这部分音义。原字和分化字长时间存在一种"词义共享"现象。对于原字和分化字的"词义共享"现象,我们要从历时的角度,分阶段考察原字和分化字何时属于通假,何时不属于通假。  相似文献   

16.
<正>老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看起来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就两个字:读与写。如果教与学都从这两个字上下工夫,就不愁教不好语文,学不好语文。难道不是吗?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作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那么,答案就有了。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代汉字数量少,一个字往往要代表好几个词,后世为了避免一字代多词所引起的误会,就另造新字分担了原字的一部分功能,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古今分化现象。但在古籍中仍是分化以前的情况,古字的音就得依照分化后的今字的音来读。如:见:见的本义是“看见”,应读ji...  相似文献   

18.
(教师播放第一段动画: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熊哥哥大y拉着熊弟弟小i的手高高兴兴地出去玩。兔姐姐大w带着兔妹妹小u挎着篮子开开心心地去采蘑菇。画面上出现了两个音节:yiwu)师:这两个音节,不需要拼读,是整体认读音节。怎么读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生:我会读第一个音节。(学生尝试读,读正确了)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呢?生:因为这个音节前面一半是声母y,后面一半是韵母i,所以音节就读yi。师: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呢?(又有两名学生试读,发言大体相同)师:你们真是会动脑筋的好孩子,说得很有道理。现在,老师也想读一遍(教师范读)。你们听出来了吗?…  相似文献   

19.
片断一:(ie读准后,开始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e)师:ie是个特别爱帮助人的好孩子,它总想帮小朋友多识字,可它是一个复韵母,不能单独成音节,这可怎么办呢?它的一个小伙伴给它出了一个主意,ie听了高兴极了,摇身一变———看,它是怎么变的呀?(动画演示:小i变成大y组成整体认读音节ye)(学生露出惊喜的神情)生1:我看到小i一转身就变成了一个大y。生2:我发现小i变成了大y。师:是呀,小i变成大y后就组成了一个整体认读音节,让我们来猜一猜,该怎么读呢?生1:ye。生2:整体认读音节ye。生3:因为小i和大y的读音差不多,所以小i变成大y后还读ye。师:小朋友可真爱…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里"玫瑰"一词中的"瑰"字的声调读法有分歧,有人读平调,有人读降调,有没有一个标准?这牵扯到普通话轻声的读法问题。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普通话里读轻声的字有两类,一类是语法的轻声调,规律性较强,一类是词汇的轻声调,规律不明显。高等学校的《现代汉语》教材里对此都有比较详细介绍。但轻声字怎样读,却谈的不甚明确,这就导致了分歧的产生。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普通话里的轻声字有两种读法,一种读的轻而短,一种读的重而长。重而长的读法出现在阳平字后,轻而短的出现在非阳平字后。教材里只说读的轻而短,对重而长的大都没有谈。轻声是普通话的一个特色,在大学的现代汉语课的教学中也是个难点问题,需要给予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