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川 《新闻记者》2002,(11):36-36
通常 ,针对某一事件的批评报道公开传播后 ,新闻评论者会从不同角度去审察事件 ,发掘事件背后所潜藏的意义。由于批评报道受到各方面制约 ,有些内容难以在报道中交代清楚 ,只能以潜台词的形式蕴含其中 ,从而既弥补批评报道无法说清楚的缺陷 ,又达到舆论监督真正的目的。如2002年3月27日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毒”害生命的黑作坊》后 ,当地执法者负有何种责任 ,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则报道中 ,并没有点明“执法人员” ,但“执法部门”即为这则批评报道的隐性对象 ,并为其他媒体所点破。4月1日 ,“人民网”发表盛…  相似文献   

2.
批评报道的自由不是无法无天的自由,也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自由,而是需要并且实际享有法制支撑、政策支持并受到两者规范的自由。批评报道活动包括选题、采访、编辑、播报等一系列业务环节,是媒体围绕着制作和刊播批评报道而运作的完整过程。限于篇幅和能力,笔者不能对批评报道活动各个环节的自由依据问题,一一阐述和解析。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难易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难不难?难又不难。说它难是因为舆论监督不是表扬、不是歌颂,是批评、是监督。有些同志看到针对自己的批评报道,能闻过则喜、闻过则改。然而却有少数人,看到对自己或单位的舆论监督及批评报道,闻过则怒、闻过则跳。比如,河南省泌阳县县委副书记李海洲在全县...  相似文献   

4.
批评报道,即谈矛盾,讲缺点,揭露阴暗面的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批评报道的数量比过去多了,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但是,开展批评报道又往往会遇到不少阻力,采访难、发稿难、发稿后告状多的问题还时常困扰着新闻圈内的一些同志。这种情况的存在,除与有些部门、单位的领导不能正确对待批评报道和一些新闻单位怕“惹麻烦”有关以外,与  相似文献   

5.
“有理有据有节”,是当今批评报道的三条原则。所谓理,指报道中讲的道理,是报道的思想,是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是给被批评者行为下的结论。所谓据,是批评的依据,包括法律:政策及道德准则上的依据和事实的依据。而有节则是指批评的程度,把握的分寸,是批评的节制,是最易受批评者主观左右的,因此“有节”也是批评者思想上最应绷紧的一根弦。“有节”为什么如此重要?  相似文献   

6.
如何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分寸,掌握好“度”,达到“适度”的要求,是个十分复杂,不易把握的问题。有些同志总是希望批评报道多一点,揭露得尖刻点,似乎只有这样才解渴,但另有些同志则希望报纸稳重一些,批评报道适当少一些,特别对有争议的问题少触及或不触及,尽量不要捅“漏子”。处于这两种意见之中,办报人应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7.
冉茜 《中国广播》2008,(9):72-73
批评报道的自由与通常意义上的个体和法人自由,有不同之处。我们通常说的自由,在其法定的范围内具有完全的、任意的选择性。人们对于处在自己自由范围内的事物,可以完全自主的处置,甚至放弃和牺牲。而新闻媒体对于批评报道的自由,却只能坚持不能放弃,否则便有悖新闻事业担当的社会职能和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8.
和以往相比,中央电视台2006年的“两会”报道亮点更多,突出表现在栏目设置和节目内容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尊重观众收视规律;运用品牌战略,扩大栏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电视网络互动,实现媒体联动效应;提案、议案和新闻实例结合,增加报道深度,避免报道平面化。以人为本,尊重观众收视规律有研究认为,普通观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大约只能保证12分钟,超过这个限度,观众就会感到厌倦、疲惫,难以集中精神,传播效果较差。①以往“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总是拉得很长,少则45分钟,多则一个小时,有时候一条报道就长达20多分钟。这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9.
坦率地讲,我做新闻记者,99%的文章都是做主旋律的正面报道,1%的文章是做“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尽管如此,一则“批评报道”见诸报端后,还是不免常常担心被批评者的白眼,以至找上门来要求“说个一二三”,甚至“法庭上见”云云。然而,今次这则“批评报道”,却皆大欢喜。2001年8月,因了解生态屏障建设科研课题的需要,我去阿坝州的理县考察、采访。在以题为《探密孟屯河峡谷》为题正面报道了理县上孟乡生态屏障保护与建设后,仍食不甘味。于是,又以《乱砍滥伐逼近孟屯河》为题,写了一则“批评报道”,于9月21日在…  相似文献   

