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运用事件结构分析的方法考察流行语"被就业"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得出"被"的语用功能是凸显"有主观外因而内含状态的"事件特征。这种解释方案还可以很好地回答"被"字句研究中一些没被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被自杀"、"被就业"等一系列看似不合语法规则的"被XX"结构在网络、报纸得到广泛应用,其与传统被字句存在很大差异。句法上,充当"XX"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是不及物动词、非处置性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以及少量数字、短语、单音节词。语义上,具有遭受、被动义的"被"字与具有自主、自发义的"XX"组合,通过语义内涵上的矛盾凸显受事的"非自愿性"、"非知情性"以及事件的"非真实性"。语用上,新"被XX"结构言简义丰,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受事复杂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
"被"字句中的"被"字实质上是一个表被动的功能词,标记句首具有受事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它在句法结构中占据CP的指示语位置。句首的名词短语是移位生成的话题,"被"引导一个TP,"被"字后的名词短语占据TP的指示语位置,无论它以显性的形式还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都不会影响到"被"字的句法性质和位置。由于"被"引导的是TP,所以当动词后出现接应代词时,接应代词不受句内名词短语的约束,但可以受到句首名词短语的同指约束。当"被"字句中出现保留宾语时,句首的名词短语是一个基础生成的话题。保留宾语可以留在原位也可以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而移位到"被"和话题中间的位置,可视为另一个话题。把"被"视为一个功能助词之说,与"被"字的其他词性说相比,似乎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心智哲学视角出发,在建构新"被XX"结构心智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新"被XX"结构表达式生成的意识涌现过程。研究表明:新"被XX"结构的生成是以受事者"遭受"的意向性为发端,将其对"事件"的物理属性的感知(原初意识)涌现为对"用例事件"的心理感受(反思意识),并最终映射为显现在大脑里的意象——"受事者在XX事件中遭受不公对待"的过程,这样的意象外化为语码最终固化为"被+事件中心词"这一新"被XX"结构语言表达式。新"被XX"结构呈现较强意识涌现态势,这是因为其省略了施事和谓语动词,疏离"如实"地指称了所要表征的有关事件的缘故。本文还基于新"被XX"结构与英语被动句的差异,结合其生成的意象和涌现属性,试探性地提出了新"被XX"结构汉英翻译的两大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对新型"被X"结构的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其生成机制及构式图解。"被X"构式在仿拟和引申了传统被动句的基础上,借助转喻机制,表述"事件直接当事人在非自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X事件"的构式意义,即该事件行为或状态是被强迫、被谎称的。该构式中的"X"突破了传统被动句中需连接及物动词的限制,也可以连接不及物动词(如"自杀")、名词(如"高铁")、形容词(如"幸福")以及数字等各类词语。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动词被动化的基本结构可以表述为:……被VP……。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短"被"字句是汉语"被"字句中的基本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  相似文献   

7.
新型"被××"结构因其违背传统语法规则的特殊用法和巧妙的语用效果而被人们广为推崇,并在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上迅速流行开来。比较新型"被××"与传统"被"字句的结构,可以分析出新时代下新型"被××"结构的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被XX"是最近一种新兴的修辞表达方式。本文结合修辞学理论,在对"被"的语义语法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原则、类比、语境的预测功能在"被XX"中的使用情况,以求得这一结构形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别从"被"字句和"被"现象的语音、句法结构,"被"字的语义指向,"被"字的词性和语义来分析"被+X"结构和"被"字句的不同,并分析"被+X"结构产生的语境。  相似文献   

10.
"被X"本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典型的结构,它用来表示被动或引出施事者。一般表示消极的"遭受"之义。如:被杀、被捕、被劫、被侵、被迫、被擒、被夺、被偷、被批评、被侮辱等;间或有表积极意义的,如被喜欢、被赞赏、被推  相似文献   

11.
从历时角度探讨"VP+在+L"构式的承继理据性,可以确定构式的基本事件类型为"存在事件",基本义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地"。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可以以子类、前提、方式和结果等关系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整合出具体的句式义。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在保证共享一个以上参与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关系相互整合,这正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体现,也是"VP+在+L"产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3.
"正当"和"善"既存在通约性,又有不可通约性。二者的"通约性"在于它们都有价值辞的作用和功能,"正当"具有"善"的部分特性,行为自身的正当性就是一种"内在善";相应地,"善"的各种描述性陈述也能提供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某些"善行为"也是"正当的行为"。二者的"不可通约"表现在:正当是评价人们是否履行义务的标准,善是评价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善"通常比"正当"有更一般的意义。在有些场合,"善"能被替换成"正当",但是不能将"正当"替换成"善";即使"正当"、"善"都用在行为中,"正当的行为"、"应当的行为"以及"善的行为"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阐述"两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含义,分析其课堂设计须遵循准确性、贴近性、时代性、典型性和轻松性等原则,提出构建两课课堂生活化的途径,即时事点评、辩论赛、专题讨论、制造生活情境和调查采访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文言虚词“其”、“之”字的词性、语法功能及用法特点谈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大大连"建设中,城市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而发展文化建设的关键,则必须依靠教育支撑。本文在阐述了教育在"大大连"文化建设中意义的同时,对"大大连"文化建设视野中的大连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审视,提出了发挥教育在"大大连"文化建设中支撑作用的几点对策,使教育在"大大连"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充分展现出来,更好地发挥其在"大大连"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谷之会”曾是影响极大的盛事。但在历史尘埃中已尘封千余年之久。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个案。考察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发现,与邺下集团的西园之会相比,金谷之会可说是我国第一次真正的文人聚会与集体创作活动。与建安年间曹氏的文学观念相较,石崇的文学思想首次体现了文人意识与纯文学创作观念的觉醒,突破了传统的三不朽藩篱。再从“二十四友”的创作实绩看,它对西晋文学的繁荣功不可设,对后代文人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被XX"词语结构模式的分析,总结"被XX"式词语在新旧模式上具有的特点,认为由于"被"的标记性使进入该结构的词语的语义增容,模式形成后由于超常搭配而带来了语言表情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中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研究它在《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中运用的作用,在导学群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对指导教学实践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