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清末浙江的兴学运动,在戊戌变法前后已初露端倪,到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科举、颁布学堂章程后形成高潮。民国时的浙江,提倡新学,民间办学的情况较为普遍,官办的为数较少。其中民办的当推浙江瑞安的孙诒让,他先后在瑞安办起了学计馆、方言馆、化学堂、女学蒙塾及温州蚕学馆等。几乎在同时,杭州知府林启也开始了兴学活动,他一上任即在省城筹备新式学堂。他们一南一北,互相呼应,拉开了清末浙江兴学的序幕,使浙江省的教育近代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清末浙江的兴学运动,在戊戌变法前后已初露端倪,到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科举、颁布学堂章程后形成高潮.民国时的浙江,提倡新学,民间办学的情况较为普遍,官办的为数较少.  相似文献   

3.
开办新式学堂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借助清末兴学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新式学堂发展成为自己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阵地,徐锡麟任教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新式学堂演变为培育革命力量的基地和清末革命浪潮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潮汕地区既是一个传统书院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又是一个较早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地区。在清末这一场改书院为学堂的兴学运动中,中央政府、地方官员、地方士绅、宗族势力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对兴学运动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潮汕地区地方势力强大、侨商众多的特点也对这场兴学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堂奖励出身制度是清末教育变革的产物.从其诞生伊始,新教育即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和认同危机.为鼓励兴学和就学行为,清政府对高等小学以上的学堂毕业生进行某种出身奖励.学堂奖励出身制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清末新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清末以来的学风等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清末时期的江西高等学校(1902—1911年)清末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江西始有高等学校,时称高等学堂。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江西陆续设有高等学堂10所,其中官办6所:(1)江西大学堂,1902年创办,1904年改名为江西高等学堂,1909年改为江西实业学堂,1911年改为江西工业学堂。(2)江西实业学堂,1905年创办,1907年改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1910年改为江西高等农林学堂。  相似文献   

8.
直隶是清末各省兴学的先锋,办理成效亦极昭著,堪为各地之模范.究其原因,极 重要的一点是官绅协力.封疆大吏教育思想明确,积极倡导兴学,制定各种学堂规章,广筹 教育经费,在办学方向上起着引导作用,在政策上提供了支持,在财力上提供了保障,推进了兴学活动的迅速扩展;基层的州县官员在上级的督促之下,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创建 新式学堂;士绅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广泛地参与地方事务,对于地方官员的行动给予了有力的配合,提供了兴学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 (1 837~ 1 90 9) 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在 40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 ,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他注重师范教育 ,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  相似文献   

10.
吴汝纶是清末著名学者,他在任冀州知州期间,筹经费、聘名师、重实学,大力发展地方文教事业。吴汝纶以经史有用之学进行讲授,超出了应试的范围,使冀州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有所转变。其后任莲池书院院长,创办西文学堂,招收的学生也以冀州人为多。吴汝纶的兴学重教,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冀州的早期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盛宣怀高等教育实践与思想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宣怀是清末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根据“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思想,先后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和南洋公学,成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之发轫.重视高等教育在兴国强民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新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盛宣怀高等教育思想的核心,不少观点至今仍有一定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浙江上虞人。他于清末东渡日本攻读教育和数理,留日期间一度应召回国参与筹建浙江省最早的官办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并受聘担任教务长,学成回来即到校服务,献身于师范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他任该校校长,以后两级师范学堂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仍长此校。他主持浙江第一师范期间,苦心经营,努力创新,成绩卓著,尤其五四期间顺应时代潮流大胆进行改革,因此引发与当局的冲突而酿成声势浩大的“一师风潮”,震惊国内,颇具影响。民国初年,经亨颐被教育界同仁公举为浙江省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一、奖励出身制度的历史沿革 奖励出身制度。即通过奖励办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它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选才制度,主要体现在奖励新式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上。奖励出身制度产生于科举废除的前后一段时间,确切地说是1905年前后的十来年时间。奖励出身是随着清末兴学堂和派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4.
保定初级师范学堂是清末兴学急需师资的产物,也是畿辅重地率先垂范的杰作,其创始人为我国近代教育家严修,1904年仿效日本寻常师范创建于保定城西张公祠,至今已有104年的办学历史。  相似文献   

15.
清末大官僚、洋务派的最后首领张之洞重视兴学育才。从政40余年中,他不但是一位忠心为朝廷效劳的官吏,而且还是一位能够坚持改革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教育家。张之洞之所以重视兴学育人,是因为他在长期的洋务活动中,深感缺乏人才的严重性。他深切体会到:要想在军事上“自强”,在经济上“求富”,办洋务是重要的,但洋务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人才培养。他认为,如果有船而无驾驶之  相似文献   

16.
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天津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1894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因甲午战败深受国耻刺激.他愤然弃武.矢志兴学育才以拯救国家。1898年在天津爱国士绅、清末翰林严范孙家设馆,1904年,他在严范孙协助下。创办了南开学校(南开中学前身),1919年创办了南开大学.以后又相继创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渝中学以及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等.使南开成为一系列完整的著名学府。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始于晚清1896年。此后至民国初年,东渡留学的学子络绎于途。学成归国后他们投身于各个领域,特别对教育领域做出了革新与建设,使浙江在清末兴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破旧立新,加快教育近代化步伐。本文将从整体上浅究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对浙江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俞樾是清末著名的经学家、小学家、校勘训诂学家,与瑞安孙诒让、定海黄以周并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他将丰厚扎实的小学知识运用于校勘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以及《古书疑义举例》三部著作,都以校勘取胜。他多年的校勘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校勘学思想:说明校勘的起源与必要性;归纳校勘条例;指出校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为后人校勘古籍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周予同 ,1 898年生于浙江瑞安 ,初名周毓懋 ,学名周蘧、周豫桐 ,曾用笔名天行。瑞安地处浙江东南沿海 ,距现今浙江省省会杭州四百七十公里 ,依山面海 ,风景优美 ,人文荟萃。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元代南戏鼻祖高则诚、清末古文经学大师孙诒让都是瑞安人。周予同少时就读于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期间,张家口新学渐起,建立健全教育机构,大力推进普通教育,不断扩大新式学堂,切实关注女子教育,重点鼓励日本留学,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各项兴学措施得力有效。自此,张家口传统教育的关隘被打破,近代教育艰难起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