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又长高了不少.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的身高? (五位学生汇报身高:149厘米、146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2厘米.)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计一下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生1:我估计可能是142厘米.因为平均身高应该接近中间身高.  相似文献   

2.
【实录】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又长高了不少。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的身高?(五位学生汇报身高:149厘米、146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2厘米)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计一下这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生1:我估计可能是142厘米,因为平均身高应该接近中间身高。生2:我估计可能是141厘米。因为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17厘米,所以,我想平均身高应该与最高身高相差8.5(17÷2)厘米,所以是149-8.5≈141厘米。生3:我想可能是140厘米,但我说不出理由。师:大家的猜想很丰富,也很真实。究竟这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相似文献   

3.
一、探究平均数1.估计平均数的范围。师:同学们,四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均数的问题。(出示问题)有这样一个问题:白鸽小队男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这个小队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知道的请举手。(大约有10个学生举了手,大多数人面带疑惑)生:我觉得这个小队平均身高是141厘米。师:141厘米,你是怎么想的?生:(142 140)÷2=141(厘米)。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有四五个学生举手,大多数学生仍然有些犹豫)生: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还不知道,不知道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师:也就是说,你认…  相似文献   

4.
李志胜 《江西教育》2012,(35):42-43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求平均数"一课时,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收获精彩,提高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片段一自主尝试引发创新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怎样求出几个人的平均身高?生: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  相似文献   

5.
犤片断1犦师: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看淘气遇到了什么困难?(出示图,图略。)请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生1:淘气想:“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生2:我从图中知道这座桥限高4米。生3:图上告诉我们汽车高3米。师:图中的信息看明白了吗?还有问题吗?生4:“限高”是什么意思?师:问得好。谁能帮帮他?生5:“限高”的意思是不许超过的高度。师:这座桥不许超过的高度是几米?(4米。)汽车能不能从桥下通过?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致觉得3米4米,汽车能从桥下通过。犤评析犦此教学活动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又长高了不少。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的身高?(五位学生汇报身高:149厘米、146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厘米)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计一下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生1:我估计可能是142厘米。因为平均身高应该接近中间身高。生2:我估计可能是141厘米。因为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17厘米,所以,我想平均身高应该与最高身高相差8郾5厘米,所以是149-8郾5≈14厘米。师:究竟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有没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自主验证,全班交流)生3:(149+146+136+132+142÷5=141(厘米…  相似文献   

7.
李志胜 《江西教育》2012,(12):42-43
<正>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求平均数"一课时,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收获精彩,提高了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赏。片段一自主尝试引发创新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怎样求出几个人的平均身高?生: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  相似文献   

8.
课堂回放一(教师A):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同学们为了布置教室,买来了漂亮的绸带.(出示例1中的长方形直条图,如下图)3/10米 师: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小芳做了3朵这样的绸花,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小芳所用的米数吗?(学生在练习纸上涂色) 师:做3朵绸花一共用了多少米绸带?你能列式表示吗? 生:9/10.(教师的第二个问题还没问完,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你们会列出算式吗?(教师依然按照教学预案进行) 生1:3/10×3. 生2:3/10+3/10+3/10. 师:你能算出3/10×3的结果是多少吗?  相似文献   

