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反弹琵琶     
【一技】“反弹琵琶”是指写作中从某一习惯见解或者传统观念的反面进行立意的构思模式。它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者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者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反弹”即从某一观点的对立角度来确立新见解,提出新主张。它能使思维不落窠臼,锋芒毕露,使文章标新立异,别具一格。譬如“,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本来是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有人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之举虽不足取,但他预感到形势有变后,立即逃离岗位而另谋生路,这比那些…  相似文献   

2.
反弹琵琶     
傅建军  肖念 《初中生》2006,(29):4-6
[一技] "反弹琵琶"是指写作中从某一习惯见解或者传统观念的反面进行立意的构思模式.它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者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者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反弹"即从某一观点的对立角度来确立新见解,提出新主张.它能使思维不落窠臼,锋芒毕露,使文章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3.
“反弹琵琶”,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它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即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表达新的思想。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开卷不一定有益”、“不妨对牛弹琴”等,就属于“反弹琵琶”。作文时采用逆向思维进行构思,会为你打开一片新天地,使文章富有新意。  相似文献   

4.
<正>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还有个形象的名字叫"反弹琵琶"。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人、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议论文中的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逆向思维常常会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观点,进入新境界,收到独辟蹊径、出奇制胜的效果。一、对传统观念逆向求异传统观念是历代人们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但有一些传统观念有着认识上的局限性,如果站在现代的视  相似文献   

5.
“反弹琵琶”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它突破思维定势,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即反其常而用之。“反弹琵琶”是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运用它,往往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发人深省的效果。本文对“反弹琵琶”的技巧进行了初步探究和尝试,并研究了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斌 《同学少年》2009,(10):8-8
"反弹琵琶",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它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即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表达新的思想。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开卷不一定  相似文献   

7.
不少的成语、格言、警旬、寓言等,往往以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口耳相传;但不能否认,其中有一些所揭示的哲理确实带有一定局限性,因而受到了人们的“非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弹琵琶”。“反弹琵琶”指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文以意新为贵”。所谓“意新”,就是立意创新,立意时能从一般中见特殊,从陈旧中出新鲜,一反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运用发散思维中的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寻人所未寻、想人所未想、提出新颖的观点、发表独到的见解,从而创作出人之未言、人之未写的奇妙文章。笔者曾以短文《水啊,水》为材料,以“水”为话题进行发散思维的作文训练,同学们一下子竟然想出上百条有关“水”的话题。或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或透过表象、深入探究,使老调翻出新韵、从平淡挖掘深邃,更是可资借鉴、值得圈点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9.
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形象说法,所谓逆向思维,是和正向思维相对而言的,它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或见解,打破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朝着多方向去思维探索,找出新的题材或见解,由于它的方向、角度独特,常常使同一题目同一材料的常规思维相形见绌。写作中运用这种思维可使立意不俗,文章常新。古往今来,逆向立意的佳作并不鲜见。唐代诗人刘禹锡一反古人悲秋成案,写出了昂扬向上的咏秋名篇《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提起落花,古人往往慨叹“惜春长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而龚自珍则…  相似文献   

10.
王文建 《河南教育》2005,(12):38-38
“反弹琵琶”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它的意思是:当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正面批评.引导不能奏效的情况下.不妨来个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或许能够解决学生教育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问题情境“反弹琵琶”,实践逆向阅读的探究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以逆向思维阅读文本。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引领学生突破思维定势,逆向揣摩文本的结构特点、主题意境,以及作者的表述方法,甚至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 从语文学习的视角来看,"反弹"就是反其意而用之,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即"创新"理念. 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反弹琵琶"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学生时代的"叛逆"心理较为突出.逆反心理极强的青少年时代,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较强,这就为我们在课堂上顺势倡导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创造了有利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讲,作文的思维过程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过程。顺向思维就是顺着命题者或材料的原意构思文章,中规中矩,不旁逸斜出;而逆向思维则是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构思作文,这就是被人们称为的“反弹琵琶”。  相似文献   

14.
发散性思维是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探索新知识或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活动。它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具有流畅性(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反应迅速)、变通性(思维方向灵活变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新观点)、创造性(对事物的处理或判断表现出独特的见解)的基本特征。欲摆脱学生定势嗯维的模式,就需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文贵创新,而“反弹琵琶”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创新手段,所谓“反弹琵琶”在写作上是指避开常规思维模式而借助于逆向思维从相反或对立的方面去立意构思的一种技法,运用这种技法有时的确可以起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效,从而写出新颖别致、异彩纷呈的文章来。当今中学生的不少优秀文章比如《“班门弄斧”又何妨》,(当代中学生议论文  相似文献   

16.
逆向思维法是思维方法的一种。它是对常规思维的“背离”,即反其道而行之,对那些现成的观点、结论,进行逆向推理。我们在历史学习中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逆向思维,对改变思维定势,丰富历史认识,往往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在考试中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答题,会给阅卷老师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有利于提高考分。逆向思维的方法有三种:换位思考、换角度思考和发散性逆向思考。一、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的特征全部或部分换位后进行思考。我们以学习“美国内战”为例。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独立…  相似文献   

17.
改变角度是智慧,创造往往就是改变角度、从一个新视角看一下。襄樊市第四中学义务教育部校长陈登江的《运用“存同求异”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章,用逆向思维,站在“求同存异”的反面,用“存同求异”的思维方式,审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角度新、思路新、观点新,很受启迪。我能认识到的、可以肯定的是: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它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它集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思维不循常规,勇于创新,它常以联想、转换、引申等思维方法为基础。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刨造能力。它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被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是值得认真深思的。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逻辑的或群体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它善于从相反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迅速转移到另一思路,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许多重大的发明都运用了逆向思维.例如,法拉第在“电能生磁”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萌发了“磁能否生电”的想法,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一、逆向思维及其特征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思维。它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当问题论理顺推不行时,考虑用逆推方法来解决。尤其每当反复思考某个问题陷入困境时,运用逆向思维来变更思维的方向,常能使人顿开茅塞、出奇制胜,收到神奇的效果。逆向思维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创造性逆向思维是打破传统的思维指向和程序的一个超常规的思考方式,善于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侧面去进行思考,因而常使思维找到新的触点,易于获得引发“灵感”的契机,从而致出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