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媒体是目前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新兴媒体。在这个平台上,文字、数据、图片、声音、图像等各种形态的信息都可以自由地、双向地传播。正因此,网络媒体也成了强制性传播的“理想”场所。根据CNNIC的调查,2006年网民对于互联网最反感的问题主要是网络病毒、网络恶意软件、网络广告、网络垃圾邮件等。由此可以看出,网民们最反感的网络内容,多数属于强制性传播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受众获得信息最便捷、最迅速、最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现实生活中的受众随时随地都可以主动地通过网络获得信息,也会被动地受到网络信息潮的影响,但是,由于部分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缺失,使网络新闻出现了真实性和可信度低,甚至传播谣言等严重问题。现在,建立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网络媒体中"把关人"角色亦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中,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与赞誉。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特色明显,如传播的及时快捷性、传播的立体多元化、独具一色的议程设置及引导功能。同时,网络传播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网媒与网民的自律与成熟、网络传播圈传播、网络信息沟通方面的新特点等。此次汶川地震中,网络媒体本身媒介特色没有改变,甚至得到了某种程度加强。  相似文献   

4.
陆地  高菲 《声屏世界》2009,(5):41-42
网络媒体的强制性传播和反传播现象无所不在。除了网络广告和网络恶意软件外,还有普遍性、危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网络病毒。  相似文献   

5.
王丹 《新闻通讯》2014,(5):29-31
互联网极大地激发了网民对网络政治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让网民找到一个表达不满的有效平台。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尖锐,再加上群体心理的作用,使得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在对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过程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在传播途径上,网络公共事件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并行和相互交流进行传播;新媒体、网民、意见领袖、传统媒体和政府在传播过程中从引发、助推到二次修正、深化步骤上分别扮演着重要而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高原 《东南传播》2012,(5):78-80
网络媒体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体现出了诸多优势,但同时也浮现出了一些负面问题。本文指出主流网络媒体舆情传播中的主要问题包括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下降、事先预警和事后妥善处理的欠缺、舆论监督的"异化"以及媒介审判,并从网络媒体自身、网民和法规环境三个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高露洁“致癌”事件审视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构成和达到的传播效果主要来自两个版块:网站编辑签发版块与和网民互动参与讨论版块。前者的管理在于网站内部加强.管理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于网站的性质、网站领导的重视程度、编辑记者的整体素质和网站管理制度健全与否等,而后者的管理效果好坏还需要网民的配合。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形成中的非理性表达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网民积极大胆的发表意见,带有严重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其原因是群体压力下网民的从众心理,网络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缺位,社会生活的娱乐化倾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表达: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网络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网民...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积极传播的,迅速风靡于网民之中,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1]现今人们所说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以谐音,比喻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句,如"伊妹儿"、"表酱紫"(不要这样子)、"恐龙"(长相不好看的女孩)等.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在为网民带来丰富的应用服务的同时,也使网民零散地分布在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表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的特征。而广告活动要想顺利地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则必须对"碎片化"的目标受众加以整合。基于此,文章在系统总结网民群体"碎片化"特征的基础上,从传播技术、传播方法、传播内容与传播模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广告活动的整合策略,由此为当前的网络广告营销活动提供必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新闻是通过互联网向网民发布、传播新闻的一种新闻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性将超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网络新闻也必将随之具有更广泛影响力,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网络新闻将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12.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手机媒体还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随着第三代手机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逐渐普及,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个性化、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走向大众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媒体.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4月底,全球移动用户已达23.47亿户,3C用户超过2.448亿户.到2007年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全国手机用户达到5.47亿户,手机网民数达到5040万人.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手机的应用和普及,我国将会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群体.从长远来看,手机必将发展为一种新型的可随身携带的媒体中心,成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最便利终端,从而引发令人瞠目的媒体应用的革命.目前,这一端倪已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化网络媒体传播的"交互性"使舆论监督力量得到较大程度张扬.但社会化网络的弱控制性,又为虚假信息、谣言、网络犯罪提供了土壤.如果不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加以过滤和控制,不对网民的信息发布和接收行为加以引导,势必使一些不能明辨是非的网民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14.
吴采芬 《新闻实践》2013,(12):27-28
一、网络传播在地区形象传播中的优势分析时下,地区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在形象传播话题中很是热闹。一个地方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自信和自豪,影响着当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而网络在传播地区形象中作用日益凸显。据百度资料,2013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手机网民达到4.64亿,且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70%的网民首选的媒介。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网络媒体要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入手,正确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具体方式包括网络媒体要主动设置议题,旗帜鲜明地引导网络舆论;及时开通民意传递通道,获取网民的关注点,并对网民关注的热点进行正确引导;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让各种媒体的议题设置,相互呼应、补充加强;设置一些地区性议题,使之通过网络传播成为全球性议题。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为有了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像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网络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突出产物。它实现了传统媒体的电子融合,涵盖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传播的特点和优势,统一了过去各自独立的传播形式,最大化地满足网民的视听需要。相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一般也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改变了既有的传媒格局。  相似文献   

17.
9.11与美国网络传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如果说,广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越南战争的话,那么,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及随后的反恐战争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网络传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了。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一周年之际,回头看看美国的网络媒体在发布信息,沟通人与人、网络媒体与用户以及政府机构与公众的联络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对我们理解网络媒体及其作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管理创新中,网络正向传播的“风筝”模式包含交相互动的三个支点:政府、网络媒体和网民。其创新主要表现为政府、媒体与网民俩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和控制,以达到一种趋于平衡的动态过程。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管理上的自由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处于"平面化"传播方式,从媒体传播角度,处于"水平面"上的信息,传播方向是发散而无序的,传播保真度和传播范围也是"平面无序"的,对于正处于或刚刚经过青年叛逆心理及社会适应心理,同时正处于网络主流使用者和接受者的青年网民来说,更加需要有效的甄别和引导,本文探讨在网络信息中能够获得认可并能够被有效接受而形成的"信息美学",以求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网民中把握主要信息导向,辅以深化和主题延展工作,力求将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与分析分门别类地结合到"信息美学"中去,在新的网络信息形式下,荻得更多的"关学认可"并取得信息导向的先机.  相似文献   

20.
解迎春 《新闻世界》2009,(7):164-165
本文从分析传统把关人理论面对网络环境的挑战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网络信息的来源,即主要为传统媒体中的新闻、网络媒体的非时政新闻以及网民发布的信息,指出我国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已经由传统媒体中传媒组织变成了网络传播中的传媒组织、个人以及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