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的监察官御史官官品都不高。朱元璋为了朝纲独揽,取消了千年宰相制度,设立六部等分割宰相权的机构,在六部中又设立六科给事中,相当寸咱们的纪检监察局,六部当然是部级架子,六科呢,虽然不能顾名思艾说是科长,但是其级别确实也是不高,给事中的“中长”只不过是“七品芝麻官”,  相似文献   

2.
《甘肃教育》2009,(20):33-33
“做官”是许许多多读书人的梦想.“官”对于农业社会的老百姓而言,可以改天换地、救人于死难,因此,“官”对百姓的威慑,百姓对“官”的惶恐.大家应该可以想象。中国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骗子们也深谙个中滋味,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打扮成官员模样,公然行骗,骗小官、骗百姓,居然也能屡屡得手。  相似文献   

3.
黄波 《语文新圃》2010,(1):40-41
作为基层官吏.知县是所谓“临民之官”,其贤否关系到吏治好坏之根本,所以,历代统治者是很重视的。清朝的雍正皇帝还要特颁一个《州县事宜》,谆谆训诫州县官员怎样去做一个他心目中的好官。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设立科目进行考试.从读书人中选拔“学而优”者授予官职.为国家所用。从选拔官吏的目的来说,它是一种政治制度,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政治需要。当然.因其与读书紧密相连.考试内容指导着读书人学习的方向.对教育而言便是无形的指挥棒。故也可说是一种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5.
清朝的官阶有“九品十八级”。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正级比从级高一级。不能列入九品的官,则叫“未入流”。下面仅就《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节选中出现的官职作一简介。御史:从一品官,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的长官。御史在清朝分为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御史有独立弹劾权,即直接向皇帝上书弹劾某大臣的罪过;即使弹劾错了,也没有罪。制台:正二品官,是对总督的尊称。清朝一省或两三省设一总督(如两广总督等),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执掌军政大权。藩台:从二品官,是对布政使的尊称。布政使由总督领导,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秉承总督、巡抚(与总督平级的地方长官,执掌  相似文献   

6.
御史一职,职司监察。自秦汉以来,其职责几无不同。宋代尤为重视,以“台(御史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杜奸邪。”所谓“御史者,天子之法官也。”御史台是宋朝的中央监察机关,长官是御史中丞,下设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御史台除“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外,还具有一定的司法权力,这就是御史推鞫(j(?))。即推勘、勘鞫,就是推究审问,也即对违法失职的机构或官吏进行司法审判。  相似文献   

7.
<正>《初学记》卷十二引《魏略》曰:帝尝大会,殿中御史簪白笔,侧阶而坐,上问左右:“此为何官?何主?”左右不对。辛毗曰:“此谓御史,旧时簪笔,以奏不法;今直备官,但珥笔耳。”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部每月收到的数以千计的来稿中,许多作者(其中有校长,但更多的是教师和其他行政干部)都不吝笔墨,从不同角度思考着校长的为“官”之道,字里行间,亦责亦爱,亦喜亦忧,足见其对校长的期望之真、之高。本期我们围绕校长的为“官”之道编发了一组稿件,意在表明,做好一个校长或做一个好校长,不能由“官位”或“官威”来决定,而是需要校长正确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办学的规律,适应时代的要求.用爱、用智、用术,开拓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春联与官运     
清朝光绪年间,成都有位读书人考中进±后被委以候补知县的虚衔。因为他不善逢迎.候补知县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这年春节.贫困潦倒的老进士愤而贴出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10.
九品官人法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的综合。长期以来,学术界通常将之误称为“九品中正制”,将任用与选拔割裂开来,造成了混乱。  相似文献   

11.
朱小序 《安阳大学学报》2014,(2):F0002-F0002
马丕瑶(1831~1895),字玉山,号莲溪,安阳县蒋村人,清代广东巡抚。“中原第一官宅”马氏庄园的主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任山西平陆县、永济县知县,解州(今山西运域)、辽州(今山西左权县)知州,太原府知府,署理山西按察使和山西布政使。光绪十三年(1887)任贵州按察使,接着又任河南省布政使。十五年(1889)秋,任河南省巡抚。创建官书局,惠及读书人而广施教化。倡办蚕桑,开设机坊。二十年f1894)十月授广东巡抚。时值中日甲午战争之际,积极修复海防设施,选拔任用有才能的得力将领,兴办团练,加强武器装备。后因忧愤国事卒于任上.  相似文献   

