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 1.1据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加热至沸腾,产生砖红色沉淀,可知发生了化学反应,借助于的Cu2O的颜色特点,得出产物有Cu2O;实验过程中无气泡冒出,产物中无CO2。  相似文献   

2.
检验乙醛的Cu(OH)2必须是新制的,这是为什么?按照课文的实验配比配制的Cu(OH)2并不是沉淀,而是亮蓝色溶液,这是Cu(OH)2吗?若独立取出的新制浅蓝色Cu(OH)2沉淀却与久存或市售的试剂Cu(OH)2一样难与乙醛反应,观察不到砖红色Cu2O沉淀。根据这些现象。我校课题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结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高中化学第二册(2003年版)第165页关于Cu(OH)2氧化乙醛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5%的乙醛溶液0.5ml,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有红色沉淀产生。该红色沉淀是Cu2O,它是由反应中生成的Cu(OH)2被乙醛还原产生的:Cu2++2OH-Cu(OH)2↓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对这样一个重要实验,近年来有不少教师进行了探究,达成的共识是:①乙醛还原Cu(OH)2的反应需要加热至沸腾;②NaOH要过量。有争议的是:Cu(OH)2是否必须是新制的。以下笔者就“新制C…  相似文献   

4.
刘彩霞 《中学理科》2005,(11):66-66
不活泼的金属铜与浓酸反应时.产生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其化学疗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若按课本介绍的实验.将浓硝酸直接加入试管中.生成的二氧化氮会逸散到空气中.一方面造成大气污染.另一方面.实验过程中.人可能吸入二氧化氮而中毒现将实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5年高考大纲(化学部分)对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实验能力考查的理想平台,围绕Cu与硝酸反应所设计的实验值得我们认真分析.1 Cu与硝酸反应的实验,O2是判定气态产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得到一个新的化合物:化合物[Cu(I)2(L)2(HE)2]2(H4Mo8O26)(I)(L:3-(2’-吡啶基)吡唑)(I)。单晶衍射数据显示,化合物I是由双核单元Cu(I)2L2(HL)2和ε-[H4Mo8O26]簇组成。Cu(I)2L2(HL)2具有中心对称性,其中铜离子被有机配体3-(2'-吡啶基)吡唑的2位氮原子和吡啶氮原子螯合。同时,3-(2’-吡啶基)吡唑的1位氮原子连接另外一个金属铜离子。由此形成了一个CuNNCuNN六边形结构,两个铜的距离为3.907A。晶体数据:C32 H28Cu2Mo4N12O13,Mr=1299.50,Triclinic,P—1,a=12.388(3),b=12.893(3),c=15.408(3)A,V=2125.8(11)A^3,Z=2,Dc=2.030g/cm^2,F(000)=1268,μ=2.202mm^-1,R1=0.0214 and wR2=0.0584[I〉2σ(I)]。  相似文献   

7.
在乙醇水溶液中以4-氯苯氧乙酸、邻菲啉、Cu(NO3)2.3H2O为反应物合成了配合物[Cu(phen)2(H2O)](NO3)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表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264 2(5)nm,b=0.728 10(15)nm,c=1.661 4(3)...  相似文献   

8.
教材必须保证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勿庸质疑的.在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58页实验3-6中:新制的Cu(OH)2也是一弱氧化剂,能使乙醛氧化生成乙酸,方程式为"CH3CHO+2Cu(OH)2加热→CH3COOH+Cu2O↓+2H2O",笔者对该反应方程式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9.
以季铵盐羧酸配体HCbpBr(Cbp=N-(4-羧苄基)吡啶盐)与CuCl2·2H2O反应,合成了化合物[CuCl2(H2O)2][(Cbp)2]·H2O(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单晶结构解析表明:化合物1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9.2537(19),b=14.750(3),c=22.046(4),V=3009.0(10)3,Z=4,μ=0.946mm-1,Dc=1.357Mg/m3,T=291(2)K,分子式:C26H28Cl2CuN2O7,Mr=614.95,F(000)=1268,S=1.046,R=0.0854,wR=0.1369在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中,Cu2+与两个Cl-离子和两个H2O分子进行配位,形成四面体配位构型,羧酸配体以内盐的形式游离存在,配位的H2O分子与客体H2O分子及羧酸上的O形成分子间和分子内经典O-H···O氢键.  相似文献   

