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主参与机制是行政立法程序的核心和精髓.行政立法程序中公众参与具有促进立法民主、实现人民主权、提高立法质量、法的实施以及适应WTO要求的重要价值;当前我国行政立法程序中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机关漠视公民参与权、参与程序的可操作性不够、公民参与意识比较淡漠等问题;对此,必须加强立法、完善配套制度、转变行政机关观念、提高公民意识以及建立责任追究制,从而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行政立法程序的法制化还在许多方面都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必要 ,尤其是公众对行政立法的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立法经验 ,我国的行政立法制度中应当赋予行政相对人立法动议权 ,扩大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广度和深度 ,增强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保护力度 ,提高行政立法的民主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位条例》呈现出规范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缺陷,迫切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全国教育大会所提出的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要求,《学位条例》的修订应将完善学位管理制度作为重点内容,坚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坚持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坚持学位授予质量保障、坚持依法治教和权益保护,并在具体制度安排上重点处理好国家学位制度与大学学位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与学位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与答辩委员会、学位授予基本条件与附加条件、行政权力主导与社会组织参与、管理秩序维护与行政争议解决、学位管理实体规则与程序规则、《学位条例》与关联立法等八个方面的关系,始终把握好修法的总体方向,强化学位立法在制定基本规则、维护公平竞争、化解学位争议、保障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领域虽有很大进步,但因一系列历史、观念等原因的存在,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制度保障和救济不够完善、公众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实践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所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当前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实践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的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制度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是世界各国有效控制行政立法权滥用、弥补其合法性欠缺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中国,同日益激增的行政立法数量、逐步增强的公民参与意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程度严重不足,这与有关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本文在对中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状况进行了细致地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制度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行政立法制度实施控制,是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其中通过程序的设置对行政立法进行过程控制尤为必要。建立“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行政立法程序模式,是实现对行政立法权有效控制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行改立法程序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追求,行之有效的民主参与和立法公开将是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行政许可法》中有关听证程序的规定被喻为中国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该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对听证程序之启动做出了规定,该听证制度透视出了政府在将公众参与引入重大行政许可上的努力。但是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在启动上仍然存在着行政裁量侵害公众参与的潜在危险。对上述条款进行重构,可以在行政裁量基准设定过程中引入公共参与,完善裁量基准的列举方式以及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2000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行政立法的听证程序作了有关规定,这是我国行政法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本对行政立法听证制度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法中有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也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报章应守规则》属于越权所立之法,法律规则也不完备。《报馆暂行条规》没有规定法律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之间缺少一一对应关系,不符合法应明确、肯定的要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法律规范。《大清报律》《钦定报律》是符合立法主体和立法程序的法律,《民国暂行报律》属于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越权所立之法,《报纸条例》《修正报纸条例》《出版法》是不符合行政立法程序的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和法律思维的提升,人们参与环境保护逐渐成为解决环境危机、维护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应从法律层面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顺应环保发展的时代趋势。本文简单概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基于立法参与制度、行政参与制度、司法参与制度三个维度,详细分析当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立法层面、行政层面、司法层面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司法救济制度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近代中国警政的发展,以《违警罚法》为首的治安处罚法规的立法渐趋细密,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重点监控流动人口;广泛援引治安章程予以处罚;制定诸多条款强行灌输国家观念。上述立法演变揭示了近代中国警察治安处罚职权的扩张,彰显了当权政府通过立法寻求权力扩张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立法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既有利于法的执行,又是对公权力的监督。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立法正如火如荼展开,但是还有不少尚需改进之处。参与途径主要有立法听证、立法建议、立法辩论以及组建民意集团等形式。当前仍需建立健全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机制,以促进公众广泛、有序地参与到立法中来。  相似文献   

13.
电子信息技术在行政立法程序中的应用仅触及该技术的表面,尚未充分发挥其互动性潜力,但已对行政立法程序的三个主要目标,即形式性(司法审查性)、效率和参与,产生相当大的冲击。电子信息技术本身仅是一个工具,其成效取决于能否更好地促进行政立法程序目标的实现,使公众参与成为真正的民主实践。这就需要将电子信息技术与行政立法程序的制度设计相结合,最终在参与目标与行政机关必要的形式性之间达成适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董事会是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董事会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独立性与公 正性。以探索建立民办学校独立董事制度的国家政策为指引,审慎移植来自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制度经验, 民办学校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价值在于推动民办学校办学规范化、治理专业化, 强化公益性、增强公信力。分类管理背景下,应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配套政策 正式实施为契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民办教育地方立法和学校法人治理结 构优化过程中,加快推动民办学校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包括选任机制、权责配置、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 内的民办学校独立董事制度体系,助力举办者控制型董事会向以独立性为核心特征的董事会转型。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教师分类问责导向下,按公办与民办或者按教育阶段分类,已经无法概括教师法律责任的分化。实际上,教师法律责任呈现内部与外部的双轨制特征。内部为主、外部为辅的教师法律责任双轨制,有悖于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忽视了平等对待原则,不符合我国基本问责制度,也割裂了教师职业共同体。因此,内部法律责任应进行外部化整合,以行政处罚代替处分与其他处理作为追责方式,更有利于保障教师权利。具体而言,应当用《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处罚种类代替《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48条、第52条中的处分与处理方式,形成以行政处罚为主的教师法律责任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16.
加入WTO以后 ,规章尤其涉及国际贸易的规章必须通过正当程序予以公开或告知 ,而目前我国行政规章在行文技术上存在诸多问题 ,如涉及多余事项、跨越立法界限、行文方式欠规范、超越立法层级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法律规范规制的疏漏有关。我国虽在 2 0 0 1年制定了《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但规章的规制还须进一步完善。规章的控制方式、规章的适当定位、规章的制定规则、规章制定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等问题及相关的对策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行政立法在我国立法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深入,行政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我国的行政存在立法主体缺失合宪性、部门立法化严重、立法随意性大以及监督不到位的弊端。因此,弥合行政立法主体的宪法地位、完善行政立法程序及其监督制度,是当前行政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双被告制度创设伊始是"解决行政复议现实问题的中药",实际却"制约行政复议改革",如此反差值得深思。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对程序标的和复议决定效力的改变否定了双被告制度,应值此契机进行制度检视。为纠正维持率过高,基于"复议决定可诉"和"一体化理论"构建,双被告制度具有强烈问题导向性,存有降低维持率有限、实践中附带影响大、理论内在冲突等弊病。应取消双被告制度并围绕行政复议新时代功能定位就复议队伍和监督体系进行重构,助力行政复议法治愿景实现。  相似文献   

19.
行政立法在我国立法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深入,行政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我国的行政存在立法主体缺失合宪性、部门立法化严重、立法随意性大以及监督不到位的弊端。因此,弥合行政立法主体的宪法地位、完善行政立法程序及其监督制度,是当前行政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