12.
试论秦汉御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凡言御史者,大抵认为在秦代以前是文书记事之官;自秦汉以后,一变而为纠察百官之任。中经魏晋隋唐宋元及至明清,都是承袭秦汉旧制。可见御史制度是中国二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所特有的监察制度,而秦汉时期的御史制度则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对于秦汉以来的御史制度,早已有人追根溯源,考其原委。但大都着重于探究其历史沿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我国值得借鉴的“问题———讨论”教学思想与理论从《论语·先进》课例记载里发现,孔子的教学是在问题讨论中进行的。孟子也主张,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自求、自学、自得”。《学记》中早就提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朱熹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称为“为学之序”。蔡元培认为:“最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陶行知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叶圣陶也说:…  相似文献   

14.
考试舞弊,自古有之。考者千方百计治理,然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舞弊者舞弊花样不断翻新。此风何时是了 ?   古时缘何盛之,根本原因是考试一旦金榜题名,必能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光宗耀祖,鸡犬升天;然一朝名落孙山,便只有卷起铺盖回家种地之命运。与其说“学而优则仕”,不如说“考而优则仕”,其重在仕,不在学。你看,《儒林外史》第七回中说:“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你再看,《官场现形记》第一回说:“拉了翰林就有官做。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要坐堂打人,出起门来,开锣喝道。阿唷唷,这些好处…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词典》在解释“龙工”、“鼠虎”两词时,分别指出了它们的源头,然均有误。“龙工”一词典出舜服龙工潜出深井之传说,而“鼠虎”一词则典出于东方朔“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之论。  相似文献   

16.
西汉的监察制度承于前代,远迈后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监督机制的主要构成形式。从中央与地方分级的角度划分,西汉的监察制度可分为以御史府、司直、司隶校尉为主的中央监察体制和以监御史、刺史、督邮等为主的地方监察系统;从权力制衡分离的角度分析,则主要表现为监察权与行政权相互分离,监察官与行政官相互牵制、彼此制衡,中央与地方多级监察的监察体系。试以西汉监察制度的研究为视角,探析西汉廉政制度建设的概况。  相似文献   

17.
“官”多亦可亡校卞哲许多人都知道《清稗类钞》讲述的一则故事:乾隆时两广、云贵总督阮文达告老后游扬州平山堂.主持方丈见其布袍葛履,以为村叟,漫呼:“坐具茶”.后问其姓,以为文达之族人,遽加礼,云:“请坐”,并呼“泡茶”.再后知其名,则惶遽失措,拂炕,请...  相似文献   

18.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设。掌辅助丞相处理国政,兼传达诏令,督兵出征,主管图书、文件及考核、监察、处分百官,为丞相之副。秩禄中二千石,银印青绶。西汉沿置有二丞:“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并辖“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绣衣御史”、“五曹御史”及“御史掾”等;其时各王国亦设此职。成帝时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秩禄万石,与“大司马”、“丞相”同为“三公”。哀帝时复原称,旋又创“大司空”。东汉光武帝时省“大”字,称“司空”,专掌水土。献帝时曾复旧称,职如“司空”。三国魏、吴,隋,唐,五代,辽,金,元等朝皆沿置,明代亦曾设之,以为御史台首长,然实权巳轻,后被废置。  相似文献   

19.
校长如何为“官”,如何为好“官”,已经成为很多教师和行政干部非常关注的问题,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着校长的为“官”之道。本期栏目,我们围绕校长的为“官”之道编发了一组稿件,意在表明,做好一个校长或做一个好校长,不能由“官位”或“官戚”来决定,而是需要校长正确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办学的规律,适应时代的要求,用爱、用智、用术,开拓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干部选拔3-作极为重要。在选拔学生干部的过程中,易产生学生管理者“独裁”、民主不适度和选拔标准不合理三个误区。有鉴于此.本文指出.选拔学生干部时要把握好思想政治觉悟、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有自愿服务意识四点要求,同时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学生,因时因事地制定具体的四种选拔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