10.
表达自由与传媒自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现在中国的传媒在报道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方面,已经拥有了很大的自由.某些中国传媒自由报道这类新闻的自我限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要把握好法律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舆论监督,不仅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特别是要研究有关法律规定,弄清正当新闻批评与侵犯公民、法人名誉权的界限,在法律允许限度内开展监督工作,惟此才能达到监督的目的。当前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的名誉权纠纷案件中,新闻单位作被告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其中因新闻批评导致的官司又占绝大部分。这并不奇怪,因为舆论监督就是要把一些错误的行为公之于世。但由于这种曝光、批评是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公开进行的,若有失误,则必然损害对方名誉;即使是在报道的枝节问题上或具体措词上有不够准确之处,对方也会感到极度不满。在实…  相似文献   

12.
围绕王菲生产、锋芝恋、李湘夫妻关系、翁帆怀孕等等,这些“八卦新闻”被不少媒体大炒特炒了一番,余烬犹热。对此。引起了一些人.尤其是某些好为民众指点迷津的时评家们的批评。他们把媒体的这种报道说成是唯利是图、追腥逐臭、不顾社会效果,说媒体放着那么多的国计民生大事不去报道,却大肆渲染名人隐私,甚至是以揭人伤疤痛处为乐趣,格调低下。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低俗之风理应批评、制止。  相似文献   

13.
德溥 《新闻界》2003,(3):52
P去年8月8日《中华新闻报》刊登的《“三甲”不是前三名》一文里,已批评仅在7月中旬这10天内,竟有首都某报报道民营科技企业总收入排榜、广州某报报道各地市创新能力评估、辽宁某报报道中国女排在世锦赛具有冲击力等消息时,都把“三甲”错误当成了“前三名”。不仅起不到文章增色的作用,反而贻笑于广大读者。这样的错误用词,过后有些报刊仍相继发生。这说明不少编采人员根本不解此词,却又惯用此词;也未看过上述批评文章,更谈不上从这篇批评文里去吸取教训。如在10月16日成都地区某报上第5版《软件业:扬长避短冲三甲》的短讯里,竟出现要进入…  相似文献   

14.
批评报道写作中的片面性、绝对化、分寸失当、非此即彼、顾此失彼等弊端,是影响批评效果,引起纠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批评报道写作中的片面性等等弊端之所以会引起副作用、负效应,是由于批评报道本身会在被批评者心理上引起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状态会由于写作中的片面性等弊端而加重倾斜。韩愈说:“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批评报道写得不全面、不公允,在许多情况下会加重被批评者心理上的不平衡,强化了他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严重的还会激化矛盾,引起不良后果。光明日报对南京博物院院长姚迁的不全面、不公允的批评,致使姚迁同志自杀身亡,便是令人痛心的一例。  相似文献   

15.
高祥森 《青年记者》2003,(10):24-25
一篇也许并不显眼的批评报道,也许就在刚发出的当天,就有人闹上门来,如果协调不好,写报道的记者还得面临官司缠身的尴尬,甚至落到官司打输、名誉受损的境地。批评报道真那么可怕么?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批评报道,我们可以试试用“中性”手法来操作。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苦恼:写批评报道难,写好批评报道更难。批评一个单位,往往得罪一个单位;批评一人,往往得罪一个人。许多人在口头上表示“闻过则喜”,而事实上则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 那末,批评报道难是否就不搞或少搞? 我在报社群工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所涉大多是批评稿件。我个人认为,批评报道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批评报道,以适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对  相似文献   

17.
县(市)报同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批评报道是项棘手的工作。面对这个难题,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改进批评报道,以提高报纸的指导性和战斗性。由于诸方面的因素,有的报社制订报道计划时,不列批评报道;有的报纸版面上,看不到批评报道;有的业务研讨活动,不探讨批评报道。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一是外部环境。有些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不习惯不适应批评报道,存有不怕通报,就怕登报的思想。于是说情、设置障碍、无理取闹等等相继出  相似文献   

18.
大凡每一个新闻采写者都感到搞批评性报道难。那么,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呢?经研究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取得一些心理平衡。这种报道,一般是在事情有了明显的结果和定论后加以报道的。二、正反对比。这种方法,只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记者不加任何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是档案法治的基本关系之一。自由具有双重性 ,即自由是一种由若干权利组成的客观实体 ;自由又是一种由若干主观因素构成的抽象形态。法治意义上的档案自由实际就是法律尺度下的自由。档案法律对档案自由的限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 :客观化原则、限制自由的非目的性原则、最低限度的自由原则、正当限制原则、法律自由的优先原则等。  相似文献   

20.
日前,在暨南大学召开了一场"媒介批评实践、教学与研究圆桌会议",与会的内地及港澳的专家学者就媒介批评的基本学理问题展开了自由而深入地讨论.讨论所涉及的议题,可以概括为如何把握媒介批评的基本学理问题、如何区分媒介批评的学科边界、如何进一步开展媒介批评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