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李琳 《考试周刊》2009,(25):30-32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寻求两种语言文本之间对等关系的过程,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本文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以及直译与意译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3.
整合理论是运用心理空间这一认知方式来认知世界的理论框架,为解释语言活动背后的认知活动提供了动态的阐释。翻译作为一种在不同形态语言间意义流动的特殊语言使用活动,其与认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视角来阐释翻译的过程,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进行意义转换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以达到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念整合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其"四空间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5.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华丽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55-156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向人们介绍了语言内部及语言间的认知运作方式。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活动,与人类的认知活动分不开。译者在做翻译时,需要建构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两大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经概念整合产生的译文空间是具有创造性的合成空间。该理论对我们重新考察翻译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争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概念整合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完善,如今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它摒弃了概念隐喻理论双域映射的片面研究策略,提出了通过四空间整合构建呈现结构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认知机理。本文旨在对四空间整合进行拓展,强调“背景空间”作为整合认知活动第五空间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索和研究翻译理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将翻译比作带着镣铐跳舞,然而,译者若能正确认知原文的概念,把握原文的精神,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面前就会出现一片自由的创作天地。当然,译者的创作不同于作家的创作。译者必然受原作的含义、语言形式、主导思想、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制约。虽然不同语言在对所认知事物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但译者如能在充分认知原语文本的概念和风格,体验原作者的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在译入语的译文重构过程中,进行选词、概念整合、重组,翻译时就有足够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8.
许多语言现象都是具有概率性和模糊性,因而不能用以客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语言学理论来解释语言的模糊性质及语言的使用状态。而以体验主义哲学为基础,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则能更好揭示语言在使用人群中的心理空间构建及意义构建。Fauconnier和同事发展了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用于探索意义如何在心理空间中映射、构建、整合。借助心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心理空间维度可以有效地分析汉语中"有"的复合意义构建。汉语中"有"涵盖了多个认知概念,彼此独立,而在表达中的使用几乎没有区别,构成一个综合认知整体,及复合心里空间。而在英语中并不存在一个对应的复合心里空间整合。  相似文献   

9.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独具魅力的一种文体。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感情真挚,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历来为许多学者所关注。而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文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此研究将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分析李清照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花"之意象,解读诗人对于"花"的生命感悟,为宋词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多重互动性、创造性和语篇性。首先,认为翻译活动是“作者——文本——译者”这一交际过程中三个元素的互动,而不是像传统语文学一样,仅仅以作者为中心,认为译者是作者的仆人,同样也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性主义,认为翻译活动.必须忠实于原文,甚至是要达到等效、等值;其次,翻译活动是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本的基础上的再创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创造空间;再次,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兼顾译文的语篇特征。将此理论加以引用,对于《水调歌头·中秋》的译作进行分析,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古诗词中有丰富的意象,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人类普通的认知方式,对中国古诗词的创作和解读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概念整合的框架下探讨诗歌意象的构建和意象在翻译过程的传递能够为文学翻译这一动态认知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意象"的存在;在概念整合理论下,经过对汉、英两种语言间"意象"的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使用者对"意象"认知模式的不同,即:汉语文化中人们对"意象"的认知过程往往较英语文化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复杂。以此为立足点,结合翻译实践过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传递策略,并指出:直译法,意象替换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是处理此类问题常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13.
旨在用西方国家的认知隐喻理论分析长篇小说《围城》中英本的隐喻翻译。认知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人类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它为文学的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双重示意——推理的语言交际行为,这个推理模式可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重要启示。从具体到抽象,从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度分析其对作品意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敏 《培训与研究》2009,26(3):18-20,30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础,对动态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做出解释,对新奇隐喻的解释很有说服力。小说中包含着许多新奇隐喻,它们常常是解读小说主题的关键。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主要隐喻,以说明概念整合理论如何阐释小说独特语境下的新奇隐喻,为解读整部作品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概念整合理论,认为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能较深刻地揭示言语幽默的意义生成机制及其背后的心理认知过程。它为汉英辞格幽默互译提供理据,对二语的教与学亦有所启示,并帮助提高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在交际中运用幽默的能力。探讨了运用修辞格的一类言语幽默,即通过语言要素的变异衍生效果的一类幽默。  相似文献   

16.
言语幽默的来源已久,但对于幽默概念的界定却复杂多样。综合中西方的观点,幽默可以定义为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包括口语形式和书面语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引人发笑的作品。随着幽默在人们生活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解读幽默的运行机制便是本文的主要任务。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BT),对于言语的生成和运行有很强的阐释力,基于输入空间要素的相似性,基于文本与背景知识的不协调性,基于语义动态建构的曲折性,以及基于幽默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去具体分析英语言语幽默的运行机制,以期读者更容易理解英语言语幽默。  相似文献   

17.
李迪 《职教通讯》2019,(2):58-62
探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社交焦虑的干预,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Stefan G.Hofmann提出的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模型,采用演讲暴露、心理教育、认知重建以及现实暴露等认知行为的干预技术,设计出符合我国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方案。该团体治疗方案共八次,以切实可行的不断增加难度的演讲暴露为主要暴露方式。实践证明,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症状改善具有显著效果,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8.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解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蕴含丰富的隐喻意义。概念合成是一种先进的隐喻阐释理论。基于概念合成的歇后语认知解读研究不仅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歇后语认知解读路线,同时考察并完善了概念合成理论需要充实的内容。空间关联和冲突、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规约化等重要认知机制以及文化影响因素需整合入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以加强阐释力。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Computer‐based Training (CBT) is frequently seen as a solution for companies seeking to increase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mes. In this study, 257 Train Operators from London Underground's Central Line viewed a short Computer‐based Training (CBT) module. They also sat a Cognitive Styles Analysis (CSA), which measures an individual's position on two cognitive dimensions: Verbal‐Imager and Wholist‐Analytic (Riding, 1991). Analysis was then conducted on the influence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age, cognitive style and attitude to technology. Age was found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performance on all post‐test measures. Imagers were found to perform better on post‐test measures involving naming or identifying location of equipment than Verbalisers or Bimodals. Distribution of cognitive styles were found to be skewed on both dimension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both CBT instruction and broader corporate consider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