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前些年思想战线的斗争历程,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是: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泛滥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总是相伴而行。 1980年,开展了“人生的意义究竟为什么?”的讨论,这场讨论实际上推崇和宣扬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错误人生观,在青年中打开了否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缺口。而与此同时种种背离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观点也在相当广泛地传播。 1983年,伴随着理论界的人道主义和异化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宣传不仅进一步公然地展开,而且进一步理论化:片面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2.
自私心理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孩子不关心别人,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管什么东西到自己手中,别人就要不出来,久而久之就变得孤僻和自私。独生子女在家长的过分保护下,最容易有这种现象。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私心理?  相似文献   

3.
人生价值观问题是当代青年关注的热点。由于前几年淡化、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乘虚而入。有的说,“人生价值在于自我价值”,并且强调“把人本身当作人的最高价值,这完全是发自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有的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更加赤裸裸地说:“我就是我的上帝”,“自我”是世界的本原,“自我”是第一性的。还有的直接把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行的“金钱确定人的价值”的原则搬来,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澄清这些问题,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私的代价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5.
自私的伤害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6.
为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觉悟,萧县师范在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中,举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演讲辩论会,收到了良好效果。 这所学校四年级班共有学生160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最近一个时期,有些学生考虑个人的问题多,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他们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政治教师侯雪峰在讲授《共产主义道德概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8.
你自私吗?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私     
有人说,自私是邪恶的根源,是美德的蛀虫,是人格的白蚁。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私的人,终究只能活在自己那个狭小的圈子里,凡事只顾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对别人也习惯于采取敷衍、搪塞的态度,甚至信奉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放大了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样的后果只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形单影只,缺少真诚的友谊。如果说自私心理代表着一种平庸和狭隘,那么能够积极地容纳别人,对别人宽容、大度,愿意与他人分享一切美好事物的态度则代表着一种高尚和睿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聪明人,那我们就应该力争做这样一个能屏弃自私的聪明人。  相似文献   

11.
幼儿,特别是那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幼儿,在想事、做事时总是只想到自己,或从自己出发。这种情况,一般成人可能认为小孩子都有点“自私”。但稍懂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不是道德范畴中的自私,而是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心理学家皮亚杰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中心主义”。其特点是除思考问题时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外,还误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别人的观点,并为其所接受。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既然是一种暂时现象,就有可能、有必要通过教育,加速其向“非自我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1925年8月,中国教育界曾就中学训育问题开展了一次专题讨论。许多著名教育家纷纷著文,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次讨论中,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根据自己多年来对青年问题与教育问题的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主张。一、“全人生指导”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什么是“全人生指导”呢?概括地说,就是“完成的人”的教育,就是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德、智、体、知、情、意等多方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杨贤江认为,教育应  相似文献   

13.
一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报》上,开展了一场关于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持续时间之长,参加以及受影响人数之多,是我国解放后思想理论界不多见的。引起这场讨论的,就是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中提出的“主观为自我,客观为他人”的观点(以下简称“主观为自我论”)。虽然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并  相似文献   

14.
要是你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可能会经常碰到这样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如鲁迅笔下的看客般麻木、狭隘、自私,拿别人的痛苦、不幸来当观赏品,还可能配备一张莫名其妙的脸庞,一张合不拢的嘴,眼神要么茫然,要么闪着惊喜。那些不可捉摸的表情背后隐藏着什么心理:看着别人的痛苦而庆幸自己幸免于难,实为人生一项平衡术?看到别人的不幸,不正好安慰自己心里的某些不幸?  相似文献   

15.
我读鲁迅     
我很喜欢鲁迅,因为他常以其卓越的写作才能一语惊醒梦中人。不瞒您说,我以前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什么事情总是为自己考虑,从不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一想。除了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华贻芳 《科技文萃》2005,(11):120-121
人往往会产生优越感,因为人总会拥有某种优势,某种能力,某种创造,某种成就,使他自我感觉优于别人、越过别人.这其实是很普通的事.人生一场,为什么不要求自己优于别人、越过别人呢?为什么不可以拥有比别人更为厚实的某种"存折"呢?如果人人都缺少这种要求,社会还有什么进步可言?应该说,问题不在这种感觉该不该有,可怕的事情是,这种感觉一旦产生并膨胀,就会不知不觉地占据他的主导神经,使他不再具有危机感或自绌感.  相似文献   

17.
[题目(]见第9期刘国良文)[立意探究]对这则寓言的理解应将重点放在牧羊人的话上,即“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因此它的核心寓意应为认清自己,即对自己应有清楚的认识,包括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它的导向很明确,告诫中学生既认清自己,又认清世界,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孩子的话“它也很可爱啊”,谈对乌鸦“可爱”的认识也可以。在评卷中发现,立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两个方面客观辩证地去看,去写。既认清自我(主观世界)又认清形势(客观世界)。当然缺乏辩证也是符合题意的。题目《:认知自我》《认清自己(把握自己),量力而…  相似文献   

18.
禅说     
波浪的觉悟禅说:人会有痛苦是因为没悟到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人很自私,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于是就与别人有所比较,于是就有痛苦。  相似文献   

19.
移情是对别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它包含三个成分:1.辨别和命名别人的情绪状态;2.能将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并懂得从别人的观点看待事物;3.分享别人的情绪反应。如见到一个病人,从他的精神状态或别的什么线索断定他很痛苦(成分1),进而假想自己是病人,也会痛苦的,因为这种病很讨厌等等(成分2),这么一想,就产生了与病人相同的感情,自己也感到痛苦了(成分3)。这是一个典型的移情过程。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础。一个人越能感受别人的痛苦,就越能激发帮助不幸的人的动机;善于感受别人的积极感情(如高兴等)的人,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一般所公认的.但对“仁”学究竟是什么,国内外学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各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从客观上看,孔子对“仁”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论语》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中直接谈到“仁”的,就有109处之多.既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形形式式、五花八门.可是,书中有一处却偏偏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少谈利与命,这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但少谈仁却很难理解.对这个问题,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金人王若虚在《误谬杂辩》中,清入史绳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