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这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崭新的角色。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学习,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操作性问题。本文从“语文学习心理”角度出发,认为可循语文学习“心理路径”去引导,即循“动力——策略——取向——迁移”的路径去引导。  相似文献   

2.
学语文是需要感情的。麻木的人只会学死板的语文,当然也学不好语文。语文教学更要讲一个“趣”字,一个“情”字,一个“活”字。我们常常高喊让学生去感悟、去感知、去体验,但我们往往少了些耐心,少了点童心。  相似文献   

3.
引题2005年6月11日,高考后的第三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发送短信的正是一个“上辈子杀人”的老同学。我有理由相信编写这则短信的人肯定是位语文老师,而且还应该是位曾经深爱过语文而又被它深深“伤害”过的同志。短信不免夸张,但至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迷惘”、“困惑”、“尴尬”、“痛苦”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引领人们去感受“真、善、美”的语文却没能给语文老师带来欣慰与快乐呢?!我一直都很固执地认为语文教学所恪守的“真”,主要应该表现为指导学习者用得当流畅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评价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是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能力,推行专业渗透式语文教学评价而非传统的单一学科的评价方式十分必要。本文构建的分层——探究、情境——达标、重组——比较、多元——整合这4种中职语文专业渗透式评价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和职业素养,注重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是植根于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多赢策略。  相似文献   

5.
刘恩明 《小学生》2010,(2):39-39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单单要走进文本,去体会,去理解,去诠释文本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更应该走进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孩子,和他们一同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这样,教师的教学理念就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就要不断调整,真正地把新课程倡导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新型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让语文课堂真正灵动起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在“小”语文中探求“大”智慧,在“小”课堂中追寻“大”生活,在“小”文本中激发“大”情感。  相似文献   

6.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的“语”就是说话:说——言语,话——话语。课标讲具有适应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语文的“文”,就是把要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即文章,就是课标讲的“写作能力”。实然,培养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即会说、会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在数学学科学习中出现了新的学习形式——微学习,微学习比传统的课堂学习更具主动性、灵活性和便捷性。这种微学习的直接体现是学习者和学习支持体系的互动,我们称为“主-导”互动模式,其中学习者为“主体”,而包含学习资源的支持体系为“导体”,作为“主体”主要体现的是主动学习,而作为“导体”主要表现的是引导学习,只有保证双方的有效互动,才能保持微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选人课本的文言文,是一眼汩汩流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古井,历经千年而不衰。学生要通过文章去透视文化、洞悉作者,就必须完全地深入文章,用心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教师要高屋建瓴,引领学生在对文章的“涵咏”中“顿悟”。  相似文献   

9.
“空白”也叫“留白”,本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巧妙地运用空白艺术,故意留出一部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发挥,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美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空白艺术呢?  相似文献   

10.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对感悟的培养大多局限于阅读教学,其教学策咯基本是诵读、体验、联想、想象而已,学生所获只是些皮毛之悟,造成大量的伪感悟。我们应正确认识感悟,并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培养学生感悟。创设“愤”“悱”情境,寻求“感悟”机缘,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了语文课程作为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动态的经验和体验的层面,过于强调语文学科内容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的发展在语文课上得不到保障。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语言的使用又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因此,语文教学的进程必然是富有创造性的,必然存在着许多非预期性因素,正是这些创造性的、非预期性的因素才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由此,人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进程的教育价值,把教学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低效更多是在阅读教学当中。虽然统编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注重落实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这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但很多与教材配套的教案、练习和试卷均出现与教材要求相脱节的现象。语文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基于统编教材的要求,真正地建构以能力为主线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努力探索"教学——练习——质量检测""三者统一"的有效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然而什么才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本色?又如何让语文课堂能够"简单、扎实、有效"?并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去"伪"存"真",让教育教学回归"真"课堂?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形式、教学情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语言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田红 《考试周刊》2011,(78):39-39
实践应用是通过学习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去应用,去实践和体会。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语文,去体会语文,去感受语文带来的乐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无锡是江苏省语文教学水平普遍比较高的一个市,其原因有很多,如重视语文学习的社会风气和教育传统,如长期积累并继承下来的好的教法和学法,等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去过无锡的天一中学和梅村中学参观,有一件事至今仍然记得非常清楚,那就是恰逢两校学生的作业展览。他们每学期到一定时段,按年级顺序展出作业,为期半周(那时,周六也上课),已经成为长效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李玉凤 《考试周刊》2011,(67):30-31
素质教育的推行.减负的呼声.没有阻止学生幸福感的缺失。语文教师应舒展智慧,引领学生学会书写自赏、自选、自足的幸福。师生分享书香浸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增强自信,学会赏识自我,在游戏和活动中,体验自赏的幸福,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找到优缺点、找准位置,用勤奋来弥补不足。去体验努力过程的快乐.用自主能力去守望自足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在问题式学习中,问题是获取和综合新知识的起点和中心。只有让学习者感到疑难或困难,需要学习者竭尽所能去破解和克服的不确定的状态才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来自学科课程的问题使问题式学习方便教师指导、自然流畅而不流于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一、外强中干的语文人文教育 作为同人默认的人文教育之最强阵地,中学语文学科实在是显得有那么点外强中千。作为基础学科,中学语文较之其他基础学科有其更为特殊的地方——语文无所不在,语文无所不融,语文似乎是最强大的学科。但语文无所不在的强大也正是语文最尴尬的软肋。正因如此,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在教学上是很难定性很难把握的学科:  相似文献   

19.
王白云 《现代教学》2007,(10):22-23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无处不在.所以“语文”无处不在。但“无处不在”只是关于语文“外延”的一种诗意的描述,语文无疑有其特定的“内涵”。那么,这个只属于“语文”自己、不为其他领域和学科“染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虽然属于启蒙教育,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在"玩"中学,更要在"理"中学。这里的"理"是指教学客观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学中,要讲教"理"、"字"理和语"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让课堂充满兴趣,让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