9.
某次听了潘小明老师上“平均数应用题”一课,深有感悟。在这节课的练习部分潘小明老师做了一个设计:1.出示: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40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全班学生平均身高是多少?2.学生尝试解答。3.选择:A.(140 142)÷2=141(厘米)B.缺少条件,不能做。C.全班学生平均身高在14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不同的“错误”观,将成就不同的课堂。下面两个教学片断,透视出数学课堂教学中处理学生“错误”的一些不当之处。一“、快刀斩乱麻”[案例]“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教学片断教师出示: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生1:(270 300)÷(3 5)=71.25(千米)。师:很好!谁来说一说想法?生2:先求出总路程和总的时间,再用总路程除以总的时间,就可以求出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生3: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但结果却和他的不一样。师:…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学习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新教材第五册第64页“认识‘千米’”后,让学生亲自感知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真正体验“1千米”有多长,使这个概念不再抽象、空洞;2.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交往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品质;3.联系实际走进生活,培养他们的实际生活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请大家用手比划出1厘米、1分米、1米的长。穴生比划雪你能比划出1千米吗?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1千米好长,用手没法比划的。师:对了!千米是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常用的单位。【评析:…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片段回忆片段1:师:昨天我们认识了反比例函数y=k/x,你们认为反比例函数有图象吗?生:有.(学生齐声回答)师:大家想知道反比例函数图象是什么样吗?生:想.(学生齐声回答)  相似文献   

13.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白杨》时,摈弃了繁琐分析的套路,加强了学生读书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他读讲课文的一个片断: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形容白杨的一个词语找出来,看谁找得最准.(学生读书、思考)生:高大挺秀.师:对.“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呢?要想理解这个词语,就得认真读书.我请一个同学从第3自然段读.(指名读)  相似文献   

14.
【案例】“分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断:(出示例题:把45米的铁丝平均截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师:同学们会列式吗?生:会,“45÷2”。师:这是一道分数除以整数的题。虽然我们还没有学过,但是老师相信根据大家已有的知识经验,一定能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和解题方法。生1:45÷2=25 (米),因为把45米的铁丝平均分成2段,求每段长度,可以用除法计算。师:那为什么结果是25呢?生1:因为45里面有4个15 ,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5,也就是25。师:说得很有条理。还有其他方法吗?生2:45×12=25(米),因为这题把“45米”看作单位“1”的量,求每段长度就是求45米的12…  相似文献   

15.
有位教师教学《村晚》时,对“山衔落日浸寒漪”句中“衔”的教学真可谓匠心独具. 师:“衔”是什么意思? 生:“衔”是指人用嘴含的意思. 师:这里是这个意思吗?谁能联系上句想想它的意思.(请一学生朗读一、二句,教师随手板书)右图  相似文献   

16.
万常鸣 《江西教育》2012,(11):38-39
一读 师: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字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生读)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的地位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相似文献   

17.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嫦娥奔月》第一教时。(指导学生朗读词语)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理解了哪些新词呢?生:我理解了“敬重”一词,意思是恭敬尊重。师:那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后羿。生:我理解了“奸诈”一词,意思是虚伪、狡诈。师:你读这个词想到了谁呢?生:我想到了逢蒙。生:我理解了“贪婪“一词,意思是不知满足。师:你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逢蒙。生:我理解了“接济“一词,意思是从物质上支援。师:你想到了谁?生:我想到了嫦娥。师:能结合课文内容,把这些词语适当归一下类吗?生:“敬重”是与后羿有关的,“接济”…  相似文献   

18.
案例描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页-29页)……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感受?能谈谈吗?生1:今天我的收获可大了,我明白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生2:我通过今天的学习懂得了平均数反映的是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让两名同学汇报自己的身高。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故意找班上较高和较矮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学生回答,当学生说出不高不矮的某同学身高作标准时,老师及时…  相似文献   

20.
片断一:平均数的产生选两组学生进行拍乒乓球游戏,其余同学记录。师:哪一组赢了?为什么?生1:B组赢了。因为B组的5号一个人就拍了14个,比A组的每个人都多。生2:A组赢了。因为A组比B组少了一个人,A组的总数反而比B组多。师:还有没有其他意见?生3:A组赢了。因为A组总数32个,B组总数30个。师:人数不相同的时候,我们算总数合理吗?生:(齐答)不合理。师:那么应该算什么才更加合理呢?生4:算平均数。师:大家同不同意?生:(齐答)同意!师:这位同学太棒了!他为我们请来了一位新朋友——平均数。(揭示课题:平均数。)[评析:课一开始,创设轻松有趣的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