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明 《语文天地》2012,(24):67-68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将写作和生活联系起来,联系的方法之一是进行随笔写作训练。随笔有多种,作文教学中的随笔是指自由灵活的散文,特点是"有感即发",富有"理"趣,创作规律是"观察而思考,思考而表达"。加强随笔写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在作文教学中,真正解决写作教学难题的关键,我认为在于改变写作教学的陈旧观念,更新写作教学的僵化形式,使学生从写作的种种束缚中得到解放,使学生真正喜爱写作,善于写作,并在写作中自觉地培养人文品格.为此,我们在1993年制定了"随笔"写作制度,进行随笔教学实践,坚持了十年,获得了显著成效.现将随笔教学的情况择要介绍,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对于随笔,不少同学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您能具体解释一下什么是随笔吗?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形式多样,短小活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特色。在我国,最早使用"随笔"这一名词并为之下了定义的人是南宋时期的洪迈。洪迈在《容斋随笔》的序中说:"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简单地说,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都叫"随笔"。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实践中,随笔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随笔目标的生活化,随笔主题的生活化,随笔过程的生活化,随笔评价的生活化.初中语文随笔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有:因人施教,疏导学生心理;多向激励,善用成功导向;出奇制胜,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中职学生普遍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对于许多命题作文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而随笔没有内容、形式上的限制,有自由的写作空间,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培养了写作的个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对随笔的有效评价,鼓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写作技能。师生间灵魂的对话,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作文——做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笔是现代散文的一个特殊品种。常见的随笔有三类: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和说明性随笔。无论何种随笔,都并非只限于使用一种表达方式,而是允许多种表达方式兼用的。随笔的基本特点有:(一)内容的丰富性。既然冠之以"随笔"的名称,即强调它随意记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很多高中学生而言,数学是最难的,一是因为数学分数比较高,二是因为数学分值比较大,一不小心,数学分数就会比理想的分数低几十分,因此,学生都很重视数学,希望在高考中数学成绩不拖自己的后腿.在多年的高中教学中,我一直要求学生做"数学随笔",因为这样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及稳固起到很好的效果.一、什么是"数学随笔""数学随笔"与学生平时的错题笔记差不多,但又不完全相同."数学随笔"要求学生平时细分题目做错的原因,将自己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求全责备,使得学生很少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反而谈"作"色变,视写作为烦事、苦事。为改变这种现状,市教研室提出了绿色写作的教学目标,强调写作源自内心需要、流淌内心的情感、闪烁思维的火花。教师应掌握科学的写作教学操作流程,做到日记、随笔、阅读笔记每日一记,在写作课上进行日记、随笔读评交流,指导学生修改、加工、润色,使学  相似文献   

9.
正一、教育随笔的含义和功用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手笔录之意。随笔本是散文的一种,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叙事、说理、抒情、绘景、状物无所不宜,往往随兴所至,意趣悠长。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例如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元人蒋正子的《山房随笔》、明人陆深的《春风堂随笔》、清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等,也常用"随笔"之名。延至现代,周作人、林语堂、朱光潜、梁实秋以及秦牧、黎先耀、刘心武等也都是随笔写作的圣手。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用随笔的形式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随笔形式练笔,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受到"生写师批"、"精批细改"弊端的影响,学生对待随笔,常常以"信笔涂鸦"来敷衍了事,随笔练笔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为激活学生写作的热情,近年来,笔者大胆尝试"循环随笔"教学,为学生创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  相似文献   

11.
竞赛作文与日记、随笔等有很大的不同,为了应"赛",必须为材料或话题"寻找情感",往往是掘井找水,是"一蹴而就"的"急就章";与中考高考的"应试作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相似之处,但与其最大不同在于"竞赛作文"的个性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则与日记、随笔有共通之处。竞赛作文的个性化是决定一篇文章高下的分水岭和标尺,它拒绝应试作文的模式化和八股式,追求日记、随笔的清新和独特。写自己的个性,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体验,写自己的情感,张扬个性,体现独  相似文献   