10.
乙醛跟Cu(OH)2作用,欲使实验成功,Cu(OH)2沉淀一定要新制得的吗?为解答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氢键连接的二维超分子配位化合物[Cu(mal)(tpm)(H2O)]·2H2O(mal=丙二酸,tpm=三吡唑甲烷),并用元素分析和电子顺磁共振谱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该化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624(2)nm,b=0.79318(14)nm,c=1.7526(3)nm,α=90°,β=102.352(3)°,γ=90°,V=1.8501(6)cm^3,Z=4。中心Cu(Ⅱ)离子为五配位,处于扭曲的四方锥配位环境中。晶格水与配位水形成较强的氢键将配合物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2.
首次以饱和Keggin结构阴离子[α-SiW12O40]4–前驱体为原料制备出了一例具有3D结构的仲钨酸化合物[Cu(H2O)2][Cu(H2O)3]2H3K[H2W12O42].5H2O(1),并用元素分析、IR光谱、UV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和性质研究.在化合物1中,仲钨酸阴离子[H2W12O42]10–之间通过Cu2+离子的连接构成了漂亮的3D结构.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热力学数据计算和实验验证,Cu在Cl2中燃烧时,生成的主要产物是CuCl,而不是CuCl2。  相似文献   

14.
[Cu(cyc len)(H2O)]2+(cyc len=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是一种新型的大环配合物.在其实验所测晶体结构基础上,文章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6-31G(d)方法,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和频率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结构为稳定结构,且与实验吻合良好.最后,对配合物的前沿分子轨道及自然电荷布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Cu(OAc)2-NH4NO3为氧化剂氧化糠偶姻,通过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和冰醋酸用量对糠偶酰合成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的合成条件为:n(Cu2+)∶n(NH4NO3)∶n(糠偶姻)=1∶40∶32,反应温度90~95℃,回流时间90 min,获得产物的产率达87.6%.固定冰醋酸的用量为12.5 mL,将反应物的投料量增大至原来的4.00倍,对产物的产率、颜色和熔点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6.
以葛根素为配体,用液相法合成了Cu(Ⅱ)配合物。通过电导率测定实验确定了配合物中配体和金属离子的配比,并对配合物进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表征,同时选择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体系为实验体系,考察葛根素及其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中配体和金属离子的配比为1:1,葛根素依靠酚羟基氧及羰基氧与Cu(Ⅱ)作用形成了配合物,葛根素及其配合物对O2^-·都有很好的清除作用,但由于配合物中酚羟基及羰基数量的减少,清除作用相对稍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液法合成了一个新颖的离子对化合物[4-BrBz-1-APy]2[Cu(mnt)2](1)(4-BrBz-1-APy=4-Br-(benzylideneamino)pyridinium,mnt2-=马来二氰基二硫烯),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n,晶体不对称单元含1个[Cu(mnt)2]2-阴离子以及2个[4-BrBz-1-APy]]’阳离子.在[Cu(mnt)2]2-阴离子中,Cu离子呈现平面正方形配位几何构型,两个晶体学不等价的4-BrBz-1·Apy+阳离子呈近似平面结构.沿晶体b-轴方向,[Cu(rant)2]2-阴离子(A)与4-BrBz-1-Apy+阳离子(C)以ACCACC的方式交替排列形成混合堆积柱.在化舍物1晶体中,阳离子苯环与阴离子mnt2-配体-CN之间形成了三中心型的非典型氢键.  相似文献   

18.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Cu2+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u2+使得内部疏水区域的色氨酸(Trp)等芳香环氨基酸逐步暴露出来,在荧光光谱中表现为BSA内源荧光的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Cu2+与BSA的结合常数为8.73×104,结合比为1:1。  相似文献   

19.
新制备的Cu2(C5H5N)2(C8H7O2)4加入到溶有2-甲基苯甲酸、吡啶的C2H5OH/H2O(1∶1,v/v)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新的双核铜配合物Cu2(C5H5N)2(C8H7O2)4晶体,结构经X-衍射法表征.晶体结构中,四个苯甲酸离子羧基八个O原子经syn-syn式桥连二个Cu原子成灯笼状,在轴向分别由二个吡啶分子N配位而形成四方锥形几何结构.分子间沿(010)方向,形成折叠假性的六边形紧密堆积结构.配合物CCDC号:856726.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配合物[Cu(C9H7NO3)(phen)2](OH)·4H2O·0.75CH3OH(其中C9H7NO3=马尿酸,phen。邻菲哕啉),并利用X谢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其结构。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在配合物中,每个Cu(II)离子与一个马尿酸阴离子的一个羧基氧和两个邻菲哕啉的四个氮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畸变的三角双锥结构。配体马尿酸的羧基O原子与配体邻菲哕啉芳环上的H原子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