12.
高考的前一天,有位老师把学生发给她的短信给我看.短信并不短,除了几句美好的感激的话,还有几句是关于作文的:"我这两天翻看以前的随笔,觉得这三年写作上的进步很大.一是能认真地写了,二是留下了一些值得记忆的生活."这位老师感慨地告诉我:"在高考之前,学生对写作教学有这样的认识,我感到满足."我同意她的观点.写作教学的任务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对付"或"应付"高考,而是为了能获得写作能力与趣味.我的一些学生高中三年的随笔都写在一个厚本子上(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习惯),个别同学甚至把随笔写在初中没用完的本子上.他们也有过类似的体会.记得有一届高一结束时,有位同学告诉我:"我比以前能写了."问他:"你说的'能写'是什么意思?"这位同学说,他一直认为自己算不上班里的"写手",老师也从来没有表扬过他;有一天,他翻看初中时的随笔,发现当时每周随笔只能写三五百字,就无话可说了;而在高一一年中,他每次能写一千多字,往往还意犹未尽,因而他认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了,"能写"了.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注意从古代随笔资源中获得有益的养分,曾力图使"随笔"概念成为包容更为广泛的文类,但在与"小品文"的区别和联系时,有时却由于审定不严而产生了混淆的现象。他善于从国外的随笔资源中汲取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血液。这就促使他走出传统樊篱,而勇于承担起"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重担。他重视随笔的道德意义、思想建设,这就是现代随笔的精魂。同时,周作人也注意构建现代随笔的文体内涵,提出了所谓"平淡"境界,以及"常识"和"趣味"等富有创意的美学要素。  相似文献   

14.
写教学随笔是我规定自己每周必须完成的事情。有时每天课后写点儿,有时一周写上几篇。不求多、不求精,日复一日,课就这样上着,随笔就这样写着。某一天,我突然感觉到我的教学随笔中缺少些什么。于是,我把以前写的找出来一篇篇看。我明白了,那些随笔更多的是从教学流程是否合理与顺畅、教学任务是否恰当与有效、学生作品是否完成与美观等角度来写的。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语文作文课程教学过程中,随笔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随笔训练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进行了分析,对随笔训练和作文的理论关系加以研究,并提出提高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从而通过随笔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其写作灵感,确保初中作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随笔的形成时间大致在魏晋时期,其源头则远溯至先秦诸子之文.文章以先秦、魏晋六朝、唐宋、明末、清初作为重点考察时期,梳理各时期随笔内容与特色,重要随笔家的独特贡献,突出一条"发愤抒情"的思想红线,从而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随笔的大致谱系.  相似文献   

17.
做老师很无奈,做语文老师很纠结,语文老师教作文呢?——很痛苦!直到那一天,在李志清老师的介绍下,我第一次接触了"随笔化写作教学"。随笔化写作教学,就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玩—写—展—评"等环节中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引起其写作冲动,完成写作过程,完善写作结果。换句话说,"玩"是让学生"情动于中"的手段,"写"是让他们"辞发于外"的目的。下课了,我感觉,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了一次飞翔。  相似文献   

18.
随笔     
<正>"随笔"一词,在清朝就有人使用过,但作为一种文体概念,应该出现于民国时期,是译自于英语的Essay、法语的Essai。但至今"随笔"的概念仍然并不独立和明确。有人说是散文的分支;有人说正好译成"小品文";有人认为就是"杂文";培根随笔呢,有人称为议论文或论说文。对随笔的定性也不明晰:有人说偏重议论,有人说倾向批评,有人说讲究制式,有人说形式随意,但无一个正面的、全面的、区分度高的定义。近些年中国散文、"随笔"复兴,还有同名的、专门的杂志出版。  相似文献   

19.
李锦春 《甘肃教育》2014,(12):68-68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而撰写教学随笔正是广大教师深入教学反思、迈向成功之路的金钥匙。教学随笔不仅是积累教学经验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鼓励教师致力于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开辟课堂智慧,促进专业化成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是新课改的重要教育理念,随笔写作教学是学校语文学科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在审美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试图挖掘随笔写作教学过程讲评课中丰富的审美因素,运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思考创设随笔讲评课堂中的审美情境,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以期在审美化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观察、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及审美评价的能力,为更多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审美化随笔讲评课作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